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上清观,又名灌沟寺,亦作观沟寺,位于东石乡油坪村1、4组,坐西向东,创始于隋开皇,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现存古迹以清代四合院古建为主体,兼紫荆、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胜。1990年11月,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保。
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观旁有蒙泉,引溉田数亩,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又:“蒙泉,县南二十五里,岁旱祈祷立应。”
一.上清观山门
上清观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
戏楼下层向外开山门,额悬“上清观”横匾一道,由梓潼张玮书于丙戌年。
面阔九间,设廊,宽2.31米,墙体下部用三层条石砌成,高0.9米,檐柱带木质,计10根,中间两根是通顶方石柱,刻三联,其一:“山有水则秀,听幽咽泉流,响彻太清长夜月;地以人而灵,缅汪洋帝德,光耀天上文昌星。”其二:“此间有痩竹高梧,愿感物兴怀同领清幽;其地邻廉泉让水,欣顾名思义尽洗嚣尘。”其三:“人间孝友推张仲;天下文章仰福星。道光辛丑;众姓弟子敬献。”
二.上清观戏楼
戏楼坐东向西,两层,面阔三间,进深11檩,单檐歇山造,呈凸形平面布局,建筑面积118.36平方米。下层高2.15米,由18根方石柱支撑。葫芦宝顶,鸱吻吞脊,翼角飞翘,脊饰有瑞兽祥花、戏剧人物、神仙以及三羊、耕牛等。悬柱联两副,内联:未必名山隐高士;何如此地求长生。外联:欲除烦恼须无我;想求安乐莫贪心。台中屏风画麒麟,马门上悬“出将”、“入相”小匾。后部添设小阁,云“魁星楼”,置飞来椅。
檩书: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岁次庚戌季秋月望五日谷旦。
梁架书:经修总领:宋银、孙正荣、生员宋履谦、陈国隆、陈国体、吏员陈玉书、陈金、宋映修、宋燿、白永贵、宋仲修、孙文、宋永珍、殷明中、工师吴会元;陈德万、陈国福、陈国富、宋文英、孙治荣、宋万川、宋万珍、经书孙鑑、高登第、宋学仕、孙柱、李芳、文员宋嘉修。建修乐楼住持:丁恒、静修。佾生岳秀祥。
又书:天封寺僧会司丁悟徒本善孙圆庆圆会圆诚重孙觉定,各祈佛法常兴;天封寺大戒比丘僧宗贤徒住持丁恒孙本灵本裕重孙圆秀,宗光侄囗智孙本囗,静修徒了性孙本崇共冀山门镇静。谨题。
戏楼左右接悬山顶屋,背外面里,呈凸形立面,通面阔30.7米,通进深12.6米。
据道光11年岳考祥《重修上清观募化碑志》,该戏楼创建于道光十一年。据脊檩墨书,修建于道光三十年。据现代庙史碑,民国二十六年有维修,2005年再次维修。
三.上清观三清正殿及南北厢房
上清观的正殿是三清大殿,坐西向东,通面阔五间26米,通进深三间9.1米。设前廊。三清殿居中占三间,右连武圣宫,左接文昌殿。素面台基,踏道九级,单檐歇山顶,火珠宝顶,上置一铁铸“寿”字,两侧脊兽各四,均龙形。
三清殿建筑面积175.5平方米,三面是夯土墙,殿内梁架两副,抬梁式,五架四步后接二步,前廊二步出挑一步,前后用三柱。檐柱下为抱鼓石柱础,其余为高0.98米许的高柱础。檐柱、内柱上绘旋子彩画。檩书:雍正十二年太簇月建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重修。缺字及梁上墨书不清,似涂抹,待细考。
殿前紫荆树,树围1.68米,高3.7米,干枝一分为三, 分至十几,高比殿宇。树旁立碑,号称“树龄约1100年”,传曾有人欲百万求之而不得。
据庙内清碑及县志,上清观创自隋朝开皇年间,明成化重建,毁于崇祯年间的战乱。清康熙五十五年,梓潼知县刘应鼎倡议重修,宋、陈二公总领,雍正十二年竣工,道光年间曾多次培修。
三清殿南北厢房各五间,通面阔19.3米,进深各两间,通进深8.5米,单檐悬山顶,木结构,楼檐下设悬空回廊。
檩、梁书:1.大清乾隆卅一年岁次丙戌孟冬月十五日建修;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春月十四日重修。2.总理经修首事:……(不清);继理经修首事:孙柱,孙文选,李万福,陈德体,陈福,宋登第,宋成全,宋荣囗,宋学太,宋学发。3.总理经修首事:孙柱,孙文华,孙文选,宋高福,陈德体,陈福……
四.明代摩崖造像
上清观后侧山崖,峭壁嶙峋,在人不可近的高处,保存有道教摩崖造像3区13龛,题记1则,除空龛,计9龛24像(未计蒙泉处6龛)。文保资料和观内碑刻均称是明代道教造像,为明成化中重建庙宇时所造。
1区造像在豹子洞侧,7龛19像,重装,除左侧单像外,其余均一主尊二胁侍,主尊趺坐素面方台之上,无发髻,圆形头光,穿右祍内衣,外面大衣双领下垂,其中四个手靠凭几持扇,两个手结于腹前,胁侍均站立,宝珠形头光,台下设一香炉,两侧各蹲踞一狮。龛下存有“囗卫毛泽东思”几个大字标语,附近有“立公”二字,或出于文革年代。
2区造像仅残存1龛,未装彩,石韵可赏,龛楣宝珠形,头部完整,戴道巾,慈眉善目,头以下缺失,右胁侍崩落殆尽。龛周围岩石大面积崩落。
3区造像临近蒙泉,五龛,右1、右3、右4是竖上方形空龛,右5有阴刻方形边框,不知是未完工龛还是题刻龛,仅右2龛保存完好,并有题记一则。
右2龛是横长方形,右侧造像左侧题记。右侧分内外龛,外龛横长方形,内龛居中,龛楣宝珠形,龛内造像风格雷同1区造像。一主尊二胁侍,主尊趺坐于方台之上,面相饱满,耳大,双眼和嘴唇作微笑状,圆形头光,穿右祍内衣,大衣双肩下垂,下摆覆盖双膝后搭于台沿下,右手靠凭几向左肩斜向持扇,左手抚扇。胁侍站立,头披巾,宝珠形头光,大衣双领下垂,拢袖于胸前,阔袖垂至腿膝,斜头高翘露于外。台下有香炉,两侧蹲踞石狮。左侧有题记一则,5列近百字,题刻字口尚好,或能揭示上清观道教造像的秘密,惜未能近识。
另蒙泉茶苑内有6龛造像,重妆,未能近观。
上清观道教造像,比之唐宋,逊色不少,比之同代,亦属末流。作为明代道教造像,作为绵阳龛窟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待有更权威的考察。
五.蒙泉
蒙泉,一在绵北四十里天林寺后,宋淳熙十四年,奉政大夫同知益州事昆明钱绍谦题曰蒙泉。一在梓南二十五里上清观侧,溉田数亩,雍正十三年,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
蒙泉处今建观音殿和蒙泉茶苑,碑刻“蒙泉”二大字,上款:清乾隆八年原碑,邑人谢汉杰补书。下款: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九月,油坪村立。
修复蒙泉碑记
潼江之滨有蒙泉焉,泉水清澈甘美。蒙山之茶芬芳馥郁,煎而烹之,醇香适口,两腋生风,号称蒙茶,名列史册。泉岩形奇,令人神往,山川之胜,实乃避暑之佳境也。文革时,毁于一旦,里人莫不为之痛惜……潼江樵叟子泽书。仇世增资料整理。
六.张亚子和姚苌的传说
上清观前是油坪坝,音近游兵坝,又叫作游兵坝。1998年立“游兵坝”碑,言“东晋时文昌帝君张亚 子传授姚苌阵法、演兵于此,故名。”
几通清碑未提此事,新碑多述其情。言前秦建元八年,苻坚派龙骧将军姚苌等伐蜀,姚过梓潼,请张亚子来此。张假以铁如意,曰:挥之可治兵。苌未信,亚子为之一挥,干戈遍野。姚统蜀后,又战回长安灭坚称帝,史称后秦。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为此诗曰: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现在的游兵坝已是果园成片,田畴相望了
为副其实,今人在观后刻“驻马坡”三巨字,刻款:秦建元八年,张亚子,姚苌。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26米,向南外延4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