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渚口村。始建于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徽州民国第一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大门两侧有"黟县青"石鼓一对,雕饰有龙凤呈祥、隐瞒送子等图案。进门为前进,左右两厢,中为通道。过天井即为正厅,正厅有108根立柱支撑,规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后进有东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栏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如鲤鱼喷月、雁落荷花、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等,雕刻精细。过天池为享堂,是供奉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一堂位于祁门县渚口乡渚口村内,是渚口倪氏贞一支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七开间的大祠堂。
贞一堂始建于明,清兵入关后,毁于兵火。康熙12年(1673)重建,14年落成。宣统2年(1910)正月16日因燃放爆竹引发火灾,除门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毁。1912年,族人倪尚人捐巨资重建。贞一堂用料精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大堂内有柱108根,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誉为“徽州民国第一祠”。
祠前广场两侧有18对巨大的旗杆石,规模甚为壮观。在倪氏宗族中,每一个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子孙,就可以在宗祠前树一对旗杆,以向世人炫耀,昭示后人。这些旗杆石有大有小,有的上面还刻有“进士”两个大字。文革中,倪氏族人为保护这些旗杆鼓,将它们统统搬到村前面的河里,用泥沙埋起来,才免遭破坏。
贞一堂分前院、仪门、享堂、寝堂四进,四周由封火墙围护,外门厅做成道士巾形状。门楼两头各有一道耳门,是左右两侧的通道。正面宽敞,檐口正中梁坊上悬有“尚书”字匾。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两侧有一对抱鼓石,为黟县青,雕饰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图案,门头上悬有“倪氏宗祠”匾。
从大门进入祠堂,前进为左右两厢围合成一个宽大的天井院,属徽州传统建筑“四水归堂”做法。天井中间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厅前。遇有重大节日或庆典,在前进搭台演戏,即教化了族人,又祭奠了祖宗。
正厅在祠堂建筑中称为享堂,是祠堂的主体,是春秋二祭和举行庆典的场所。正厅为南北两坡大屋,屋内有特大木柱10根,柱上架梁,下有承拱,采用抬梁结构,使大厅减柱显得宽敞,亦称“减柱造”工艺,大厅天花采用轩顶(卷棚)与人字轩顶两种做法,使室内空间富于变化,大梁两端雕刻有象鼻头图案,因象与相谐音,意喻“封候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莲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莲花托表示搭座莲台“升天成仙”。“贞一堂”匾额高悬于厅堂太师壁上方。
正厅两侧各有厢房一间,用于储藏祭器之类。正厅东西两侧与厅前天井回廊衔接处,各有一道侧门通向室外,是两个疏散出口。正厅与回廊的檐口采用斗拱挑檐,斗拱设置繁密,约3米开间,非常壮观、气派,尤其是正厅前檐口的两根立柱头上的两个斗拱,硕大无比,高五层,出跳,斗拱中间伸出两根“昂”,以显示倪氏家族的尊贵地位。斗拱度座外端雕刻一头小象,底座下方是一头倒趴的木雕母狮,正厅两头的封火墙高出坡屋面,并随屋面高低跌宕成三个台阶,墙头似高昂的马头。回廊与正厅屋面衔接处,还砌有一截粉墙用以防火隔断。
后进为天池、寝堂。天池是倪尚荣的副室金氏等出数百金所建,天池在风水上有聚财之意,其作用是蓄水防火,该天池在徽州祠堂寝堂 井水池中别具一格,面积最大,储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天池为长方形,中间有一座石拱桥,将天池一分为二。过了桥,登上3级石阶可入寝室,天池东西两头是连接享堂与寝堂的走廊,也各有一道侧门通向室外。天桥两侧,有狮座柱3对,形态各异,有的抚弄幼狮,有的戏弄绣球,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天池周围,有莲花座石柱7对,天池四周有青石栏板20块围护,每块栏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与水有关的石雕图案,如“鲤鱼喷日”、“雁落荷池”、“鲤鱼跳龙门”等,东西两天池北边中间栏板各是一块碑记,分别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鳞撰写,从不同角度,叙述贞一堂曾屡建屡烧,多灾多难,并且颂扬倪尚荣的偏室金氏等人继承丈夫遗志,以纺织所得之金捐天池、蓄水御患的义举。天池内侧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还饰有精致的花鸟、鱼龙、龟鹿等圆形、扇面形石刻图案。
寝堂为2层结构,两头各有一间厢房,东厢储放花轿,西厢为楼梯间,可登楼远眺。祠堂后进一般称为寝堂,或称寝殿寝室,用来供奉祖先牌位和陈设供品,是祠堂中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寝堂是祠堂三进中最高的一进建筑。寝堂虽不像享堂那样宽敞,但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故而抬高基地并修建成两层结构。
贞一堂,是祁门县古代祠堂建筑的代表,经过多次维修,现状完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