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隆宅

陈和隆宅

陈和隆宅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金涯尾路39号西侧。坐北朝南,为木石结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43平方米。系清末当地大渔行主陈和隆所建。主入口大门设于东面,入大门,中间为石板路,建筑群由石板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依次由花园、炮台、前楼组成。花园现尚存一角。炮台石砌,高五层。前楼紧连炮台,六开间,上下四层,底层,陈和隆宅,陈和隆宅简介,陈和隆宅-台州市温岭市陈和隆宅旅游指南

范县陈庄的荷花开了!黄灿灿的金子一般盛开!咋回事?

周末,位于陈庄镇的中原荷花园又热闹起来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这里满园盛开的荷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白居易)。大家都是慕名而来。

今年,园子里确实新增种植了不少菱角

太空莲也更新了新的品种。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王昌龄)。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李白)。

美艳的荷花,娇艳欲滴,香气袭人。

游客们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美好瞬间。

今年,荷花园新增了一千米凉亭和有轨观光车道。

虽然有些地方还正在加紧施工中,这也没有影响游客们赏荷的兴致。

大家或在长亭观赏。

或在凉亭歇息。

都沉醉在中原荷乡,生态陈庄的美景之中。

水边游乐场

各种养殖和自然生存的禽鸟。

给荷花园带来勃勃生机。

陈庄镇旅游业的繁荣,也给当地的农户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其中,黄金莲种植项目就是合作社给广大农户创新的一项致富项目。

黄金莲不仅产量高,鲜花和烘干花都可以销售。

黄金莲又名九品香水莲花,原产于台湾

黄金莲经过120度高温杀菌烘培,可做成香莲茶。

不苦不涩不酸芳香甘醇。

尤其是鲜莲花更有美容的功效。

冲泡后,不仅可以品饮,花瓣和里面的胶原蛋白还可以食用。

含有丰富的“植物胎盘素”,是爱美女士的追求的佳品。

合作社生产的各种生态产品不仅拉长了农户种植荷花的产业链。

而且也给当地扶贫产业项目带来了商机,有不少贫困户通过扶贫产业项目脱贫致富。

中原荷花园周边也涌现出不少“荷花村”“荷花小镇”等特色旅游项目。

中原荷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晋江英林陈山:石材矿山“变身”生态公园

晋江英林陈山村,是个传统的石材村,可以说,陈山人世代靠采石为生。改革开放后,先进的采石工具和更广阔的市场,让陈山村的石材远销海外,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2年,石材行业全面退出后,陈山村开始整治村庄环境,修复矿山,英山生态公园就是陈山村从石材村成功转型的最好见证。

传统石材业的兴盛

靠山吃山。在改革开放以前,陈山村村民以采石为生。那时候的采石完全依靠人工,运输则主要依靠畜力。将驮架放在马背上或者驴背上,左右各放上一个筐,一次只能运2块石材,最多150公斤。在这种条件下,矿山开采的速度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最先得到改变的就是运输力,从人力车、畜力车到手扶拖拉机,采石技术也得到升级,采石业的效益越来越好。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机械化进一步刺激了采石业的发展,那时候,陈山村已经有2家出口外贸石材厂。进入21世纪后,石材厂的数量已经达到20家,村庄一年的产值,保守估计约有3亿元。

石材业的发展,让陈山村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口。人最多的时候,菜市场一天可以卖掉5头猪的猪肉。陈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于声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靠采石,他一天能挣4块钱。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还有当时的时髦物件。村民洪建筑靠着石材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还深刻地记得自己买第一台轿车时的情景。当时,他和朋友从英林到石狮中国银行去取钱,“都是现金,我们两个人就扛着2麻袋的钱去泉州买车。”洪建筑说,那次他花了40万元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三菱轿车。

洪于声说,在上世纪80年代,陈山村就有自己的信用社,叫“英山信用社”,全村村民在信用社的存款超400万元。

石材退出 实现华丽转身

石材业的发展,为陈山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石灰粉污染尤为严重。连古宅红色的砖瓦屋顶都变成了白色。家家户户紧闭门窗,早上刚擦干净的桌子,过一会又是一层石灰。持续的开采,也让陈山村的矿山开始大面积消减。

2011年,晋江市掀起石材行业退出转型的热潮,对于一个“靠石头吃饭”的村庄来说,突然被“端掉饭碗”,部分村民一时难以接受。但是石材行业毕竟高耗能、高污染,一些矿山周边的道路一到下雨更是泥泞横流,山上的石窟也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2012年,石材行业全面退出,环境问题摆在了陈山村两委面前,如何整治?如何重现家园昔日的青山绿水

矿山修复成了陈山村整治的第一步。2013年,原本的石材矿山——英山,开始整治建设。2014年,石观音秋风亭、望远亭……一座“空中花园”慢慢“降落”英山山顶,英山生态公园已开始成型。如今,经过6期的工程建设,英山生态公园已不复当时千疮百孔的矿山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登山道路、休闲走廊、休闲广场、健身路径等,沿途更有许多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地在英山上生长着。英山生态公园也成为英山村民及周边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风景秀美,令人心情愉悦。

英山生态公园的建设让村民欣喜地看到了环境的变化,也让村两委更有信心和动力。紧接着,陈山村开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在环卫保洁、池塘清淤、绿化等环节下工夫。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古宅屋顶的红砖不再发白,道路变干净了,绿植也变多了,打开窗户,阳光洒进屋子,宁静而明媚。

微景观建设 挖掘文化扮靓村庄

在英山生态公园的山脚下,一堵立体的壁画墙格外亮眼。壁画的内容是“矿山修复青山绿水”。洪于声介绍,这是用石材打造的壁画微景观,既有记住乡愁的意味,更是体现陈山村对青山绿水的重视。

村委会旁的微景观,是陈山村的首个微景观。该微景观依托一处破旧的古宅进行建设,在保留了古宅原先建筑特色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环境。在这个微景观内,还有一口古井。“可以说,从有陈山村人开始,就有了这口古井。”洪于声说,这口古井现在仍在使用,而且还有一个和古井有关的习俗沿袭至今。

“在陈山村,每一对新婚夫妻在婚后的第二天,一定要来这口古井挑一担水,从古至今,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洪于声说,结婚意味着两个新人从此成家,要开始懂得操持家务,打水便象征着两个人以后要开始经营家庭了。

如今,陈山村已经建设了4个乡村微景观,第5个微景观也即将完工。短短几年,从环境脏乱差的石材村到“最美乡村”创建村,陈山村从追求经济效益到重视生态环境,成功转型,实现华丽转身。然而,陈山村追求发展建设的步伐并未停止。洪于声说,陈山村将以英山生态公园为中心,在吸引更多人前来休闲的同时发展农家乐,向着乡村休闲旅游的目标前进,努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美丽乡村

据了解,陈山村今年在英山上种了近600棵的桃花树,待到明年3月春暖时,成片的桃花盛放,将是另一番美景

来源:晋江经济报

▓ 版权声明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予以删除

云岭陈氏祠堂是如何作为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的?背后的故事都在这里!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宗祠,是昔日陈家宗族聚会、议事、开祠堂祭家法及祭祖的地方。

1938年8月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开明的陈氏族人,将祠堂成为新四军大礼堂,从此陈氏宗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的书写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参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是必须要去瞻仰的革命纪念场所。

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壮观,建筑面积占地2221平方米。应该说,凡中国古代的大宗祠有的格局,陈氏宗祠的建筑构件、建筑艺术特色、门窗天井的透气风格、雕梁画栋及斗拱栏杆等细部基本都包涵概括。也是泾县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祠堂为前、中、后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正中设有一排木栅门,厅中有白色石柱两根,衬枋上雕有文曲星、武曲星,笑迎文人雅士,震慑门厅孽徒。祠堂正大门配有一对石鼓,左右两边侧门各安一副骑马石;门厅上方镌刻篆“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夺目怡人;在上是清著名书法家赵绍祖墨宝“陈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型祠匾。

门厅后面设有一口大天井,天井四周木柱衬枋上的木雕青狮、白象、天神、人仙等。他们似行似坐,似立似蹲,各持其宝,各施其法、各展其威。中进大厅左右两侧水磨花砖墙上镶嵌着南宋大家朱熹题写的四个木雕大字,赫赫醒目,气氛庄严肃穆。

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前面有天井、水池。水池上有一座石拱桥,楼房底层的屏门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戏曲图案,默默地叙述着祠堂文化。整个祠堂三进由低向高,寓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即作为新四军大会堂。军队召开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是举行军民联欢和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

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重要报告,强调新四军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氏宗祠的后进辟有“新四军在皖南”陈列展。

陈氏宗祠经过几次大修保护,其中最闻名的重要一次维修要属二十年代初,北洋政府时期。

当时,祠堂出现了整体倾斜,面临倒塌。陈氏家族请来四乡八邻的木匠,陈家大老爷有言在先,不动一砖一瓦,谁能“扶正”陈氏宗祠,赏银300大洋。几十个木匠跃跃欲试,迟迟不敢动手。

当时有位木匠叫罗桂志,家住离祠堂约三华里的丁家山村,老家湖北黄梅县人,从小在家拜得名师学过木工手艺,经过勤劳苦学,细心钻研,木工手艺超群,二十岁下江南,起先在青阳木镇做了两年木工,后来来到云岭丁家山开始了木工生活。罗木匠除修建房屋,配置家具外,还承接一些亭台楼阁的建造。罗木匠的木工技艺也越来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面对摇摇欲坠的祠堂,罗木匠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比对,胸有成竹,当着大伙人的面,自告奋勇声称自己有能力建正祠堂。木匠们投以怀疑的目光,对这位身材矮小的罗木匠既好奇又羡慕。陈家大老爷要求在场的族亲及木匠见证,不动一砖一瓦建正陈氏宗祠赏300大洋,若要损坏墙体和木柱,碰碎砖瓦不仅得不到赏金,还要加倍处罚。罗木匠不慌不忙,从容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第二天罗木匠就请来十几个民工,上山砍下几根大檀木,由民工集体抬下山。同时准备了几根30至50多米的粗麻绳,扶正那天,罗木匠在墙体外埋好檀树桩,从墙体窗户引进,用绳索拴紧祠堂梁柱,在另一头安装好撬棍,罗木匠喊着1、2、3开始,木工用力拨动撬棍,只见倾斜的祠堂在抖动,不一会儿,墙体的中线指标到达指定位置,祠堂建正了!祠堂外响起一遍遍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罗木匠创造了奇迹。陈大老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指示手下大办酒席,以示庆贺。

喜宴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罗桂志木匠被安排在一席最高位就坐,大伙频频向他敬酒,称赞罗木匠技艺超群,名不虚传。罗木匠对陈大老爷的盛情款待感慨万千,当场表示,我只用木匠手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300元大洋我罗木匠分文不收,由陈大老爷留着,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困户、灾难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罗木匠的慈善义举、慷慨解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罗木匠不仅品德高尚,技艺超群,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后来罗木匠名气很大,他在云岭村开设了一家木匠铺,带过不少徒弟,他请雕刻师傅专门刻制了一方铁印,凡是罗木匠承包的工程,都要他亲自放样,填好尺寸,盖上大印,交手下施工,谁出了问题就由谁负责。

罗木匠因病逝世于解放初期,安葬于南陵县烟墩乡,他育有一子也做木匠,现已去世,目前两个孙子还在云岭居住,仍然从事木工手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幸福而安逸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绿色泾县》编辑部专版责编。本文图片由尹建生提供)

转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