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与中国的教育体系?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篇随笔,我觉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真理在哪里?郑金洲教授讲座中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他说:“真理往往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地方。”我的理解就是为人处世不能走极端,做学问搞研究不能走极端,做教育就更不能走极端,因为教育的真理也在两个极端之间。

先从我们的基础教育说起。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基础,关注“双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底线。因此,在中国,知识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应试教育铺天盖地。这种教育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为代价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度的训练也许就是我们至今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罪魁祸首”,也许就是钱学森老人家发出那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临终一问”的根源。于是,十年前我们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结果是课堂热闹了,课业负担减轻了,可是孩子的基础却一塌糊涂。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德育教育。“严师出高徒”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它来源于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教育文化。可是完全依靠体罚,摧残的不仅是学生的身体,更压抑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于是现在的德育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约束将教育惩戒束之高阁。莎士比亚说过:“表扬建立理想,批评建立道德。”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骆东升局长的《访美札记》中的一个细节引人深思:一个小学生因犯错误而被罚站墙角——美国也有“体罚”。看来过度依赖惩罚和绝对没有惩罚都不是完整的教育。

那么,在极端应试和激进改革中间,在完全依赖惩罚和绝对杜绝惩戒中间,在继承传统和全盘西化中间,是否有一条更适合我们基础教育的路?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基础,还要面向未来,夯实基础是根本,培养能力是重点,发展思维是关键。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乱世需用重典”的极端认识,墨守成规和激进改革都不是最佳的出路。教育需要表扬和激励,同样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惩戒措施。

传统教育与西方开放和自由的教育各有其优势的一面,否定传统和全盘西化都不是最好的教育。记者采访一位华裔美国中学校长,让他谈谈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他的回答道出了其中真谛:如果把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也许是最佳选择。顾泠沅教授说:“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这也正应了赵中建教授的观点——“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国际”。

我们的教育应该传承优秀的传统教育优势,同时以国际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内外兼收,古今贯通,文理并蓄;我们的教育方法应该丰富而富有成效;我们的政策制定要基于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总而言之,要做到这些都需要我们走研究之路,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探索,就会使我们逐渐接近教育的真理,让我们一直走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Hash:9061d5793680c3b731706ea6af437de79e2a3fa3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