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长城(康保段),距今约887年。相传为秦始皇修筑长城外的第三道边,当地俗称“三道边”,个别地图上标有“成吉思汗长城”。根据出土文物考证,金长城始建于金代,因其形体规模较小,故又称“金界壕”或“金源边堡”。
12世纪初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败,农民起义的冲击,以宋徽宗为代表的北宋王朝岌岌可危。北方契丹贵族建立的大辽在经过200多年的统治后,也日趋没落。此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日益强盛起来,各部落不断扩充地盘,逐渐结成强劲有力的部落联盟。公元1101年,在辽天祚帝即位的同年,完颜昊33岁,他叔父盈歌任聪明长,盈歌去世后,其兄长乌雅束继位,辽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乌雅束去世,完颜昊继位。公元1113年10月(阴历),“康宗即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初一(阴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称帝,改名“昊”,去都勃极烈称号,改称皇帝,建都会宁金源(今黑龙江阿城南,“金源”为古县名),第二年接受尊号为“大圣皇帝”。
公元1120年,金帝阿骨打亲率部攻辽上京,上京留守降;北宋天祚帝逃往西京,辽朝郡县至此已失去半数;公元1122年,完颜昊去世,其兄完颜晟继位,金兵至鸳鸯泊(今康保一带),与长期盘踞此地的辽军展开激烈拼杀(至今康保境内仍留有大量的古城、古堡、古战场遗址),迫使辽军节节败退,攻陷中京,进陷泽州,天祚帝出居庸关。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次年灭北宋,从此金先后迁都中都(北京)、开封等地,疆域不断扩大,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成为统治中国北方的一个大的王朝。
金代随着战火的扩大,疆土的延伸,战略防御工程也在逐年修筑。为防御蒙古族侵扰,从金天会年间到承安二年(公元1192年),历经六十年修筑了长约1500公里的界壕。界壕东起大兴安岭,绕今额尔古纳河上游北岸,过满州里市北至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南沿兴安岭经索伦、突泉西达来泊北,西至呼和浩特,沿阴山南(今康保东西全境)延至黄河后套,连亘北部边界,直至内蒙古国。东由大兴安岭进入内蒙古多伦的五号入沽源县小寺号滩,然后入内蒙经太仆寺旗南东井子乡入本县境内。现康保境内辖段属金长城南线,东起闫油坊乡大土城村二喇嘛营子,至乔家、闫油坊、贺旺、孟家营(化稍营)、丁家营、秦国安、王家营、田家营,经丹清河乡陈小铺、康家洼、闫活营、郭油坊、梁家营、小兰城,入康保镇扎龙图、宗献堂的赵家营,经张纪镇的保平、满意(李生宝、王洪礼)西坡、柴家营(小北村),又经处长地乡的脑包图、三老汉、大囫囵、开地坊、处长地、大青沟、新城子、康家地、黄花洼、兰家卜、边墙渠,进入李家地镇的化林沟、民善、康福柱、姚家滩、三进沟、二彦、孙家营、毛胡庆,到芦家营乡杨统领地村止,东西走向,横贯全县7个乡镇47个村庄,全长65公里。由此,称这一段为金界壕康保段。金界壕康保段,每300米建一个峰火台,共建有210座,修筑历时15年,修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夯土建筑(至今界壕外仍有取土后低凹痕迹)。因该段原本土筑,加之年深日久,已坍塌烟灭,唯有绵延的一条土长龙仍依稀可见,但仍保留有多处完好的古长城遗址。经考古与测量,金长城康保段现墙体遗址宽6-8米,有的地方宽15-20米不等,墙体全部就地取土,经重夯压实垒起;近十个世纪的风雨剥蚀、 刷,现墙体高仍有1.5米、1.8米及2米左右,每隔100米筑一座小峰火台,每1000米筑一座大的烽火台和驻军营盘,从而形成了长城与烽火台及军营紧密相连的整体,成为我国古代巨大战略工程之一。
处长地村南因修水渠将长城切开200多米,村南在城墙上挖菜窑二、三十处。闫油坊乡北面修筑在墙身上柏油路约一千米,其它乡镇也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因年久失修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金长城康保段毁坏较严重。金长城康保段由墙体、壕堑、烽火台三部分组成,墙体建成时呈梯形平顶式,保护好的地段高在2米左右,顶宽2-7米左右,底宽4-10米左右。由于筑城,故在城墙外侧取土,所以墙体外侧形成一道壕堑。这道壕堑便作为长城外侧一道军事防线。现因年长日久均被沙土自然填平。
金长城康保段缜密浩大的战略工程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宝贵遗址,1956年9月7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康保县政府在境内通过金长城康保段的5条公路边树立了钢筋混凝土保护标志牌。标志牌宽90厘米,高60厘米,镶嵌于长城之上。2003年县文保部门又重新树立了20块省保标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