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级旅游景区
青岛国际院士港主题公园,是以国际院士为主题的集科技教育、会务会展、文化艺术多种元素为一体的主题休闲公园,国内首家以院士为主题的休闲公园,特色突出,独创性强。
青岛国际院士港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青岛的地理中心位置,为三区核心之风水宝地,它北靠城阳、东临崂山、西接李沧,与青岛交通枢纽青岛北客站金水相连。青银高速、重庆路、黑龙江路、滨海大道等交通干道穿插其左右,距离青岛流亭国际空港30分钟车程,是进出青岛的咽喉区域,是青岛市旅游集散中心。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知名度极高。青岛国际院士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全球招纳知名院士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致力于打造一座科技创造创新之城。汇聚十名科学巨匠、百名签约院士、千名咨询院士、万名院士网络,构筑世界院士联盟。先后举办了三届“千人院士行”活动,聚贤八方,百舸争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呈现风起云涌之势,备受瞩目。累计签约引进108名院士,包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宝级”科学家马伟明、诺奖得主丹尼•舍特曼、国际云计算协会主席容淳铭等;引进院士平均年龄59岁,其中外籍院士92名,占比85%。
海外院士为何青睐青岛国际院士港
本报青岛8月19日电(记者刘艳杰)为更好地发挥海外院士高端人才和智力优势,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8月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青岛开幕,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名院士参加。
借助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青岛国际院士港再添全球顶尖人才。据了解,8月17日举行的项目观摩和座谈会取得积极成效,与会的109名院士中有49名院士签约青岛国际院士港全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尼·舍特曼院士也与院士港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青岛经济发展理念整体超前,青岛国际院士港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也很有吸引力。”参加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维表示。黄维从事高分子材料、高端膜材料的研究,目前相关技术已十分成熟,同类产品在全球也只有一两家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巨头企业才能生产,而在国内还是空白。但受制于资金、场地等的限制,研究成果迟迟没能实现产业化。黄维透露,目前他和团队正与青岛国际院士港就项目落地进行接触,重点考量资金和产业空间方面能否满足项目需求。
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与青岛市李沧区打造的国际院士港建设一脉相承、密切相连。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邀请的109名海内外院士中,外籍院士占比达到90%以上,更好地体现了青岛国际院士港国际性的立港原则。这些海外院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设计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与院士港产业发展目标一致。
2016年6月,青岛市李沧区启动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定位于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全球招引百名知名院士特别是外籍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国际一流、具有首创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
两年来,院士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截至今年7月,已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81名、占比75%,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学家马伟明院士、当代“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之父”Seeram院士等。16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袁隆平领衔的海水稻研发中心实现测产突破,6‰盐度种植条件下最高亩产达到620.95公斤;马伟明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设立青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于5月14日正式启用。
目前,占地256亩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期、占地3053亩的院士产业核心区加快建设,院士产业基金、院士产业加速器、院士技术论坛等板块顺利启动,促进院士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筑形成院士经济生态体系。
作者:刘艳杰
青岛国际院士港:用“最强大脑”集聚起创新动能
能够防止PM2.5侵袭的新材料纱窗,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药物,能在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高铁、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替代传统材料的轻质高强度PET纤维……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短短两年时间,一批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实现产业化。这是青岛市李沧区打造国际一流、具有首创性的院士创造创新创业创投高地带来的硕果。
与现在院士港的良好发展前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年前,李沧区面临的还是一个“困局”。
彼时的李沧,正经历着发展动能转换的阵痛期。根据规划,李沧区内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要搬迁出去,意味着全区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将被带走。旧的发展动能弱了,新动能却难言强大。那时,李沧区的服务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产业尚未形成支撑作用。
前路在哪里?李沧区将目光投向了顶尖人才。“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表示。
经过研究讨论,李沧区决定启动青岛院士港项目,瞄准“最强大脑”,重点引进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每年能在院士港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的院士。同时,按照“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进一批项目”的模式,推进院士科研成果转化。
吸引院士,不是仅靠豪华的建筑和碧海蓝天的风景就能做成的事。对于顶尖专家来说,如何让科研成果落地并转化为生产力,是他们颇为看重的。解决资金问题是第一步,李沧区制定了《青岛国际院士港资助服务暂行办法》,根据院士项目的进度和产出情况,给每位院士提供配套项目资助和生活补助。
此外,院士港提供的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也吸引了很多院士。每个院士项目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负责院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等工作,全力推动项目产业化。
“在院士港,科学家不再只是身处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企业家遇到技术难题也不再求索无门,通过院士港牵线搭桥,两者将实现无缝对接、精诚合作。”王希静希望,院士港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体制机制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院士聚集,院士港形成的良好口碑和知识交流的氛围也越来越浓。生物化学专家吴耀文去年3月份与院士港首次接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沟通,他决定将自己团队的体外诊断项目落户院士港。
“除了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扶持,院士港在人才圈里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效应。”吴耀文说,“此外,我从事的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工作。各领域专家和项目跨界交流,更容易推动创新,院士港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
在位于胶州湾东岸的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内,记者看到,耐盐碱水稻长势喜人。去年9月,这里实现测产突破,6‰盐度种植条件下的耐盐碱水稻最高亩产达到620.95公斤,这正是院士港项目的落地成果。
虽然启动只有两年,院士港的成果已经足够亮眼:签约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为代表的108名院士。已实现包括海水稻、静电纺丝纳米新材料、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设备、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等21个院士科研项目落地,其中12个项目已经产出37种产品。到今年底,将累计实现院士项目落地30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两年前,李沧区还在苦苦寻找新发展动能,如今已经找到了答案。青岛院士港不仅实现“梧桐树上凤凰栖”,获得了丰硕成果,而且被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确立起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刘 成)
刘家义:青岛国际院士港是山东面向世界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
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5月3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以“机遇与挑战:融合创新与国际合作”为主题,来自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百名院士代表,国内500余家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2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等科技精英、业界翘楚共聚一堂,共研科技创新、共商创新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致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主持,省政协副主席王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远方出席开幕式。
刘家义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院士、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对海内外朋友长期以来给予山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理应成为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广泛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技术成果。我们将始终秉持立己达人、共谋发展的理念,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不懈努力。
刘家义说,山东是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文化大省、科技大省、教育大省,齐鲁大地处处孕育着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蕴含着科技合作的无穷潜力。我们加快制度创新,深化各领域改革,以制度创新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我们实施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青岛是一座具有明显科技创新优势的城市,正加快建设科技引领城。青岛国际院士港是山东面向世界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正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着力做好“优化、规范、做实”的文章,更好发挥交流平台、合作平台、转化平台的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向大海、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我们将竭尽所能为各位院士专家和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衷心期盼大家以院士港为载体,与山东共启创新引擎、共创美好未来;期盼大家以“四海一家”“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用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智慧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钟志华代表中国工程院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来自20多个国家的百名院士齐聚一堂,开展科学对话,促进产学研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贵价值。中国工程院愿与各国科学院、工程院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愿为国际院士合作贡献重要力量。山东省、青岛市创造性提出并启动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生态体系和经济成长体系日渐成型。青岛国际院士港具有国际合作性、交叉融合性、载体集群性、机制灵活性等鲜明特色,具备了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潜力,正在成为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桥梁、纽带、窗口和平台。在中国工程院与山东省的战略合作中,院士港可以作为一个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来打造,助推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助推山东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助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王清宪在主持时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实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关键在于激发创新的活力。青岛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区域创新能力突出,当前正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以院士港为重要载体和平台,汇聚世界智慧,推动科技创新。我们将按照刘家义书记对青岛国际院士港的要求,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把院士港打造成整合资源的平台和网络,坚持开放合作,真正把院士研发力量、企业需求、风险投资、科技服务、市场拓展等整合起来,让创新人才在青岛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和更充沛的创新动力。
开幕式上,刘家义、钟志华、王清宪、王艺华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共同启用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联系网络。开幕式后,中村修二与知识产权领域法律专家佩德罗·欧桑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挪威工程院院士容淳铭先后作了主旨演讲。
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名院士参会,澳大利亚科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外)、印度国家工程院(外)院士苏雷什·巴尔加瓦,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勒·布兰柯等院士签约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其间,还举行了项目观摩和项目洽谈,与会院士实地观摩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加速器、院士研究院、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NPR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中国海洋大学等,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座谈交流。
青岛国际院士港是以院士引领为特色的高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目前已签约引进来自21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已有32个院士项目落地,13个项目产出42种产品。2018年,院士港各功能板块实现产值100.53亿元、综合税收10.07亿元。当前,青岛国际院士港正按照“科学城+产业城”布局模式,加快构筑形成“9+3+1”板块空间布局,在启用20.1万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和10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加速器的基础上,在建的102万平方米的院士研究院和81万平方米的院士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将于2019年年底竣工使用,届时将为院士科研和项目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载体和空间。
市领导边祥慧、祝华、朱培吉、李众民出席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