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堆寺

杰堆寺

杰堆寺

杰堆寺在林周县境内,位于措堆乡拉康村旁。于1012年由尚那囊多杰旺秋创建。其布局为一方形封闭式庭院,殿内壁画遍布,属晚期格鲁派风格。院内东侧寺碑立于1240年,系当年入藏的蒙古军队为毁寺之罪孽,把此庙重新加以修葺,为表忏悔之意而立此碑。碑文为“劝导世人崇信佛法,习经中观,集利益广众之计,取分内之造化。

杰堆寺中的造像碑

杰堆寺有一通造像碑,碑为青灰色石质,顶呈形,两侧及背面规矩平整,底部向前凸出,雕凿成覆莲,既是像座作碑座,通高1.38米,宽0.95米,厚0.09米,座高0.2米,宽0.米,座长与碑宽相同。全碑只有正面造像,中央主尊为强巴佛,1.16米,柱状高宝髻,顶有花蕾,髻中央雕有一塔,细眉慧眼,面清秀,饼状耳环,裸上身,搭飘带,以项链、臂钏、手镯等为饰,下螺纹短裙,扎腰带,右手当胸,左手执梗莲,莲上有壶(为后补),足立于覆莲台上。主尊上部雕有兽面,张口瞪目,凶狠相。主像侧稍上雕一飞天,肉髻,额有一眼,浓眉,留有胡须,呈男面相,裸身,着短裙,左手执有一物举于耳旁,右手当胸端宝瓶,左腿回收,右腿回收、后曳,侧身作欲飞状,像周有祥云相亲。飞天下阴刻有藏文六字真言。碑中部主尊像后雕有飞檐翘角式建筑,两端屋角各有一羯鱼,建筑两侧各有一狮,呈竖立状。碑下部主尊像两侧另有三尊立像,左侧立像高0.45米,柱状高宝髻,三目怒睁,裸上身,戴饼状耳环,饰物有项链、臂钏、手镯等,左手扶持一支撑物,右手曲臂上举,臀右摆,下着长裙,跳足立于覆莲座上,右侧外端立像为菩萨像,高0.48米,高宝髻,山字状花冠,浓眉大眼,面部丰满,裸上身,披帛、项链、臂钏、手镯等作饰,合掌当胸,下着长短裙,臀左摆,跣足立于覆莲座上。主像右侧腿旁立像高0.3米,秃头圆脸,着袈裟,袒右肩,双手当胸,赤足而立,当为弟子像,从造像风格及布局看,此尊像似为后补。另在其上部有阴刻的藏文字四行,大意为“自显的强巴佛吉祥”之类。

碑面外围有连珠纹组成的光背。所有造像皆被后人饰有彩绘,使其不但有高浮雕造像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明快感,独具特色。

关于这通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其本身没有刻铭记载,可根据调查情况结合造像本身的特征进行推断。据调查可知,此碑原为杰堆寺早期的主供像。“文革”中由于寺庙被毁埋入地下,1991年维修寺庙时重新出土。杰堆寺创建于公元1012年,相传造像石碑系寺庙创建前从印度飞来,传说当然不足凭信,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造像碑的时代可能较早,或许它还与佛教的传人有关,造像碑也确实有许多早期造像之特征,如柱状高宝髻、裸上身、着长短裙、摆臀、跣足而立等造像特征均具有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内菩萨造像的特征,其艺术风格亦较接近,因此,推测这通造像碑的造像年代约在公元11世纪前后或者更早。

西藏石刻艺术是藏族艺术园林中的一朵葩奇,玛尼石刻艺术、摩崖造像艺术、石窟艺术、圆雕艺术不胜枚举,而此类造像碑刻艺术在整个西藏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它既丰富了西藏石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是西藏现存较少的早期艺术品之一,因此,它不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