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庙又名圣姥庙、忠庙,距巢湖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
中庙坐落在五大淡水湖,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通称凤凰台。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上有“巢湖中庙”书刻。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中庙现供奉关羽、观音和诸神。据传原奉还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盛赞中庙“湖天第一胜境”。
古往今来,凡来该庙瞻仰的人,都会发现该庙的正梁有一头短缺一截,另有一把木柄铁斧飞嵌于正梁八底架上。缘何有此奇观,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上古时期,巢湖本为陆地,名曰“巢州”,而今合肥,即庐州,曾是0一片。由于当时妖魔肆虐,天神发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为湖,庐州则长而为陆地。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巢湖太姥的怀念,人们便在凤凰台上兴建庙宇,以便奉祭。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请来七七四十九个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梁柱,庙是建起来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天,当众工匠们正在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时,从外面走来一位汉子,其腰间别着一把木柄斧,看样子是位做木工活计的人。工匠们对这位汉子的到来并不在意,可这汉子开口却言语惊人:“要架梁并不难,只要请我就好办。”众工匠听后,有的称其是神经有毛病,有的称其是吹牛皮,有的称其是想来混碗饭吃。然而有一位老者却未轻断言,思忖半晌后,对大伙说:“咱们不妨让他先试试看,若事不成再理论也不迟。”于是众工匠按照这位汉子的意思,恢复架梁恰在此时,狂风大作,刚架上的正梁晃动不止,梁头被断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时,这汉子抽出腰间斧头,挥手向梁柱投掷而去。斧头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头的地方。断去的一截梁头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几下,便稳稳当当地架上了。几乎是在同时,一只有老猫大的老鼠被剁去头脚,从梁上掉落下来。那汉子指着掉落于地的老鼠对大伙说:“此鼠乃巢湖漏网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远也架不上的。”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缘故。经反复询问,人们才知道这位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木匠的祖师斧;神匠公输班。今天仍嵌于中庙梁上的斧子,正是当年鲁班留下的镇梁神斧。
保护范围:中庙寺围墙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关于巢湖中庙姥山岛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龙王的儿子外出游玩来到了巢湖,年轻的小龙王看到巢湖如此的美丽,一时兴起就贪杯多饮了几杯,不料不胜酒力却醉倒在巢湖市街头。此时这个当街大醉的龙王儿子,就如同西游记高老庄里的情节,现出了原型。
一条巨大无比的大鱼,就躺在巢湖的街道上。有一些胆大的市民,他们最终决定还是将此鱼分食了为好。于是,很快这条鱼就只剩下一些鱼骨和一些脱离的鱼鳞。
待到小龙王酒醒,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到肉身。老龙王得知此事愤怒不已,为了查明真凶,老龙王四处走访,最后老龙王发现,除了一对夫妇外出捕鱼不在家中,其余都是帮凶。
于是,老龙王就夜间托梦与这对渔夫,告诉他们,要将街上那条大鱼鱼骨和鱼鳞浸泡在巢湖水中,三天三夜,如若不然必将大祸临头,同时也告知渔夫三天后的逃生方法。善良的渔夫一大清早就上街寻回鱼骨和鱼鳞,按照梦境所示一一照办。
三天后的夜里,巢湖突发大水瞬间将整个巢湖淹没。善良的渔夫似乎完全忘记了逃生的方法和时间,因此,也葬生于这次突发而来的灾难之中。
为了纪念这对善良的渔夫,龙王就从水底拖出一块用于安葬这对渔夫,因此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姥山岛,和巢湖的水下之城。
昭忠祠,中庙姥山岛景区重要的人文景点!
作为巢湖旅游的名片,巢湖北岸凤凰矶上的中庙历来为游人览胜之处。中庙又名“忠庙”、“圣妃庙”,因位居巢湖和合肥两城之中而得名。
中庙始建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历史上几经战乱毁坏,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倡议下,中庙得以募捐重修,如今的中庙依然基本保持了李鸿章时代的规模。
或许不少游客还不熟悉的是,在中庙东侧约200米处,还有一座古朴典雅、保存仍算完好的清末古建筑,它坐北朝南,襟巢湖面姥山,气势恢宏,这就是昭忠祠。
昭忠祠是清代才有,为当时纪念卫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而起名。目前全国已知的昭忠祠仅有福建福州昭忠祠、辽宁营口昭忠祠、以及安徽巢湖昭忠祠三座。
和其他地方昭忠祠略显不同的是,位于中庙的这座昭忠祠因系李鸿章为祭奠和纪念淮军阵亡将士所建又称淮军祠。
昭忠祠位于中庙东侧,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清光绪18年(1892年),恰逢淮军创建30周年,淮军创始人李鸿章已年届70岁,他回首往事乡情缱绻,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淮军中无数同患难共赴死的乡邻宗亲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他的顶戴花翎。
李鸿章上书光绪朝廷,在淮军故里巢湖北岸的中庙古镇,建造一座祭祀淮军阵亡将士的祠堂——昭忠祠。到1894年的6月,昭忠祠落成竣工。由著名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抱病写出《合肥淮军昭忠祠记》。
巢湖淮军昭忠祠能够较快建成,与退休在籍和各地的淮军将领踊跃捐赠有很大关系。以刘铭传为例,不但捐出了数百两银子,还亲笔撰写了两幅楹联。
1982年11月,中庙昭忠祠即被当时的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保护标志石碑1块,现已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昭忠祠还修葺一新,门口的红柱颜色鲜艳,屋檐下的门牌刻画图案也栩栩如生。历经100多年,这座祠堂今日仍然面向巢湖,祭奠英魂、昭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