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观音堂

大同观音堂

观音堂

观音堂(第三批省保)

时代:辽、明、清

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

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门额-“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系辽代所作。殿内东西两侧伫立十大明王。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后院是一座砖券窑洞与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三真殿,殿外东西两端各设砖梯楼道可拾级而上。上层即五间木构楼房,正中三间内塑观音、文殊、普贤像,四壁绘“普救老人”壁画多幅。

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2013年5月,大同观音堂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