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寺

中和寺

介绍: 中和寺因位于苍山中和峰而得名,庙宇建在中和峰半山腰上,曾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匾“滇云拱桥”,是大理著名的道教寺观之一,建于明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道教祭祀玉皇大帝圣诞的“松花会”,是中和寺最盛大的庙会。来自附近的朝山者络绎不绝,会期持续10多天。中和寺是苍山十九峰的中心山峰,东部正前方刚好是大理古城及洱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俯瞰苍洱风光的最佳地点。交通: 从大理古城乘苍山索道即可到达。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大理苍山无为寺清碧溪大理宝林寺南诏德化碑大理花甸坝凤眼洞喜州花甸坝


“全国格办格萨尔绘画艺术创作示范基地”在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挂牌

1月18日,由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色达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武侯区委统战部主办,甘孜州文体广新局、甘孜州文化馆、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承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年“和格萨尔唐卡艺术一起走过的日子”研讨会暨“全国格办格萨尔绘画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挂牌仪式在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举行。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甲央齐珍授牌宣读“全国格办格萨尔绘画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批复文件,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向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授牌。来自北京青海云南四川的50多位格学专家和藏族学者对格萨尔唐卡绘画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认真研讨。

拉孟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拉孟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噶孜画派)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好人、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的创办人。他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传统绘画,年少时就已经能独立绘制唐卡、制作面具,在绘、刻、书和面具制作等领域都显示出了超然天赋。拉孟老师热爱唐卡艺术,创造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唐卡作品,其中《格萨尔王与三十员大将聚会议事》、《格萨尔王千幅唐卡》、《莲花生王千幅唐卡》、《十世班禅大师肖像画》等作品均获得了外界很高的评价。

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是对艺术的肯定和创新的实践

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传承中国艺术瑰宝为使命的担当,先后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唐卡画师千余名,成为当之无愧的“四川省文明家庭”。2015年10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升级为四川省唐卡(嘎玛噶孜画派)传习基地。2016年被设立为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唐卡专业)校外教学点。作为“全国格办”授予的第一家“格萨尔绘画艺术创作示范基地”,它是“全国格办”对拉孟绘画艺术中心的信任和取得的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格萨尔文化研究传承向绘画艺术领域一次有益的拓展和创新实践。

力久与拉孟携手,守护绚烂的色彩

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的武侯区,文明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悠远。武侯区司法局对于唐卡的保护非常重视,推荐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为拉孟老师作品的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提供咨询服务,保护唐卡文化、传承唐卡文化。

力久曾多次前往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拜访拉孟老师,深入了解唐卡的历史以及他的创作、育人故事,并为拉孟老师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唐卡传承了藏族璀璨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将有利于唐卡艺术的传承、创新及产业化开发利用。为了让唐卡文化在强保护下焕发生机、走的更远,也让拉孟老师的善行得到更多的支持,力久与拉孟老师达成合作,主动为其提供著作权登记等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服务,共同守护唐卡绚烂色彩。

自2018年4月开始,力久多次前往武侯区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与拉孟老师沟通作品著作权登记事宜,了解每幅作品的创作主旨及背后的故事,同时深入学习和了解唐卡文化、了解藏传佛教。目前力久已为拉孟老师的30幅重要唐卡作品进行了著作权登记。接下来力久也将为拉孟老师其他作品的保护持续努力。

唐卡不仅是创作者积聚心血的产出,而且也是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文化瑰宝。力久希望与创作者携手,运用知识产权和法律的手段,共同守护唐卡艺术鲜丽的色彩,让唐卡在传承与创新中得以大发展,让艺术在前行与发扬中得到强保护。让传统艺术不受时间的禁锢,在更为广阔的天地、深远的未来下活色生香。

MAD发布珠海银坑艺术中心方案“穹顶下的村庄”​

过去的30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新城、新区、新建公共建筑,都趋于同质化,一味追求大和新,空洞且缺乏人情味。近年,各地的老城和村庄被拆除盖新又不免重蹈覆辙。城市更新工作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参与了珠海文化艺术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并提出方案“穹顶下的村庄”。

银坑村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是一座靠海自然形成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落。2018年,珠海市政府开启了银坑村的拆迁工作,计划在此打造市级文化艺术中心。

△ 银坑村原貌

△ 原有的建筑风格构成

△ 村子中的大树往往是最自然的公共空间

△ 搭台唱戏,最简陋的“露天剧场”也能吸引大量的村民观看

MAD对当地进行了历史调研和实地采风。在狭长的巷道里,仍然可见废墟中的点滴历史痕迹,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门匾、家门口的盆栽,村子尽头一棵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树下供奉着土地神…… 一切细节凝固了直至村子被拆的前一刻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印记,承载的浓厚情感和回忆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人家一直未搬走。一位老伯称自己家族世代都生活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

△ 村子中有棵500年的古榕树

△ 拆除中的村子

△ MAD现场调研采风

于是,MAD选择采用保护和更新的手法对新的文化艺术中心进行设计,尊重村落的历史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诉求。与其在废墟上设计庞大崭新的建筑,不如贴合银坑村原有的布局,谨慎调研,大胆想象,精准更新,复原几百年来村民在这里聚集的公共生活场景,并用巨大的穹顶“保护”起来。

MAD的设计赞美和放大了老村庄的社区性和日常生活,力求体现的是随着历史发展天然形成的真实市民性和人文情怀,而非一味地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的所谓“肌肉”和“力量”。希望这样的市民中心能真正以人为本,虽然形象上低矮,但精神上更加具有标志性,时代性和先锋性。

△ 模型照片

马岩松认为,“中国的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街区,应该是保护、复兴,再创造;而不是完全抹去重来”。

MAD设想了一个浮空的穹顶,聚拢有堆叠感和小尺度的空间。文化艺术中心多种大体量复杂功能需求被重新梳理,贴合原先村落的街道、地形和肌理进行布置,以分散的小尺度建筑、街区式的形式重现。在现有保护性拆除的基础上,营造社区感。

△ 穹顶下是以人为尺度的街道和建筑群,重现原村庄的肌理

△ 大单体被拆成尺度亲和的空间,层叠散落在原貌街区上

观众可以沿着银坑村原先的路网街巷进入不同功能的区域,植入精心设计的景观让街道本身也有新的参观体验。整体规划和设计也是新旧结合:村子原有的广场、绿地池塘,以及标志性的古榕树都能得以保留,并且在树下重新设计了户外广场,以呼应南粤地区一直以来对自然的敬仰。

△ 500年历史的古榕树在方案中得以保留

△ 街道,景观,建筑,穹顶构成文化中心设计的整体

与小尺度街道布局对应的是“漂浮”在空中的穹顶,它将整个文化中心聚合在一起,象征着保护和新生。穹顶是对过去的封存,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想象,穹顶最高点45米,采用了主拱和索膜结构,以确保其稳定性。

穹顶由半透明的膜材料组成,仿佛一层薄雾般的穹顶漂浮于村落之上,与天色相融,虚实相间。

△ 夜晚穹顶下的村庄

△ 结构体系说明:屋盖结构振型

△ 结构体系说明:屋盖结构振型

同时,穹顶也具有可持续发展设计意图,以及节能的功能。项目整体结合珠海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采用高效的系统和设备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比例达到80%。

△ 穹顶设计可遮挡强烈的日光和暴雨,并保持通风

建筑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并承载着情感和回忆。没有了“人”,文化和文明的延续都无足谈起。缺乏人情味和对历史的尊重,一味大拆大建并不是建筑应该传递的文化价值。历史中几百年自然形成的真实痕迹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广场、大建筑,没有根源和灵魂。我们应该把目光的焦点放回到历史和已有文化的延展,避免人为的“断层”,让人、自然以及历史和未来并存于一个和谐的世界里。

穹顶下的村庄:珠海文化艺术中心竞赛方案

中国珠海

2021

类型:公共建筑

规划总占地面积:296,2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79,030平方米

主持合伙人: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设计团队:肖莹、Dayie Wu、Punnin Sukkasem、罗曼、郭璇

业主: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甲级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即将建成通车!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最新进展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自今年1月12日开工建设以来,施工方抢白天、战雨天、攻夜间,快马加鞭推进工程建设。目前,项目首期建设的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以及富康大道部分路段进入综合管网施工的最后阶段,即将建成通车。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富康大道凤仪路至桔丰路的中段,数十名工人各司其职,铺设污水管预留管道、强弱电管道以及沟槽回填等工作同步进行。同时,率先完成综合管道铺设施工的琴心路路段,已经开始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经过近一个月的施工,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富康大道桔丰路至凤仪路段综合管网已基本完工,我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几条道路的路面硬化、人行道亮化和绿化等相关人力物力的准备,确保几条道路在4月底实现全面通车。”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经理张仁彪向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首期施工建设的花月湖路、琴音路、琴心路以及富康大道部分路段,是 兴义市文化艺术中心的主要道路,这些主要道路建成通车以后,将为项目下一步建设过程中机械、车辆以及物料的进场提供极大的便利,为项目下一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兴义网

责编:肖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