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张掖、嘉峪关篇
导读:在路上—张掖、嘉峪关篇 骆驼城的历史沿革
武威的下一站是张掖,传说中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只可惜我居然没停留多久就直接奔赴嘉峪关。张掖市区立着马踏飞燕的铜像,这是出土在武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原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代表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业象征。
张掖同样也有丹霞地貌,之前在陕西省靖边县龙洲镇看过同样的地貌,已经被震撼过一次就没再次前往。
向嘉峪关进发途中,经过张掖市骆驼城镇,到骆驼城遗址参观一番。骆驼城遗址并不出名,如果将时间向前推进1000多年,这里并不是现在看起来这般荒凉萧瑟,不仅不荒凉,而且还是一国之都。
北凉太祖沮渠蒙逊(368年―433年)就是张掖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此建都。唐置建康郡,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后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这里越来越荒凉,一般人不愿意逗留,变成放骆驼人的天然牧场,久而久之被称为骆驼城。
遗址距离G312国道不算太远,十几公里的样子,按照导航指示方便寻找。到了以后只见黄土堆砌的城墙,不算特别壮观,按照1000多年前的眼光看也颇为不易,目测有三米多高,静悄悄地沉睡在这里,只有我这唯一的游人瞻仰先辈遗迹。
爬上城墙远眺,整个古城遗址尽收眼底,面积很大,大概中心城区还比较完整保留着,外部皇城的城墙大多已经不存在了。在墙壁上拿起一块黄土查看,质地比较粗糙,应该是当时人们就地取材用黄土堆积起来,能够历经1000多年风雨而不倒,已经算得上不易。
逛完一圈後,碰巧遇到当地村民,和村民聊了几句,她对我说不远处存放有干尸,可以看一看,然后就没什么了。为了不打扰先人休息,我并没有去看。很多工人正在铺路,询问之下以后会打造成景区,遗址近前的黄土路将成为历史。
继续前行在国道上,发觉大西北的杨树很有特色,参考上学时候矛盾写的《白杨礼赞》,读书那会儿并不理解课文里写的什么伟丈夫之类,当时在呼伦贝尔也有大量杨树,不过那里杨树的造型和伟丈夫没有丝毫关系,树叶随意乱哄哄生长,而如今沿途所见到的白杨树,树干挺直,所有的树枝都保持着向上的姿态。金秋十月,许多树叶都已经泛黄,成片的黄树林极具美感,哪怕我这种美盲也不由得发出赞叹。
来到嘉峪关后,也就到了长城的尽头,东面的山海关两个月前刚刚去过,如今在长城最西边的嘉峪关感受天下第一关的历史沧桑。在网上查看门票需要120大洋,包含长城第一墩、悬臂长城和嘉峪关。盘算着门票太贵,索性在景区门口和天下第一关合个影也就算到此一游过。
就连这个小小的心愿也未能实现,景区太大,距离城楼很远很远就圈起来,在景区外只能看到围墙将人的视线隔开。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已经离开的路上临时停车,忽然发觉有人在景区铁栅栏围处钻进了景区,我也东施效颦,进入到景区内。
在荒草丛生地走了很远,可能将近两公里,这才来到景区内的小路上,这两公里路也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以前只在书上听过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这个词,如今实际体验一番。
不知道为什么我走过的草丛,身后的草还会沙沙作响,回过头看又空无一物,除了荒草还是荒草,此时夕阳西下,如果是在午夜时分,确实难以分辨出来到底是敌军还是风吹野草的声音。思绪还未平复,前方荒草从传来啪哒啪嗒两声,我这本已提升到嗓子眼的心不自觉又往高进了两寸,只见不知名的两只大鸟从草丛中一跃而起。
顺利步入生态环境优良的景区,别人都骑着自行车在景区内 溜达,我只有靠11路。走到城楼下,又被铁栏杆拦住去路,还需要过第二道安检才能爬上城楼。我自知理亏只得望楼兴叹,身临其境是不可能了,不过可以看到城楼已经足够,天下雄关四个字清晰可见。
一路上看到有很多工人在修路,乌烟瘴气铺设沥青,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下身体状况真的会好吗?稀稀拉拉的游人在游览翻新过的城楼,遥想当年修建长城的人是如此艰辛,生活得如此不易。记得在山海关看到孟姜女哭长城,她和死去的丈夫就是普通民众的代表。
如今的世界已经和千年前百年前大为不同,大规模的战争比较难以发生,人们不必再为了有良好生存空间而努力,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存发展。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对面古城遗迹,我们后人应该知足了。
骆驼城的历史沿革
骆驼城乡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因境内有骆驼城古遗址而得名,总面积276.4平方公里,海拔1362―1596米,土层厚2―6米,无霜期149天,年平均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气温7.6℃,日照3188小时,辖区内耕地面积8万余亩,土质为壤质灰棕漠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
“骆驼城”是1600年前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国的发祥地,唐置建康郡,是古时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要地。伴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战乱倾覆和水源枯竭而荒废,至明初,已化为“龙荒沙漠之区”,遍野荒草,成为骆驼客放牧的天然牧场,久而久之,便称其为骆驼城。
千年沉睡,一朝惊醒。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远公社干部群众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丁洪猷及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建“地窝”、战黄沙、平田地,拉开了开发骆驼城滩的序幕。随着第一口锅锥井试打成功,正远公社70多户农户移居骆驼城,成为骆驼城开发区最早的主人。此后,陆续迁移农户进行开发,规模日益扩大,先后建成正远、宣化、巷道农场。1983年,县上组织新坝、红崖子部分农户迁移原部队农场,划并正远、宣化、巷道农场,形成8个自然村,时任县委书记夏培生为其命名,即:碱泉子村、梧桐村、新联村、红新村、团结村、建康村、永胜村、前进村。
1984年7月骆驼城乡正式成立,乡政府机关办公地址设在梧桐村。建乡初期,全乡共672户3168人,耕地11147亩。农业生产以畜力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胡麻、黄豆等作物。198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49.14万元,人均纯收入225元。
1993年,乡政府机关迁至现址(永胜村)。同年,接管红豆草基地(果树村)、喷灌站(新民村)。自此,全乡干部群众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展开了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大会战:建成变电站1座,供电所2处,架设农电线路310公里;1997年,全乡群众筹资筹劳建成了7.5公里的团结路;1998年―2000年,先后完成了西总干渠建设和7条52公里的支渠建设,并配套斗渠120公里,衬砌“U”型渠170公里,全乡农业生产进入渠灌、井灌“双保险”的良性发展阶段;继而,顺利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开通了电视微波传输和程控电话;配合完成了正梧路建设,铺垫乡村社砂石路47公里;完成了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期间,2000年接管新建、骆驼城、西滩三个村,至此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2761户,10947人,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由汉、回、土、藏、裕固五种民族构成,实际耕地面积5.8万亩。到2004年建乡20周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13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
Hash:f20c68119738b30798e23813189cb4c569c5ded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