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广西这家书店位置隐蔽却是网红打卡地,连汪涵、高晓松都来
5年前,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英华路9号出现了一家书店,它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你在我在咖啡图书馆。
我们慕名来到这间书店的时候,就站在它面前大约5米的位置却并没有及时发现它,因为位置实在是太过于隐蔽了。但是,这间图书馆在南宁却非常有名,属于最难找却必须要找到的一家书店。
在书店一楼楼梯的转角处,我们发现了三张合照,一张是店主与汪涵的合照,一张是和李健的合照,一张是与高晓松的合照。我们在二楼遇到了正在用电脑工作的店主。
书店的店主其实有两个人,互相是搭档,同时也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她们建立一家书店的起因非常简单:在微信刚刚推出的时候,喜欢读书的她们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书评,没想到有很多人点赞,一聊之下,发现彼此都是很喜欢读书的人,为此,她们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每次读书会成员聚会的时候,他们都跑到外面去租场地,然后费用AA制。
当读书会的成员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人提议,为什么不自己做个场地作为读书会成员聚会的地方呢?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让她们开了这家你在我在咖啡图书馆。
书店被做成了三层,一楼原本是餐厅,二楼是一些新书,一些作家有了新作品,也会把新书送到这里来售卖,三楼的50个图书格子里都是读书会成员放过来的旧书,这部分旧书用来出租。另外,图书馆还请了两个店员售卖咖啡。
开始的时候,书店的生意并不好,房租、水电、员工的工资等等开销远远超过书店实际带来的收益,基本每个月的账面都是巨亏的。好在,店主两人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工资来补贴书店。即便如此,她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关闭书店,因为这里是她们内心对读书热爱的一种情怀,自己喜欢看,也愿意看到热爱读书的人在图书馆里喝喝咖啡小坐上一会儿,这样的爱书人,于她们,是客人,也是知音。
书店的运营最艰难的时刻,她们只好把一楼的餐厅分租了出去,只留了一条上楼的通道。如何让书店从巨亏走向盈利或者保证持平,她们也动了很多的脑筋。与她们当初为了读书会聚会租场地一样,书店同样也做起了为外面的团体提供场地的服务。因为两人本是做空间文化设计的,《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头和平面设计便是由她们的团队制作而成。虽然书店整体面积并不算大,但空间被利用、设计的非常恰到好处,人们只要走进书店,都会自然的有放松、愉悦的感受。虽然书店的位置不那么显眼,但很多南宁人都过来打过卡,连汪涵、高晓松、李键每次来南宁都会先上店里来坐上一坐。
如果书店单靠售书、租书或者举办文化活动,根本无法支撑书店日常的开销。这种私人开办的书店不像国企有补贴而是盈亏全由个人承担。就在她们被连续的亏损压得苦苦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她们也曾想过要不要关闭书店。
但南宁人早已经习惯了这个书店的存在,甚至它已经成为南宁的一种文化地标。最终,她们想到了让书店摆脱亏损的方法,即使不盈利,但持平却可以做到。书店里除了售卖咖啡外,还请了一个制作寿司的团队为书店提供寿司,当有单位团建或文化交流的时候,书店不仅可以提供场地、团餐,而且还可以把餐饮送到南宁的任何一个地方。
就这样,一个书店被保留了下来,并且逐渐摆脱了亏损的境地,也因为名气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业绩也越来越好------幸运会善待每一个努力之人,幸运也会善待每一个执着之人。
珍贵的家书!记录三明籍志愿军烈士的最后时光,令人泪目 家书
今年是纪念
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清流县李家乡李村村民李怀祖
来到村后的忠烈义勇祠,
怀念起了自己的叔祖父、
抗美援朝烈士李旭昭。
重读当年烈士家书,
家国之爱、骨肉之情跃然纸上,
一颗忠心令人敬仰
……
人物名片
李旭昭(1925.08——1952.05),清流县李家乡李村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22军66师198团1营战士,后被编入东北军区战车独立1团,任指挥连侦察兵,三等功臣。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1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5月8日,在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时遭遇敌机大轰炸,不幸牺牲。
忠烈义勇祠
李村黄泥墩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座两层木构阁楼。没有庄严肃穆的陵园,也没有高大醒目的纪念碑,这里供奉着13位为国牺牲的烈士英灵,每年清明节,当地村民都会自觉前来打扫和祭奠,缅怀英烈。这便是“义勇祠”,也叫“烈士祠”或“崇德楼”。
▲清流县李家乡李村忠烈义勇祠
李家是清流的南大门,距县城65公里,紧邻连城。这是一块有着光辉历史的红土地。古田会议后,1930年1月9日,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朱德率领第1、3、4纵队,从上杭出发,经连城北团进入清流的李家寮、嶂下、留坑、江坊,抵达里田,取得锅蒙山战斗胜利。1933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东方军主力经行李家,往灵地、赖坊、余朋、明溪,挺进将乐、沙县、顺昌、延平一带,执行入闽第二阶段作战。
李家乡罗口溪,当年是红军的必经之地。罗口溪水面宽阔,两岸靠一座浮桥相连,遇洪水或紧急情况,可用两端铁链将浮桥收起。一天,一支红军小部队到达罗口溪,与当地刀团匪发生激烈战斗,20多位战士负伤,10多位红军战士牺牲在浮桥渡口,当地村民收殓战士们的遗体,葬在一个隐秘处。其后,每年都组织祭祀,为掩人耳目,将烈士墓称作孤坟台。
1942年,李家公益社筹款在李村黄泥墩建忠烈义勇祠,纪念牺牲烈士。1995年,李家村民再次筹款重修,纪念红军烈士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灵,每逢春秋与李氏始祖同日致祭。2018年,“义勇祠”被列为“清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勇祠楼下正厅竖着“抗日阵亡为国殉难诸公之位”,共列13位烈士英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李旭昭名列其中。李旭昭,派名李仁昭,出生于1925年8月,牺牲于1952年5月,年仅27岁。
曲折从军路
“旭昭是我的叔祖父,我出生时叔祖父已经牺牲,小时候,我父亲李维勃和爷爷李旭春经常跟我讲叔祖父的战斗故事,他是我们家的光荣。”李怀祖动情地说 ,“叔祖父没有结过婚,我祖父曾经想把我的父亲过继给他做继子,但叔祖父从前线写信回来,说自己还年轻,战事紧张,暂不考虑这件事。”
李怀祖年过六旬,是李旭昭的侄孙,过继给李旭昭做继孙。
▲革命烈士证明书
李家老屋正厅,一张用玻璃框镶嵌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挂在墙上,镜框略显陈旧,却擦拭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我们子孙都会敬奉叔祖父。”李怀祖没读过书,一直在家种地,言语不多。
李旭昭自幼在家务农。兄弟6人,他排行老六,大哥李旭春,即李怀祖的爷爷,是当地的民间医生,医术高超,行善仗义,在周边乡镇看病问诊,对贫苦人从不收费,在当地有口皆碑。
李旭昭比大哥年纪小很多,因父母早逝,他从小和李旭春一起生活,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受大哥的影响,李旭昭从小便怀着为穷苦百姓做好事的理想。
然而命运曲折。1947年前后,国民党部队为补充兵源,在清流大肆抓捕壮丁,李旭昭被骗当了兵。
谈起这件事,李怀祖显得有些悲伤。他说,伪甲长欺骗李旭昭称清流在招警察,可以让他去享福,李旭昭信以为真,同意了。据李旭昭三婶领养的侄女黄凤招回忆,李旭昭临行前安慰她:“我要去清流城里当警察了,买个针线包给三婶用。”直到第二天,伪甲长带人用绳子把他绑去,李旭昭才知道上当受骗,一米八几的汉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后来,他三哥李旭暄去找伪甲长理论,伪甲长坚持说是去当警察,淳朴的农夫们也没办法,只能把痛苦埋藏在心里,期盼着老六能平安归来。
李旭昭读过几年私塾,有些文化,当兵后被选拔为坦克兵,跟随国民党部队离开了家乡。
▲1950年春,李旭昭给李旭春的家书。
1950年初,李旭春收到李旭昭寄来的一封家书,这时李旭昭已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信中说:“近来前方胜利很多,内地之上,除了西藏之外今已全部解放。沿海之上,只有海南岛、台湾、舟山本岛还没有解放。上级已号召在今年上半年把残敌全部、彻底消灭,全国胜利目前即要到来。今年是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个年,也是(夺取)最后胜利的一年,在新年之中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后期,李旭昭所在的国民党坦克部队集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不久,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李旭昭在第7兵团22军66师198团1营。李旭昭参加解放军,或许是工作人员登记匆忙或口音误差,在他的立功授奖和烈士证明书上,姓名成了“李旭照”。
李旭昭读过书有文化,政治觉悟高,思想进步快,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河南省焦作市志愿军老兵赵宝印是李旭昭的战友,至今健在。老赵回忆:“我们所在的部队加入解放军后,参加过解放上海战役、芜湖渡江战役、解放舟山群岛战役,而后开往东北。”
到东北后,李旭昭被编入东北军区战车独立1团指挥连,战车独立1团组建于1950年11月8日,是我军最早组建的三个坦克独立团之一,第一批入朝作战的装甲兵部队。经过近一年的集训,1951年11月,战车独立1团挥师入朝。
▲李旭昭入朝作战,荣立三等功。
当时,战车团初步形成,规模小、装备差、火力有限,尚无法形成核心战斗力,只能零星支持各部队作战,有时则在山沟里隐蔽待命,一呆就是几个星期。李旭昭是指挥连的侦察兵,主要为部队担负侦察和排雷任务。在长期的战斗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把经验无私地教给战友们,多次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被战车1团授予三等功。
家书见忠诚
家书是联系亲情、互报平安的重要方式,李旭昭给家里的来信大多是在东北集训时写的。赴朝作战后,由于战事紧张,家书就少得多了。
▲新誊写的1951年4月16日的家书(部分),原件字迹已模糊。
“在你的来信中,可以看出咱家的生活是很好的,这都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给咱们的。你说的很对,我们应当诚心诚意地拜祝毛主席健康和万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工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援抗美援朝的伟大运动,才能对得起毛主席和共产党。我在部队里还是照着你的希望,服从组织领导,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这是1951年4月16日李旭昭在东北集训时给大哥李旭春回信中的几句话。
▲1952年元旦的家书
身在朝鲜战场,李旭昭一直牵挂着家乡亲人。抗美援朝期间,正是国内土地改革轰轰烈烈的时期,他与家人的通信虽然少了,但一直未中断,时至今日,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旭昭在信中嘱咐家人:“先有国才有家,要带头支援抗美援朝。”他告诉大哥李旭春,“家里的东西随便用,不分彼此。”
▲1952年4月6日的家书
早在1951年4月,李旭昭曾专门写信给清流县武装部的陈部长,表达对政府照顾家人的感激之情,这是一位革命战士广阔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1952年5月8日,战车团在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时遭遇敌机大轰炸,李旭昭不幸牺牲。而大哥李旭春坚持在家乡创办教育,成为李家乡芳香小学的第一任校长。
李旭昭牺牲后,家人一直把他写的家书、立功证、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用心保存。 忠义传家,这不仅是一段历史,一份思念,更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一种精神在李家这块红土地上传承!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李新旺 文/图)
祝贺!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农家书屋受到表彰 家书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共342家集体受表彰。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农家书屋榜上有名!
张树森一方面勤勉读书,笔耕不辍,创作超过百万字,一方面发掘、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旗手”。2008年,国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后,“报吧”书屋同迷子荒村农家书屋整合,按“政府组织建设,乡贤全面参与,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路,“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理念,为当地各族村民同步奔小康启动“加速度”,为新农村建设奏响“好声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传播“正能量”。
目前,书屋现有图书2万多册,报刊70余种。农家书屋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2017年9月,书屋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省级示范农家书屋”称号;2019年11月30日,由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19年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在四川成都举行,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农家书屋的张树森被评为“乡村阅读榜样”并出席盛典。他管理的迷子荒村农家书屋成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他本人获得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荣誉。
作者 | 陈宝林/报道
编辑| 雷雪 责编| 李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