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脊商周遗址,位于湘江西岸的望城县高塘岭镇胜利村大堤旁。考古挖掘时的那一大片坑坑洼洼已经回填了,出土文物在省博物馆有专题展出。很奇怪,该遗址至今没有进任何一级文保,只有打造高沙脊商周遗址公园的规划。
1996—199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遗址中以铜器为主要随葬物的5座墓葬是近年来湖南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出土铜鼎、铜尊、铜刀、铜戈等,它们既有中原特色,又有本地特点,反映了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特殊内涵。
高沙脊遗址所在为沩水入湘江处的一片沙洲。历年来农民在此挖出过铜□、铜爵、陶罐等商周器物。1996年底,考古学者在湘江大堤整修工程中发现了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并进行发掘,清理了5座墓葬和1个陶窑,同时对有文化层堆积的地方开探方发掘了50平方米。墓葬中有M1和M5出土了一批铜器。M1墓底有二层台,台面出土铜簋1件,不知名铜条形器1件,陶器2件;墓中有葬具腐朽的明显痕迹;墓底出土铜簋1件、铜环2件、短剑3件。铜器多见夔纹、云雷纹、乳钉纹、涡纹、蕉叶纹等商周青铜器常见纹饰。铜鼎可分两类:一类形制较大,完全是中原商末形式,1件铜簋有"酉"字族徽,无疑由商人制造;另一类铜鼎和铜尊,总体形态和纹饰均似商器,但有变异,个别因素与西周以后越式鼎中的一种即盘口鼎似有渊源演变关系,铜刀、铜戈也有明显地方特色。M5墓口呈椭圆形,长径6.6米,短径5.3米,墓坑下部长方形,填土中有大量木炭,卵石,墓内散布许多有意打碎的铜器残片,有铜鼎3件、铜圈足器1件,车马饰3件,还可修复陶器数十件,多为鼎,盆、折肩瓮、釜等,地方特点明显,因少有硬陶,不能确认属于越民族古文化遗存,但究竟属世代居住于此的南下商人,或是苗蛮后裔,尚待研究。高沙脊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墓葬规格高,是湖南商周时期考古的一次突破性发现,为解决湘江下游和沩水流域历年来出土大量商周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属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线索。
信息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三亚发现大型明清古墓葬群
记者今天走访三亚崖州区拱北村发现的一处古墓葬群看到,该古墓群占地约4亩,已有45座古墓裸露。经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初步判断,此古墓葬群年代约是明末清初,可能是全省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墓葬群,对于研究古崖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此次发现的古墓葬群位于三亚崖州区拱北村旅游专列公交化项目征地范围内,挖掘过的五个地块已裸露出来45座古墓。暴露在外的古墓被青砖、红砖覆盖,其砖块长约30公分、宽约18公分、高为6公分,砖块较大,明显区别于现代常用砖,现场古墓方向大多坐北朝南,墓地上方被厚达一米左右的沙土覆盖,地表层已被当地村民种植茄子、香蕉、豆角、玉米等经济作物。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古墓葬所在地区当地百姓称为‘多坟山’,墓地众多。它位于宁远河河口拐弯处,古时常年的洪水冲击会带来大量泥沙,容易把坟墓掩埋,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该地平整成农业用地。” 三亚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何擎国介绍。
在古墓葬群附近居住着当地村民林有儿一家,“建房打地基时,我们就挖到过一座古墓,但当时未发现有价值的陪葬品,只在坟墓周围发现了一小节玉镯的断片。” 林有儿说。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现场初步考古没有发现墓碑,基本都是无主墓。根据墓制规格、埋藏深度和周边村庄走访了解,古墓葬群所处的年代可能是明末清初,主要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初步判断大多为平民墓葬,其所处的地方高温潮湿、酸性土壤,不太利于墓室物品的保存。海南古时地广人稀,明清墓葬数量不多,这次发现的古墓葬群可能是目前我省发现的面积最大古墓葬群,对于了解明清时期海南民间墓葬形制和崖州地区古时生产生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文物考古专家王明忠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古墓葬群现场的保护工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抢救性发掘。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目前三亚高度重视古墓葬群的保护工作,现场已拉起警戒线,划定保护范围,安排联防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严厉打击破坏行为。同时,崖州区也在加快在墓葬群附近安装监控设备和建造保护围墙。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也已编制“多坟山”古墓葬群勘察报告,并按规定上报相关事项,以便推动相关考古工作开展。
原标题:三亚发现大型明清古墓葬群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媛艳
编辑:张刘洋
重大利好!国务院同意印发28条措施,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产法院发布17条企业防范知识产权经营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