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古长城

永昌古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最宏伟的历史建筑之一,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就像巨龙一样在祖国的高山之巅、沙漠戈壁、农田村庄左右摇摆,上下飞动,做着永恒的飞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省长城分布较多的县份之一。全县境内现存的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保存较好。全长224.1千米。其中:明长城129.7千米,汉长城94.4千米,包括墙体、壕堑、山险、山险墙、城堡、关隘、要塞、烽火台、敌台等,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的喇叭泉、铧尖滩,水源镇的新沟、西沟、方沟农场、华家沟农场,河西堡镇的青山堡、四洼、鸳鸯池、沙窝,城关镇的金川西,红山窑乡的王信堡、水泉子等五个乡镇的北部沙漠戈壁,此外六坝乡、南坝乡、东寨镇、焦家庄乡、新城子镇等五个乡镇的南侧,祁连山北麓的各个山口均设置有烽火台。

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在前往永昌御山圣容寺景区的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保存较好的汉长城。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汉代边塞预警制度非常严密、健全,一旦发现敌情就依靠烽火报警,每昼夜能行进650至670公里,快于后世各朝。

明长城亦称“边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的侵扰。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永昌境内的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特别是在红山窑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中央电视台文化观光专题栏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和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摄制组都曾专程来这里拍摄过长城与烽燧。

站在长城顶上远眺,-、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

温馨提示:

交通路线:自驾、骑行等旅游方式皆可。

周边景点:金川峡水库、西夏塔龛悬葬遗址、神驼峰、御山圣容寺、西夏塔林、西夏千佛阁、车辘沟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