文星桥

文星桥

文星桥,俗称哑巴桥,位于南湖区鸳湖路仿古街东端,东西向跨长生河口,连接揽秀园和南湖生态保护区。长生河与南湖水域贯通成片,文星桥轻盈秀美,横卧湖面,波光桥影,景色宜人。

桥为三孔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全长三十四点六米,桥顶宽0二六米,中孔净跨十点四米,两边孔净跨均为五点二米。拱券采用连锁分节并列法砌筑,中孔拱肩处设有横系石(亦称龙头石)一对,用以联系加固两侧山花墙,拱券上方有阳刻楷书“重修文星桥”桥额。

文星桥桥面陡峻,两侧设长条石护栏,中间有望柱八根,桥顶为方形平台,正中雕刻“轮回”图案,东西两端各有石阶十九级,每级石阶都由两块条石并列铺成。桥两侧拱券间和边孔旁各设有对联石四条,联石顶置遮雨石,镌有阳文楷书楹联四副。北侧中孔主联:“鸳水龙渊锁西南之巨浸,马场渔溆接东北之安澜。”边孔副联:“焕文光上惊星斗,辉星象下启文人。”南侧中孔主联:“文澜吐纳双湖灵钟秀水”,下联因联石维修过,已不可见。边孔副联:“鹺客津梁欣利涉,画船烟雨庆怡波。”

江南水乡的三孔或多孔石拱桥,因通航需要,通常都设计成中孔高大,而两边孔略小,并采用薄墩薄拱构造,桥面呈驼峰形,称之为“驼峰式石拱桥”。文星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嘉兴府志》中“临幸程治图”上有“文星桥”之名,可见最迟应建于乾隆皇帝南巡之前。现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文星桥一带(包括揽秀园),宋代称梅溪。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僧人智鉴筑庵于此,植梅百株,称梅庵。明崇祯《嘉兴县志》记载有梅溪八景。元明两代,此地屡遭毁废,直到明崇祯五年(1632年),里人孙洪基梦中遇一老者随地指示古迹,于是构筑庵堂,补植梅花,建孙大参、孙勋卿两公祠,恢复梅溪景观。清代,梅溪八景已失之记载,但仍然留有园林的遗迹,依稀可见池塘烟柳、曲径萋迷的景色。

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对南湖烟雨楼情有独钟,曾八次登临游历,每次都赋诗留迹,先后作诗十五首,现镌刻于湖心岛上的两处御碑亭内。据传,乾隆皇帝南巡时亦曾到文星桥一带巡游。

站在文星桥顶眺望,桥西堍仿古街上粉墙黛瓦,揽秀园里的马头墙、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掩映在绿树丛中,耸立远处的是雄伟的壕股塔。桥东堍是一片绿色的生态保护区,远处,湖心岛、烟雨楼隐约可见,南湖波光粼粼,游船荡漾,风光旖旎。

美景和古桥融为一体,引人入胜。文星桥堪称南湖最美丽的一座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