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军事文化旅游景区

肩水金关军事文化旅游景区

金塔在历史上是河西地区的北部屏障,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重兵设防,苦心经略,留下了许多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历史遗迹。肩水金关军事文化旅游景区由“一关三城”,即东、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与周边自然环境资源构成。大家看到的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关三城”历史上是河西地区的北部屏障,出入居延的门户。它与周边沿河林立的城堡烽燧,共同构成了汉代以黑河为天堑的居延军事防御体系。

大湾城遗址分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三年,汗王朝为防止匈奴民族的进攻在河西列四郡,在边地大规模修建关城、烽燧等,大湾城即建于这一时期。

大湾城是汗代肩水都尉所在地。那时的东西两城,靠山控水,互为依托,是兵家必争之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汗简1500余枚,以及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一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现在大家看到的东大湾城遗址范围为350*250米,由内城、外城和鄣三部分组成。现在内、外城只残存一米左右的城墙和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这里的鄣面积90*70米,残高8.5米,基宽4-6米墙系夯土版筑。城门在东墙,由两座10*8米的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以通到门顶,但门顶建筑已毁。

西大湾城,它距离东大湾城2公里,两城隔河相望,筑法和东大湾城完全相同。墙基现宽8米,顶宽3.4米,残高8米。由于黑河河道的自然扩宽,故址南、东墙部分损毁。199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核准立项,修防洪坝792米。

地湾城遗址。地湾城大约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由三坞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侯官所在地。现仅存一鄣,鄣高8.4米系夯土版筑。通过仪器发现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都地处正南正北,但是黑河走向不是这样,说明在明汉代将士修建的时候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指南针定位。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铜、铁、陶、木器若干。特别是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医简等,他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简是我过最古老的日历之一,药简表明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汉简中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由此可知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之举、饮酒之风。

肩水金关。肩水金关距东大湾城7公里,属于居延遗址的一部分,为汉代烽塞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要道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金关修建与公元前12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建筑有两座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遗址,现仅存一8*8米的烽台。肩水金关虽保存不完整,但在这里出土的文物却极为丰富。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挖掘出汉简1157枚。占到出土汉简的三分之一多。发现货币、残刀剑、铁工具等实物1311件。东岸为东大湾城,西岸为西大湾城。城址所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其中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的耐旱植物生长,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约10.9亿立方米。

大湾城故址,系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古时东西两城,依山傍水,遥相对峙,历来为兵家金戈相争之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余枚,以及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一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佰枚和部分珍贵文物。因此, 湾城故址文物研究价值极高,1981年9月大湾城故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大湾城遗址范围350X250米,由内、外城和鄣三部分组成,内、外城现仅存几段残高1米左右的城墙和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鄣面积90X70米,鄣墙残高8.5米,基宽4-6米,墙系夯土板筑,夯层厚0.2米,夹棍直径0.1-0.2米不等,棍距4米,行距离1.7米。城门在东墙,由两座10X8米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门顶,顶上建筑已毁。鄣内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间,鄣四周有两道平行的土墙,现存东面一段,它们与鄣之间有一道7米的壕沟,据考证,此应为宋、元时期的建筑。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公里,两城隔河相望,面积180X210米,墙系夯土板筑,其筑法同东大湾城完全相同,墙基现宽8米,顶宽3.4米,残高8米,门在北墙,已毁,宽9米,斜坡道进出,城内有两处后代所修土坯房。西大湾城由于紧靠黑河河岸边缘,随河床的自然扩宽,近年造成故址南、东墙分别被河水冲毁150米、125米的损毁。一九九八年十月,国家文物局核准立项,修筑防洪大堤79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