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学宫

番禺学宫

番禺学宫在广州中山四路,是番禺县的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洪武三年(1370)由知县吴忠、训导李昕在现址创建。

原番禺学宫规模宏大,广三路,深五进。中路主要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尊经阁;左路建筑主要有儒学署、明伦堂、光霁堂、名宦祠;右路主要有节孝祠、训导署、忠义孝悌祠、射圃、乡贤祠等。四周绕以宫墙。大成殿、崇圣殿、碑廊等原为绿琉璃瓦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宫北部及西北部改为八桂中学堂,尊经阁、射圃等已荡然无存,开马路又拆去门前的照壁。

现存建筑为中路建筑,是清乾隆年间平基重建。沿中轴线由南而北,最前面为棂星门,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雕有云龙等纹饰,刻工精细,石坊门间为红砂岩高墙。进棂星门即见泮池拱桥。泮池为半圆形的水池。天子可以用圆形的璧水,如明堂、辟雍等都是。孔庙等为侯王级庙宇,水池只能用泮池。番禺学宫泮池桥为单孔石拱桥,明洪武十三年(1380)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桥长约十米,桥形秀丽。

过拱桥后约30米,为大成门。大成门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阔五开间、22.7米,进深二间、7.89米。前后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施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斗拱。后出三杪偷心造。斗拱高99厘米,檐柱高431厘米,斗拱高:檐柱高=99:431=1:4.36,为明代斗拱的比例。当心间用二朵补间铺作,次间、梢间各用一朵,尚存宋代遗制。全殿结构呈分心斗底槽型制。柱础高56厘米,下为石制,上带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所成。从整体而言,大成门尚保存明初风格。屋面覆盖黄琉璃瓦,用团龙瓦当,牡丹花纹滴水。正脊、山脊均为五彩琉璃花脊,为清光绪佛山文如璧的作品。正脊两端为夔纹、倒立的鳌鱼,正中脊刹为宝珠。

过大成门后,为大成殿。大成,取义孔子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大成殿为奉祀孔子的主殿,配祀颜子等四人,其余著名儒学弟子祀于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两庑。

大成殿建在高1.55米的石台基之上,四周绕以石栏杆。殿前月台宽14.88米,深14.22米。围绕月台、台基的石雕栏杆、栏板刻工精致,以暗八仙为栏板装饰图案,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景观。大成殿面阔五间、24.72米,进深三间、14.22米,14椽前后三椽?用四柱。单檐歇山顶。与大成门大体相同,其前后檐补间铺作为当心间两朵,次间、梢间各一朵,是宋代遗制。山面当心间为三朵,已非宋制。斗拱高101厘米,檐柱高439厘米,斗拱高:檐柱高=101:439=1:4.37,为明代比例。大成殿翼角采用平行椽,为南北朝前古制,北方建筑唐代以后即不用此式。大成殿的梁架斗拱基本上保持了明初风格:用月梁、用托脚,斗升有?,用普柏枋,石础上有木?,柱有侧脚,等等。但局部亦可见清代重修的痕迹。

大成殿用黄琉璃瓦,正脊、垂脊、戗脊均为五彩琉璃脊。正脊两端为夔纹、双鳌鱼,中部为双龙戏珠。正脊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多样,有暗八仙图案,有牡丹花喻富贵,蝙蝠象征福,仙桃喻长寿,脊刹明珠下正脊有“福禄寿”三字,点出主题。上有“光绪戊申”、“文如璧造”字样,两端另有“平安”、“福寿”字样。光绪戊申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佛山琉璃工艺大师文如璧设计制作。大成殿的双龙戏珠脊饰为清代广东琉璃脊饰的代表作之一。

崇圣殿,原名启圣殿,清雍正元年易名为崇圣殿,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之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于平台之上, 前有月台,栏板亦用暗八仙图案。歇山顶,夔纹双鳌鱼火珠脊,盖黄琉璃瓦。构架已是清代风格。

东路尚存明伦堂和光霁堂,硬山顶,青砖石脚,木构。光霁堂后东墙上嵌有六块碑刻。

1926年5月第6届农-动讲习所在此举办,毛泽东任所长,教员有肖楚女、彭湃、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