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1. 荆楚文化旅游

中国古代古九州之一 ,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荆州,在荆山﹑衡山之间。《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一带,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别山)之南。荆州汉朝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扩大。辖境相当于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又逐渐减小。东晋定治江陵,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

楚就是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徙故齐王韩信封为楚王。

荆、楚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今天演变成湖北的代称或别称。

中国古时的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2. 荆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建议先登宾阳楼(售票处门口),然后有三种选择:1)坐环古城观光车,可以绕古城墙一周,中间有关羽祠和关帝庙停靠,可以下车浏览。2)体力好的,建议从东门城墙外围的护城河,往老南门方向步行,风景很好,3月中下旬,城墙边一路的樱花非常漂亮。或者从宾阳楼沿着城墙外围往小北门走,途径明月公园,风景非常漂亮。想要更特别的体验,爱好跑步的,那就绕城墙一周,跑一圈,肯定终身难忘。3)体力一般的, 建议扫个共享电动车,从东门-老南门,或者东门-小北门骑行

体验古城的市井生活,能骑一圈,边走,边玩,那是最好的。城墙外环不好走的地方,就进城墙里面的内环到,绿树成阴,会经过三国公园的一段,有湖,有景,清爽宜人。

城墙上走一圈 :建议在东门宾阳楼,可以在 城墙上走一段(需买门票)。另外关羽祠门口,往东门方向走一小段,有个地方可以上城墙,一直往东门方向走一段,再下来,这一段,很多本来人来散步,在城墙内环道,看到有楼梯上城墙的地方,都可以上去走一走,感受下脚下的历史。 灯光秀: 晚上在东门对面的金凤广场上看古城光影秀,免费,灯光很漂亮,光影秀也很精彩, 时间根据季节会有变化,到了当地可以咨询酒店。 夜游护城河:虽然比不上很多大城市夜游,但夜游古城的护城河,也别有风味,时间选的好还可以在船上看光影秀。就在东门金凤广场这里的游船码头可以坐船。

3. 荆楚文化旅游节策划案

“湖北工匠”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一次性奖励50万元;纳入省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并享受相关待遇,优先参加国内外技能交流、技能培训活动;以个人名字设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未获得高级职称的,可直接申报参加正高级职称评审;优先办理本人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城镇落户手续,优先审批办理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投靠落户。“

4. 荆楚文化旅游节的可操作性如何

荆楚的历史习俗有:

1、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2、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地方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

3、关帝庙会

各地先后建有关王庙、关帝庙、老爷庙关庙、武庙等多种庙宇 每逢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关帝庙会。民间传说这天是制造旱灾的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因于祀典关帝时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农忧。是日又称“雨节”。

4、荆州国际龙舟

荆州国际龙舟节是中国湖北省荆州市举办的一项国际性的龙舟赛事,从2000年开始举办,极大提高了荆州的旅游和文化宣传活动。也被称为荆州龙舟赛,荆州赛龙舟。

5、说鼓子

说鼓子又称荆州说鼓,是一种湖北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 衍变而来。主要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

5.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为开端分初始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我们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时候差不多就在阳历的6月份。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是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重午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胃,纪念曹娥,恶月恶日驱避说 ,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己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各地人民的习俗却是大同小异。端午习俗主要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营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醛,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这些活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赛龙舟。如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习俗-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荆楚岁时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遭谗免职,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沉、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他因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巨石投泪罗江而亡。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统统回家拿来米团投人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醉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即龙舟竞渡,南北朝以后,赛龙舟的习俗广泛传播,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有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举行龙舟大赛。及至现在,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在我国普遍流行,特别是南方各省,在广东台湾等地被称之为“扒龙船”,四川合川一带则叫“抢江”,《事物原始》有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哗(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青之忠作”。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在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会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而广东龙舟,需在端午前从水下起出,只有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方可安上龙头、龙尾,准备竞渡。

  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以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 代鸟舟相对应)。在闽、台则去妈祖庙祭拜。

  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这天上午,个个头面一新,衣著人时,小孩的胸前,有的挂着香囊,有的悬着“艾虎”或小猴儿。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结伴而行,或驱车前往,万人空巷,车水马龙,蜂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参加竞渡的龙舟,也都装饰一新,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长短大小而定。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雷动,龙舟竞发,划船手使劲划船,誓与对手一争高下,奋力争先,夺取标牌。此时,两岸人山人海,笑语欢声,呐喊声、喝彩声、歌声、桨声、水波声连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影虹霓晕。

  并形容观看龙舟者仕女如云,银钗映日,“两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我国竞渡活动起源很早,端午竞渡之风在唐宋特别盛行。这首《竞渡歌》将竞渡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把江中的竞赛和岸边观众的气氛写得如火如茶,扣人心弦。

  今天,龙舟比赛已成为群众性的竞技活动,它不仅在中国各地举行,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同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 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

  谜底就是“粽子”。

  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古往今来。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如今的棕子花样繁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和菖蒲

  在端午节当日,人们通常会把艾、榕、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甚至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说:“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主题是驱瘟,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时,正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生的儿子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风俗的形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Lt“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艾叶就被制成灸条治病。端午节用艾做成人形或虎形悬挂门上,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让儿童随身佩戴,民问都称之为“艾虎”,用以驱瘟除邪。

  菖蒲是多年生水草本植物,狭长叶片似剑,含有挥发性芳香 ,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治风寒伤肺、胃病均有较好疗效。因它的形状似剑,又有药用价值,民间迷信它避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家家端午节必悬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悬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

  端午节这天清晨,人们早早地就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自家门边,绿油油的枝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不准进屋。

  端午这一天,百草都是药,疼爱孙辈的爷爷婆婆到坡上扯下许多草药,熬成水给他们洗澡,洗了百草药水,孩子不生疮。有时就直接带小字辈们到野外,一边采百草,一边教儿歌,乡间田野,一路欢笑一路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学的普及,“蒲龙艾虎”之说已鲜为人知,但端午悬艾和菖蒲之俗仍时有发现,农村更多,只不过较之古代已大大地淡化罢了。

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也称鸡冠石,矿物名、橘黄色,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疥癣、蛇虫咬伤症。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称为雄黄酒。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必饮雄黄酒,有所谓“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口头禅。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手心、胸口,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不长疮,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王”字,以避邪祛恶。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阳沟地坝,以杀灭蚊蝇蛇虫。蔡云的《吴歙》诗咏道:

  称(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劝)雄黄入酒杯。

  徐沥尚堪去五毒,乱涂儿额?(喷)墙隈(墙角)。

  端午节喝雄黄酒,还联系着一个《白蛇传》的故事。

  传说白蛇下凡人间,因在端午节喝了点雄黄酒露出了蛇身,吓死了许仙白娘子不顾生死,盗来灵芝救活了许仙。

  白素珍对爱情忠贞不渝是很感人的,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酒这种矿物内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会损害肝脏,饮雄黄酒对人体十分有害,不能饮用。这种不科学的端午习俗已被废弃,几近绝迹。

端午节的习俗-缝香包

  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形状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节这天,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是丢面子的事。

端午节的习俗-躲端午

  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陆游《丰 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也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五黄

  浙江杭州人称五月为“五黄”月,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加人富蒲根)、黄酒、黄瓜、咸鸭蛋黄、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黄”字,因而得名“吃五黄”。

避邪驱毒

  在古代民众心目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恶月’,端午节则被视为“五毒日”。又有人说此日有蛇、娱松、蝎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还寒乍暖,百虫盆动,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种瘟疫、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一定部落发生。

  为了避邪驱毒,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第一,用雄黄酒。端午节人们将雄黄、朱砂、首蒲、艾叶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黄酒,饮用雄黄酒以解毒、避瘟。

  除了饮用雄黄酒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口、鼻等处,以达到避邪驱瘟的目的。

  第二,用特定植物。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为普遍。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门户旁边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驱毒。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篙外,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于发际。在辽宁凤城的人们习惯在耳朵里塞上一团艾叶,可令诸虫不入。

  在山西翼城、陕西高陵等地,戴艾叶,俗信可以去疾。在黑龙江双城的人们用艾篙水洗脸。江西昭萍的人们则用艾蒲水洗澡。台湾台南一带的俗民用a蒲、艾篙煮汤沐浴。

  第三,张贴神像及符图。在浙江归安一带。端午这天在堂屋上悬挂张天师像或关圣、钟馗像。山西冀城的人们则在门上悬挂虎像。在新绛,以虎形画符贴门。名日“禁五毒”。

  此外,端午还流传着许多为小孩避五毒之侵害的习俗,为孩子缝制香囊、香包。形状如虎、五毒,内装雄黄、艾叶、香料,用五色丝线悬系在孩子胸前,可驱恶免疾;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颐上缠绕五色丝线,可保孩子长命百岁;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可避五毒之侵害,等等。

  这些习俗原意都是驱邪避祟,经过长期的流传,如今这些风俗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审美娱乐的含义。

  走百病。

  河北迁安一带的妇女多赶在端午节的中午前,游于河滨,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南方诸省也多有流行。在云南镇雄。男女老幼穿着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游玩时。还要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不过各地走百病的时间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庙,晚游近 。在灌县,人们晚间游百病,认为可以驱除不祥。在贵州平坝,也是晚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领着遍游田野。在云南新平,则是早餐后。用彩绳系于小儿臂膀,并用雄黄涂于小儿口鼻,率领出游,叫做游瘟。在大理,人们午后出游诸名胜,是为走百病。

煮梅

  芒种时节盛产梅子。在夏朝。就有煮梅的食俗了。由于梅子味道酸涩。

  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搪与梅子一同煮的;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碴、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安苗

  “安苗”的习俗流行于皖南一带。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便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祭拜圣祖汪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平安。经过收种的紧张劳动,农事稍闲,以新麦面制作安苗包,既可尝个新鲜,又饱了口福,是民间调节生活劳逸的一种方法。在“安苗”日内,不仅本村人可以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一派和谐。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原来贵州侗族的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婆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到婆家小住兀天。因此、每到芒种前后,当婆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婆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又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分栽秧苗的时刻,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休插秧,边插侠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然后,大家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快乐一天的劳动。新娘在回婆家时,会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皮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婆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皮鸭蛋为她们送行。

贴艾虎

  端午节这天,民间多于日出之前,便携带镰刀、竹篮到田间、河边或山坡上,采取有露水的艾叶、车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黄等中草药,束之于屋檐下或者擂于门头、窗口,同时贴上用黄裱纸木刻印制的张天师或钟馗像以及用黄、绿各色纸剪成的花鸟虫兽,俗称“贴艾虎”,以避疾疫。这天,豫东一带,还有采伤力草、打荷包鸡蛋食用以防治疥伤的。在信阳等地,多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脸,以“明目”和预防夏天出瘫子,也有用营蒲熬水洗澡的;驻马店在此日捕捉癫蛤蟆作药疗以治毒疫 ,传说森蛤蟆是一种“神虫”,用它制药可以治疗毒疽等症,端午节捉到的是最好的,所以,人们便在端午节去捕捉癫蛤蟆,故有“癫蛤蟆躲端午,躲一时少一时”之说。人们往往捉到癫蛤蟆以后,把一靛墨塞进它的嘴里,然后挂到墙上风干,便可使用。

  其实人们这样做,也是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攘毒气。”又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护。陈艾是草药,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具有杀菌、解毒等作用。因此民间常把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净化空气。中药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等症。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端午”贴艾虎“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只不过他们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才加进了一定的迷信色彩,把艾本身的功能移植到了某”神“的身上。

  相传,很久以前,一连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存着几囤麦子。这样以来,有些人就不把粮食当回事了,甚至白白地把粮食扔掉。这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十分恼怒,就派太白金星降灾人间。太白金星下凡到人间后,发现一位白发老大娘正在拾地上一粒粒的粮食,还有一妇人正惩罚一个扔掉馍头的 孩子。这使太白金星很为难,降灾人间,有许多善良的人会跟着遭秧,若不降灾人间违抗了圣旨会获罪的。这时他招来部分百姓,说了他的身份和下凡的缘故,劝大家勤俭过日子,别糟踏五谷。最后又说五月五日玉帝要察看凡间,各家各户早早起床,割来艾蔺擂满门窗。艾篙不比别的篙草,既能遮神仙眼目,又能掩住凡间村落。

  不几天,消息传遍各州府县,百姓们都早早做了准备。端午节早晨,各家门窗被艾遮得一片绿。玉皇届时到南天门察看凡间时,看到的是一片凄凉,到处。野草丛生,于是就打消了降灾的想法。

  从那以后,人们怕灾难临头,疾病缠身,百虫侵害,每年到端阳节这天,都要割艾篙插在门、窗、院子里,有些地方没有这种艾篙,老百姓就用本地生长的柳枝、蒲叶或别的野草代替。古老的习俗就这样一朝朝、一代代、一年年、一月月地流传了下来,至今在五月端午这天人们要采艾篙挂于门、窗、院子里。故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

送端午

  过端午节时,许多地方如新县光山一带要接新婚女儿偕女婿回娘家过“新端午”,届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和女婿,临走时,还要赠送女婿雨伞、草帽、扇子和夏衣等物,为他们防暑降温使用。其他地方也兴母亲看闺女。商丘人称之为“送端午”,巩县人称“瞧端午儿”。因此,端午节串亲的多是新婚女儿,故也有将此日称作“女儿节”、“女婿节”的。明代曾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替以榴花,故称女儿节。”

躲端午

  有些地方至今有“躲端午”的习俗,人们认为端午这天既毒又有邪气,对孩子不利,怕孩子生灾患病,就让孩子躲起来,一般都藏到外 母家。躲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把五月五日看为最不吉利的日子。连这天生的孩子,都看成是不堪教育的“五日子”而不敢抚养,或者害死,或者扔掉。

  有一户姓田的人家,五月五日生了个男孩,名叫田文,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俗话说,小孩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看儿子长得那么富态,怎么也不忍心害他。但父亲不依,母亲只得悄悄地把他送到姥姥家中寄养起来。

  田文长到七八岁时,母亲把他接到家里。他父亲一见,大为恼火,大骂其妻不听话而养了这个孩子。他母亲只是落泪,并没作声。田文在旁边立即向父亲问为什么不要五月五日的孩子,父亲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妨家妨国,会妨得国破家亡。

  田文听父亲如此说,很气愤就顶撞了父亲,父亲更加气愤,非要致他于死地不可。乡亲们纷纷过来给田文讲情,夸田文聪明。父亲看在乡亲们的面上,才算勉强将他留了下来。但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以避凶祸。

  田文自幼聪慧,才智超人。他入学后,勤奋苦读,立志上进。由于他学识渊博,满腹经伦,最后终于做了齐国宰相,辅助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田文当了宰相以后,想来“躲五”的旧俗,几乎使他死于非命,便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凡这天生的孩子,一律不许谋害,不过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从此,人们便把这一习俗流传下来,不仅仅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五月五日到姥姥家“躲五”,其他时日生的孩子为免祸消灾,也到姥姥家“躲五”。

6. 荆楚文化旅游节优缺点

湖北荆州推荐的旅游景点有: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洈水风景区关公馆

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

这个风景区四通八达,过来是很方便的,周末也会有很多外地的朋友来这里玩。如果遇到荷花开的季节,会更美。洪湖夏季的莲花成片很美,洪湖莲藕也很出名,靠洞庭湖,风景很好。因为电影《洪湖赤卫队》,很多朋友都会慕名而来,这边还可以看到很多珍奇的动物呢。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是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来到荆州,肯定是要来古城玩一下的。荆州的当地朋友都喜欢围绕着城墙散步,还有的会在旁边公园那里跳舞,很热闹。

荆州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肯定是不用多说,一定是要去逛的,去到一个城市想要仔细的了解他,就一定要去博物馆。四点停止进入,五点清馆。大家注意时间,不要留遗憾。不仅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藏品,还有志愿者的讲解。虽然不大,但却是荆楚文化很好的呈现之所。

洈水风景区

这个风景区也是属于国家四A级的,很值得一看。小众景点,人不是很多,但是旅游资源真的是超级好,不亚于千岛湖的。最大的优点是人少空气好,跟家人一起想放松一下这里还算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还可以坐船,还可以野炊,总的来说还是很惬意的,很推荐去玩。

公馆

这个地方荆州市区内,所以去还是比较方便的,其实荆州并不大,很多景点都是比较密集,集中的,游玩起来也会比较方便。这里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内有关公的大型石刻像。关公夜读,关公义字当头,这是好多人崇拜他的主要原因。

7.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园艺工人用棱长是4cm

湖北省是我国教育大省,高考大省,2021年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是39.38万人,比2020年增加了1.95万人。

根据2021年高考招生计划,湖北省有以下高校将减少或增加招生计划。

一、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减少招生计划的大学

1、湖北师范大学

(1)应用化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26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3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3人。

(2)编辑出版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26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9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7人。

2、湖北民族大学

(1)园艺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43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3人。

(2)广播电视编导

2020年招生计划是34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6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8人。

3、湖北医药学院

(1)预防医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17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7人。也就是说,预防医学专业不再对湖北省招生。

4、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1)商务英语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5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5人。

(2)产品设计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6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4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145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5人。

(2)软件工程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72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70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2人。

6、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1)新闻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4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2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2)舞蹈表演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6人。

(3)舞蹈学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8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2人。

(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020年招生计划是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人。2021年比2020年减少招生计划19人。

以上6所高校的13个专业中,共减少招生213个。

二、湖北省属高校2021年增加招生计划的大学

1、黄冈师范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35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36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人。

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23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27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3、荆楚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400 ,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402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2人。

4、武汉商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654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666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2人。

5、武昌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11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113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6、文华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5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51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人。

7、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3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3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4人。

8、武昌首义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82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2人。

9、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8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891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1人。

10、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2020年招生计划是380人,2021年的招生计划是394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招生计划14人。

杨权喜:《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 荆楚文化

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全二册)

作者:杨权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228.00

内容简介

本文集编入作者写的部分考古发掘报告结语、主要考古论文和文章八十余篇。分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荆楚地区商周文化,楚文化渊源与楚丹阳,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另有附录若干篇。

目 录

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

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两个区域 宜都城背溪文化的基本特征、年代与分期 《邓家湾》考古报告结语 江陵朱家台、宜昌三斗坪和白狮湾、巴东寨子湾等四处遗址发掘简报结语摘录 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的性质和命名问题 三峡地区的白庙遗存 三峡地区的打制石器 江陵朱家台出土的大溪文化“砖墙” 试论城背溪文化 三峡地区史前文化初论 石家河古城探讨 关于鄂西六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探讨 江汉夏代文化探讨 对三峡坝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初步认识 试论江汉地区的早期农业 石家河考古六十年纪念

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

湖北省三十年考古重大发现 三峡的重大考古发现 长江三峡大坝坝区的考古发现与探讨 石家河古城社会性质浅析 试论江汉古城的兴衰 楚文化与古代长江流域的开发 试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江汉文明

荆楚地区商周文化

1979年-1989年湖北商周考古的进展 湖北商文化与商朝南土 江汉地区发现的商周青铜器——兼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谈谈叶家山西周墓及其相关问题 探索鄂西地区商周文化的线索 沮漳河之东夏商周文化探讨 《湖北秭归大沙坝遗址发掘报告》结语 西陵峡商周文化的初步讨论 宜昌上磨垴周代文化遗存的讨论 早期楚民族文化的探索 夔国文化及早期楚民族文化的再讨论

楚文化溯源与楚丹阳

楚文化渊源探索的回顾与思考——怀念俞伟超先生 试谈鄂西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楚文化的形成题 关于鲢鱼山即楚丹阳的问题 襄阳楚墓陶器特点与楚都丹阳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探讨 从葬制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楚文化与濮文化关系研究 论西陵峡古代日用炊器 论楚文化之源 楚源探溯与万福垴遗址

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湖北省楚文化遗存 《楚纪南故城调查与发掘报告》结语 楚都纪南城的水井 古道辙痕话楚车 楚人的鞋 纪南城文化遗存性质讨论 江陵纪南城的年代与性质再讨论——兼论楚文化起源地和发展中心区域 《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结语 楚宫的新发现 楚国城址的发掘与研究 襄阳山湾五座楚墓的年代 襄阳余岗东周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 襄阳余岗楚墓陶器的分期研究 楚墓中的鹿角 楚国的皮革制品 试论楚国建筑工艺特点 楚郢都的制陶手工业 东周时代楚郢都的农业生产考略 江汉地区出土的东周生产工具 试论楚国铁器的使用和发展 江汉地区楚式鬲的初步分析 江汉地区的鬲与楚式鬲 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 湖北省楚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 当阳楚文化考古论述 襄阳楚墓与楚国势力的扩展 楚向鄂东的发展与鄂东的楚文化

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

关于巴、濮若干问题的探讨 略论古代的巴 古代巴、楚及其交融 荆楚地区巴蜀文化因素的初步分析 楚越关系初析 扬越民族的分布区域及文化特点 试论扬越对楚文明的贡献 绍兴306号墓文化性质的分析——兼述楚文化对吴越地区的影响 襄阳山湾十八号秦墓 湖北秦汉考古综述 光化五座坟和当阳刘家冢子发掘报告结语 湖北秦汉漆器

附录

冬天里的春天——忆1971年北京十一省市出土文物展 城背溪文化的发现、保护与抢救性发掘 事业永在·风范长存——缅怀恩师俞伟超 杨权喜文物考古工作简述 杨权喜主要考古发掘报告目录

后记(711)

内 页

本文转载自“考古书店”公众号,特此致谢!

荆楚文化自由行旅游攻略

  • 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荆楚文化酒店 荆楚文化旅游 1. 荆楚文化旅游2. 荆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3. 荆楚文化旅游节策划案4. 荆楚文化旅游节的可操作性如何5.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6. 荆楚文化旅游节优缺点7. 荆楚文化旅游节前,园艺工人用棱长是4cm


    2023-03-22
    1402 99
  • 杨权喜:《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

    荆楚文化考古探溯与研究:杨权喜论文选集(全二册)作者:杨权喜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1月定价:228.00内容简介本文集编入作者写的部分考古发掘报告结语、主要考古论文和文章八十余篇。分荆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湖北重大考古发现与江汉文明,荆楚地区商周文化,楚文化渊源与楚丹阳,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荆楚地区巴蜀、百越、秦汉文化,另有附录若干篇。目录

    2022-01-29
    1427 14
  •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考察组来宜都考察

    城背溪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TA所代表的文化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11月18日,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佑才带领考察组前往宜都考察史前文化工作,市政协主席宋文豹陪同调研。城背溪遗址在国内外历史考古界有重大影响该遗址位于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核心区面积36.7亩,文化层厚约2米,1992年被列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


    2022-01-28
    1944 30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