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文庙大成殿

汉阴文庙大成殿

汉阴县文庙

孔庙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称文庙,我县沿用此称。

汉阴县文庙,在城内东大街,座北朝南,是县城最大庙宇之一。庙内正中有“大成殿”乃供奉孔子牌位之处。大成殿基高雄伟,四角有翘檐龙首,下吊铜钟,殿四周有两米宽的走廊,廊下有十二根盘龙大柱;殿内有二人合抱的四根大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前有古柏苍松,巍然壮观。大成殿东西有两庑①,东庑左为“更衣亭”,西庑右为“尊经阁”前为戟门,名宦,乡贤祠,殿背后为“启贤伺”(即供奉孔子先辈之处)戟门右,有一三足铁鼎,高二尺许,容积约五斗,后缺两足一耳,遂作燎炉②用。进文庙二门内,有城内小八景的“三步两拱桥”,“爬柏灵雀树”,幽静俊逸。

汉阴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壬子年(1372年)至永乐年间又重修。逮③弘治,嘉靖,万历年,迭又重修,几经修建,规模宏伟至崇祯十年(1637年),毁于兵祸,仅存大殿、戟门。棂星门,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张鹏翱,重建两庑及名宦、乡贤祠;清顺治初约(1645—1648)年间,知县马朱麟对正殿进行了改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添建补修,规模大备。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通判黄国钧,在原有基础上,巍然大规,直保存到民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汉阴中学校址,始在文庙隔壁的马王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校址遂移至文庙,大成殿作了学校大礼堂,其余房舍,几经拆除新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县上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今文庙,仅存大成殿,为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后人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历代沿袭祭孔之习。汉阴也不例外,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孔子生日),为县祭孔日,县上有功名、有学位者及乡贤名流,前一日云集山城,准备参加隆重的祭孔盛典。是日上午,由奉祀官主持,在大成殿前,摆设香案,献上浑猪、浑羊,由知县领衔主祭,其余官绅,学者陪祭。辛亥革命后,一般学生也要参加祭典,还要唱“大同歌”,歌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功……”祭祀毕,凡参加祭典的学生,每人发“胙肉”④半斤,以示尊师重教,弘扬孔孟之道。

相传清代以来,汉阴人在外地为官者,回乡省亲,先要到文庙更衣,然后经拱桥、踏石阶、入大成殿祭孔毕,方可回家。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政府,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因日寇入侵,国难深重,来能推行。

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尊孔,笼络有识之士,以维护其统治,在神权统治时,给孔子也披上一层“神”的面纱。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文庙时,碑文记有“尝闻天下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凡有知觉运动者,孰不知孔子之可敬又可尊也。”又云“所以尊孔子也,矧⑤祭神如神在,不享非礼,孔子之神,高明如天,博厚如地,悠久如日”。

在文庙东侧,清康熙四十二年(1073年),修黉宫(即学校)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黉宫,碑刻记有“起凤腾蛟,英才蔚秀”八个大字,意在办好学校。人文蔚起,英才倍出。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补修黉宫时,碑文记有“天下事有兴有废,而惟事之关矩典者,则有兴而无废。”意在别的事都可兴可废,惟兴学校,育英才,是事关法度,典章之大事,只可兴不可废,说明办教育,乃是一个县振兴之大政,不可等闲视之。这一 点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启示的。

历代有识之士,视文庙为崇儒重道,兴贤育才之地。尊孔与兴学紧密相连,故在我县文庙左侧,建有黉宫,是清末汉阴的最高学府,文庙对门那条小巷,名为“黉学巷”(现名红学巷)是当时英杰学于,在黉学求学时,群居寄寓之地。黉学堪称我县教育之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