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山村石兴民宅

骆驼山村石兴民宅

地处深山之中的苗族民居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凤凰县骆驼山村的石兴民住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住宅受基地地形限制,规模很小,正房与吊脚楼呈钝角设置,房前地坪为垒石砌筑,形成一个自然的扇形平面,庭院围墙和朝门呈弧形环绕,朝门和院内的主屋成不同的朝向布置。整个庭院和建筑随地形灵活布置,形成了丰富而又自由的空间组合。

正屋面阔三间,正中一间向内退进,在入口处形成“吞口”。大门在吞口正中,两侧各有一扇侧门。室内不做分隔,形成流畅的空间。由于室内无分隔,表面看来无所谓堂屋、寝室、厨房之分,然而实际上功能区分是非常明确的。和一般情况相同,中间是堂屋,作为日常起居、家内劳作、休息、接待客人的场所。堂屋左边一间后部摆放床铺,中部有一火塘,前部一般用作杂物间。堂屋右边一间做厨房,设有灶台等相应的厨房设施。三开间之间无墙壁分隔,但两边后部摆放床铺的地方和中间堂屋之间有一小段木板壁分隔,而且室内往往只有摆放床铺的地方做木板地,其他地面都不铺木板。由于室内没有房间分隔,因而床铺常年悬挂厚布蚊帐,而且常是黑色的,完全不透明,以此来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吊脚楼只是作为附属用房,歇山式坡屋顶上覆盖小青瓦。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而不能用木柱架空,只能建在土石垒成的台地和围墙之上,形成一种特殊的式样。

整座建筑为土石木混合结构,木柱木构架,石砌墙壁,土筑围墙。土石墙壁很厚,一般都在40~50厘米的厚度,但不承重,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墙倒屋不塌”的共同特点,即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明确分离的原则。木构架支撑屋顶,墙壁只起维护作用。最有特点的是它的构架,在穿斗式木构架之上再加斜梁,斜梁落在柱子和瓜柱的顶上,从屋脊一直延伸到檐口。檩子放置在斜梁之上,而不是放在柱子或瓜柱之上。这样一来,斜梁之上的檩子和斜梁之下的柱子、瓜柱就不必一一对应,于是整个屋架做得极其自由,这也是石兴民宅最具特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