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地处大洪山余脉,是江汉平原北部一块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天门曾是湘鄂西苏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了贺龙、陶铸、李先念---、段德昌、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哺育出了14位驰骋沙场的共和国将军,有5300多名烈士和数以万计的无名烈士为革命捐躯。
1927年8月至1928年3月,中共鄂中(北部)区特委机关设在天门卢市镇彭家垴村,1925年底的中共天门县第一个党小组也在这里成立。1930年5月至1932年6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及湘鄂西特委、省委为了实现开辟发展襄北苏区的战略目标,先后由贺龙、段德昌等率领红二军团、红三军主力进击襄北,在天门境内三次攻打岳口,两次攻打张截港,两次攻占皂市,进行了皂市龙王集、李场文家墩、坟禁瓦庙集、九真张家场等战役,歼敌一万余人。红三军在襄北战斗期间,军部设在灰埠头徐家嘴(今渔薪灰市),贺龙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1932年5月1日,贺龙率红三军全体指战员,在灰埠头召开军-欢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1932年2月,中共襄北特委建立,天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汉川的韩家集迁移至天门净潭蒋家场;同年春,湘鄂西省苏维埃代表团等机构也由汉川的崔家横堤迁入净潭蒋家场。红三--卫团在此打了一仗,歼敌保卫团200余人,缴获-支250余支。净潭蒋家场成了革命大本营,省、县机关有48个单位在这里设立,当地老百姓称之为“48衙门”和“小洪湖”。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湖北省委派陶铸由武汉到达天门皂市,并在应城汤池开办训练班,为天门培养50余位抗日斗争骨干。皂市办起书报合作社、民丰米厂和农民讲习所。1938年6月,中共鄂中特委成立,驻址首先设在皂市。1942年,鄂豫边区党委决定,将天汉、钟荆京地委合并,在罗家桥建立中共襄河地委,后由坟禁迁到天门拖市夏家场等地。1944年11月,襄河地委撤销后,中共襄北地委成立,机关仍驻夏家场,旧址在今百土地村。在抗日期间,天东、天西均成为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冬至1943年夏,地方武装配合五师十三旅主力,同日伪势力进行了曾家湾、石家河、夏家场和天汉湖区反蚕食的争夺战,给日伪顽匪以狠狠地打击,使天汉、天京潜根据地进一步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了纪念和缅怀英烈们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继承革命传统,1994年,本市组织广大党团员和有关单位捐款90多万元,在市区古城堤修建了烈士陵园。2001年,根据全市中心城区的整体规划部署,将市烈士陵园和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题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迁至陆羽大道西端,拟建为占地百亩的烈士森林公园,使之成为全市重要的红色旅游的景点。该项迁移工程2001年7月开工,2003年元月竣工。
迁至新址的烈士公园占地70000平米,定位为百亩烈士森林公园。如今的烈士公园已是花团锦族,草长莺飞,绿树成荫,松柏成林,一派浓郁的肃穆氛围。重建的烈士纪念碑位于烈士公园中心,正立面朝东,背靠汉北河。其碑由基座、碑座、碑身、碑顶四部分组成,高29.60米。新建的纪念碑基座四周设8米宽平台,可供人们瞻仰、歇息;碑座四周敷贴四幅汉白玉浮雕,分别反映天门共产党组织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活动;碑身正面镌刻着--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身背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碑顶侧面为五星图案。整座纪念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巍然屹立在 郁葱葱的松柏之中。
2003年,天门市烈士公园的全面建设与管理工作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建委移交市民政局负责,并于2005年由市编委批准成立天门市烈士公园,隶属天门市民政局,由天门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所代管。天门市民政局自2003年以来多方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一幢占地30平方米的值班室、修葺了六座花坛、移栽了200余棵松柏、广玉兰及腊梅、桃树等,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目前,天门市烈士公园已被列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每年都有约1000余名党员干部、12万余名青少年到此或重温入党誓词,或聆听革命先烈事迹,形式多样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烈士公园与市区的绿色旅游景点陆羽公园、陆羽纪念馆、陆羽广场、陆羽茶楼、西塔寺、涵碧寺、陆羽亭、文学泉、东湖游览区等人文景观联成一片,对发展天门市旅游事业,促进文化经济事业的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