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望母台

宋襄公望母台

在睢县北湖的东北角上,有两个小岛,北边的叫骆驼岭,南边的叫望母台。二者都是宋襄公留下的遗迹,距现在已有260O多年的历史。要说清二者的由来,必须先从望母台说起。

望母台世传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所筑,故而又名襄台。据《睢州志》载:“襄台在旧城东北隅。为宋襄公所筑,或日为望母而筑。即《诗》所谓赋《河广》者也。”(见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卷一第十二页)这里所说的《诗》,即为《诗经》。在《诗经?卫风》中有《河广》一诗。古版《诗经?河广》有诗序:“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宋襄公的母亲,即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名兹甫)之后,遭离弃被遣送归卫,思子而不能往,于是以诗怨叹: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谁说黄河广又宽?一片苇叶渡对岸。谁说宋国路遥远?踮起脚跟在眼前。谁说黄河广又宽?河宽难容小木船。谁说宋国路遥远?一个早晨去复还。

这首诗的夸张、比拟的手法,抒发了襄公母思念宋国、盼望回归的急切心情。宋襄公是个孝子,他也同样思念自己的母亲。怎么能与母亲相见呢?若把母亲接回宋国,怕国人议论他违背君父生前的意愿,为不忠;不把母亲接回宋国,为子者辜负母亲的生养之恩,为不孝。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忠孝两全的办法,决定即位后修筑一个高大的台子,渴望登上高台能看到母亲的身影,以此向世人昭示提倡孝道,以孝治国。宋都在商丘,宋襄公为什么要把望母台建在睢县呢?其原因有三:

一,睢县地处宋国西部边境,距离卫国最近。当时的卫都在朝歌(即今河南淇县),位于黄河之北。雎县在黄河之南,过了黄河向西北即到卫境;二,春秋时期,睢县名叫乌巢乡(见《睢州志》卷一第12页),把望母台建在这里,有乌鸦反哺之意;三,现在的雎县北湖原为旧城(即北城),这里本来是一片高地。据《睢州志》记载:“城西北十二里曰恒山(与北岳同名),崒嵂南向,为州主山。恒山演迤,窿然而高者为金锁岭。北城枕其巅,衙署据其前。南城(即新城)横亘者曰凤凰岭、曰鞍子岭,居人所以避水患也。”望母台恰在这丘陵起伏的高冈之中。这里建城之后,城外因屡遭黄河水患,泥沙淤积,地势抬高,城内相对成了洼坑,后来大水灌城,形成北湖。望母台与骆驼岭因为本身的高度超过其它建筑物,结果成为湖中之岛。

望母台现在看来不过60亩,水面以上高也不超过5米。其实当初修筑的时候,要比现在大得多,也高得多。因为宋襄公要做忠孝的表率,必然常到这里举行望母大典。于是,这里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宋襄公的行宫,建有处理军国大事的宫殿、寝宫、御膳房、禁卫和侍女住所,望母台之北又建起御花园,骆驼岭即为花园中的山丘。如此算来,这个以望母台为中心的庞大建筑群应不下于500亩。其高度现在不足5尺,风雨剥蚀每年按0.1寸递减,2600年就是2.6丈。若把北湖水平面视为湖外的地平面,两丈以下才能见到北湖初建城时的宋代地层。宋代地层距春秋时代的原始地表又有多少,那就无法计算了。由此看来,望母台初建时高度绝对不会低于5丈。据考古学家验证,望母台确系春秋时期的夯筑土台。宋襄公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修筑这么高,这么大的土台以望母,可见他那一颗尊老敬老的赤子之心是何等的真诚。泓水之战当中,宋襄公右股中箭。在望母台行官养伤半年而驾崩。以其遗嘱葬于望母台上,至死不忘望母行孝。望 台上的襄陵即为宋襄公的陵墓。在墓地附近曾有30公分高的陶豆出土,上有“下宫”方形篆体印章。“下宫”是与“上宫”相对而言的。上宫为地上的宫殿楼阁。“下宫”指的是地下的宫殿。这种陶豆即为陵墓中的殉葬器皿。这是宋襄公葬于此地的可靠证据。

目前,望母台正在修建之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由一片荒岛变成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和传承社会美德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