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云台十八村之三——小村曾设宰相府

(清《云台山志》小村图)

小村,是相对于大义村的俗称大村而言。小村并不小,其面积、人口在花果山街道办事处现行9个行政村中,分别排在第5、第4位。而从寻古角度而言,小村自有小村的特色,同样不在大义、当路等村之下。

在小村,不论是耄耋老者,还是垂髫少年,都知道这里原来有个宰相府,是唐朝宰相殷开山的府第。唐僧之母殷温娇是该府的千金,唐僧之父陈光蕊就入赘于这个府第。这些看似平常,其间却蕴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生离死别的故事。明代大文学吴承恩就是以此故事为蓝本,并吸收云台山地区其他的一些地方掌故、风土人情,写出了旷世巨著《西游记》。

关于唐僧家世的传说乃至取经故事,唐朝就有了雏形,后演绎出众多的诗话、杂剧、话本等,使故事日趋成熟、丰满。目前,这一传说在海属地区一些老人中依然被津津乐道。据笔者所知,唐僧家世传说主要有《三元世家的传说》《三元宫和团圆宫》《蜘蛛精戏捆陈状元》等版本,内容大致相同。主要讲陈光蕊与殷温娇相识成婚、遇难及最后一家人团圆的经历。这些故事,较之《西游记》第9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一是主要人物相同。即陈光蕊、殷温娇、殷开山、陈母、玄奘龙王、龙王三太子等。所不同的是害他们的元凶,前者是蜘蛛精,后者是强盗刘洪。但吴承恩没有放弃蜘蛛精这一素材,而是把它放在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中使用,使之更加出彩,成为《西游记》中名篇之一。二是故事情节相同。都是陈光蕊与殷小姐完婚后,去海州(《西游记》第9回为江州)赴任途中,厄运光临,陈光蕊遇害落水,殷小姐被掳走。后殷小姐在妖怪(强盗)不知晓的情况下,生下婴儿(即后来的唐僧),迫不得已放在一块木板上,送入海(江)中,让其逃生。最后被人收留。三是结局相同。陈光蕊遇害落水后,都是被他之前放生的一条金色鲤鱼——龙王三太子(《西游记》第九回中为龙王)搭救,一家三代终于团圆回到宰相府。所不同的是,前者为龙王带领3个太子和虾兵蟹将,将蜘蛛精诛灭。后者为宰相殿开山点兵将杀状元、掳小姐、冒名顶替窃得海州官的强盗刘洪正法。其外,在民间故事中,陈光蕊被救后,龙王又将三个女儿(三龙女)都许配给陈光蕊,后生出三元。除了故事相似之外,唐僧家世传说与《西游记》第9回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即二者那抹不去的古海州元素。陈光蕊、殷温娇、殷开山、玄奘、三元兄弟等无不深深地烙上古海州的印记。

也许很多人会说,当今争名著背景地和名人故里成风,《西游记》背景地古海州、花果山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那么,古海州、花果山是不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呢?我们可以理正气壮地说:不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家世我们暂且不谈,现在,我们只列举一下与殷开山宰相府有重要关联的唐僧一家与古海州、云台山乃至小村有联系的史料便知答案。

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海陈子春名蕊,生三子,得道云台,为子微,为清虚,为洞阴,以官天、地、水三界。”

明张朝瑞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大帝,东海人,父萼,子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已巳及第,玄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尊为三元三官三品。”

泰兴王《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出自大唐,产于斯土,遗址尚存。”

清康熙《三元庙田地碑记》:“三元大帝,溯及从来,因知帝姓陈氏,讳光蕊,唐贞观时状元,诞育三元,圣躬东海……”

清帅颜保《重建云台山三元宫碑记》:“考之三元,生于海州,得道云台。”

清姚陶《登云台山记》:“小村,为唐宰相殷开山故里,殷有女赘陈状元光蕊为婿……盖世俗相传也。”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殷开山祖居小村,召陈光蕊为赘婿,妻以女,生三子为三元。”

这中间,晋干宝的《搜神记》比《西游记》要早六七个朝代。《东海三元庙碑记》的撰者张朝瑞、《云台山三元庙碑记》撰者泰兴王,与吴承恩同处一个朝代。

这些史料充分证明,古海州、花果山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地,不是当代文人附会的产物,而是早就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小村,是《西游记》这块背景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史中的殷开山有的说是陕户县殷家坡人,有的说是山东巢川户县殷家坡人。《旧唐书》《通鉴》《通典》则指殷开山祖居江苏。而唐僧则为今河南偃师陈留镇人,与古海州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并不影响传承多少代并被众多历史文献反复转载的云台山唐僧家世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完美对接。因为唐僧家世传说和《西游记》都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不是史书。

这个殷开山宰相府真是不简单啊,不仅走出了一代圣僧唐三藏,还走出了对以后古海州宗教崇拜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重量级人物。即三元兄弟或者说叫三元大帝。

从古海州宗教建筑表册中可发现,建筑数量最多的还数供奉三元的建宗。如清风顶宗教建筑群主建筑即三元宫。在其三十六房头中,排在第一的则为藏经阁,即团圆宫。在小村南鸡鸣山上有三元家庙,大村西北凤凰城北门分别建有三元行宫,塘沟十字街头建有三元庙。凌州东山坡建有一座团圆宫。而海州属县赣榆建有6个三官庙。国内叫三元的庙宇也不少,而如果想看到三元“全家福”神位只有到云台山来。像三元宫建筑群之藏经阁,神龛上有前后供奉着9尊神像。他们分别为陈光蕊夫妇、玄奘、三元及他们的母亲三龙女。这大概是三元出身云台的缘故吧。

尽管时光已过去上千年,在小村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的宰相府的一些遗迹。据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志办朱开亮老人介绍,殷开山宰相府过去就坐落在小村水库的大坝下,那一片土地过去叫东大营。明清时期,其遗迹是去三元宫烧香的香客们小歇的地方。据一些老人讲,过去这里是一片上下园台地。上园有三四亩地大,下园有五六亩地大。有一位李姓大伯过去在那片废墟上刨土刨出过石臼一对以及不少錾刻过的块石,还挖出一串古钱币。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这里挖出一把带有“天宝”字样的宝剑,后交市博物馆收藏。在下园东侧,过去有一口枯井。如今,这片废墟已被一排排民宅所代替。

作为宰相故里的小村,文化底蕴是丰厚的,有不少人文、自然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浏览。从村中心向东北方向出发,便进入大团山。在其山西侧,有两块斑驳的石柱伫立于此,一南一北,互相对应,各有3个方孔、圆孔。两石柱相距0.5米。北一块高2米;南一块断了一截,现存1.2米。石宽皆0.6米。当地群众称此石为旗杆石。这旗杆石是用于插什么旗帜的?什么时候插过旗帜?从连云港海陆变迁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清乾隆《云台山志》上就介绍:“(云台)山分湖南湖北两处,中隔万里湖,自古在大海中,康熙庚寅(1710年)辛卯间,海涨沙淤,始通内陆。”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1710年以前,从南城至当路、大义村、小村、巨平(现刘巷、西庄)、新县、诸季(现焦庄、魏庵、吴庵)一线,皆为海口,设有众多的船舶停靠点。小村为其一。这旗杆石其时是用于固定口岸标志旗用石。石上3个孔用于穿绳索来绑定旗帜。云台山成为内陆后,南城至大、小村乃至今朝阳、中云的水路运输,已改海运为河运。这河运便是云台山西、北的运盐河。它远离村庄,小村的旗杆夹再也没有派上用场。但它见证了云台山海陆变迁的全过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旗杆石)

由旗杆夹驱车东岭,在一个两涧汇流之处,有一个叫鸡舌地的崖坡,是古禅兴寺(又名沉香寺)遗址。路西首,有一块高约四五米,宽长约五六米的巨石,就如一截庞大的车厢雄峙于崖坡上。石顶上镌有“禅兴寺,瞭望台,二十三年二月立”12个字。石上有残碑两截。从一些残言断句可辨为明时郯城人在此立下的功德碑。明顾乾的《云台山志》对禅兴寺是这样记载的:“曲径之中,层峦叠嶂,气聚风藏。到门始见真禅林胜地也。”了了数句,足见昔日禅兴寺不凡气象。

从禅兴寺向南沿石径可直登鸡鸣山。鸡鸣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海拔115.4米,面积1750亩。山不算大,但不失为一座文化之山。鸡鸣山上有两块名石。一为鸡鸣石,在原鸡鸣寺偏北约100米的山顶上。长4米,高2米。传说古时候有鸡立其上长鸣,故名。石上镌有“鸡鸣石古愚子题”7字,真书阴刻。该石东南,有一摩崖石刻。文曰:“山不高兮水不深,山畔田亩请龙耕。山中草寺无钟鼓,山上金鸡报五更。”二为蜈蚣石,在鸡鸣寺南山脚。有一片深紫色,长约五六米状似蜈蚣的裸岩横陈于道上,惟妙惟肖。《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那条7尺多长的蜈蚣精变的百眼魔君(又称多目怪),当是吴承恩受这片巨大的蜈蚣裸岩启发而创作的。只可惜这些裸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多被石工毁去,现仅存少部分。鸡鸣山上,过去曾建有鸡鸣寺(又称天仙玉女庙)、三元家庙、元帝庙、观音堂等庙宇。其中,鸡鸣寺过去为四合院,有正偏殿,清嘉庆时为草寺。而三元家庙,又称团圆宫,供奉的菩萨与清风顶藏经阁(亦称团圆宫)同,据传此庙乃三元飞升之所。

——《连云港史志》2014年第3期

田野 | 疫情背景下田野考古考察课的新尝试——楚湾考古云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古云

转载自公众号“文博中国”2022-01-13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节奏,大到国际政治与经济,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受其冲击,改变了原有的轨迹。高校教学培养方式也深受疫情影响,在线教学、云课堂成为这两年的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考古学因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性,教学与实践形式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往,配合教学进度,各高校考古专业会在大一大二适当安排教学参观实习,通常选择重要的考古遗址进行参观,观摩发掘现场,了解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牢固专业思想。现场直面古人的遗迹遗物,让学生对考古工作有切身感受,对于其随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要重要影响。由于我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有效措施,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此起彼伏的少量疫情,还是使得针对低年级的考古教学参观难以正常开展。

2021年4月-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和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河南荥阳市楚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半年来取得了不少收获。结合此次发掘,我们也在保证现场人员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开展了一次针对校内学生的考古云课堂——楚湾考古公开课活动,试图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考古学专业低年级同学云参观、了解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新石器考古、田野考古相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面向院内其他专业同学普及考古知识,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发掘正在进行中,考虑到文物安全和资料保密等方面因素,本次活动利用校内企业微信形式进行,仅针对历史学院学生进行,所有人员实名参加。

△活动海报

本文拟结合此次考古活动,对考古公开课直播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谈谈几点认识。

课 前 准 备

楚湾遗址考古队在组成时就专门设有公众考古团队,由项目负责人、教师和公众考古方向研究生组成,围绕本次教学云参观的活动设定,由团队成员共同明确了活动目的:1)向学院师生汇报楚湾遗址2021年度发掘成果;2)作为大一、大二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考古学导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课程教学参观的内容;3)向本院非考古学专业学生普及考古学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4)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主动性发掘项目,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也是以往的专家组验收要求的指标之一。此外,2021年正值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楚湾遗址的主体堆积为仰韶文化中晚期,本次活动也是献礼百年考古的具体举措。

在这样的活动目标下,公众考古团队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了活动流程和主要内容,并在两次预演后敲定了细节,决定采用转播现场画面和演示ppt文稿相结合的直播形式。根据活动项目安排,确定了人员组成,包括:刘云飞负责当天直播摄像,徐小亚负责实时记录反馈意见,袁博、韩洲怡和吴梓煊负责讲解重点遗迹遗物,江祎旸负责主持,考古领队王涛老师负责答疑解惑。

△直播现场

在置办直播设备的同时,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宣传海报,并集体提前清理遗迹现场。

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需求,确保活动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我们还提前针对相关内容在课前课后分别设计了调研问卷。课前调研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同学们的基本情况以及想法,包括是否去过发掘现场,对于考古现场的期待,想了解的内容,想提出的问题等等。课后调研问卷主要针对于同学们观看直播以后的感想以及他们了解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图1 观看考古公开课学生专业占比

图2 同学们见过发掘现场情况统计

活动预告一经发出,便受到了同学们广泛的期待,课前发出的调研问卷共回收了79份。从问卷来看,去过发掘现场的同学仅占三分之一。没有去过发掘现场的同学们普遍认为考古工地是较为神秘且分工明确的,并且表示想通过本次考古公开课看到真正的田野发掘过程和研究过程。(图1、图2、图3)

图3 同学们心中的发掘现场词云统计图场情况

关于楚湾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有四点:一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二是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三是考古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四是楚湾遗址的工作意义和对于已发掘遗迹的保护措施。针对这样的反馈,我们在课前紧急调整完善了课程方案,以便做到针对性教学。

课 程 实 施

结合遗址现场天气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把公开课放在11月13日下午,当天共有200多名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同学在线观看了此次直播。除考古学专业学生外,许多非考古专业,特别是历史师范生也积极参与。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根据课前设计,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如对大一大二的考古学学生主要介绍了田野考古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考古地层学,地层堆积状况和重点遗迹发掘等专业知识,以期帮助他们提前了解田野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相关内容。

针对历史师范及其他专业学生,我们则重点放在了考古发掘中所用到的工具,楚湾考古队的组成,楚湾遗址的基本情况,并且将这些内容简单易懂的进行表达,以确保他们逐步了解考古发掘的基本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同学们在直播中的实时反馈,在讲解内容上进行了及时调整,以满足同学们不同的需求,努力做到详略得当。我们还为大家现场演示了刮面、找边、墓葬的清理、绘图等发掘记录方法,用现场实践给予同学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在队员们的热情带动下,同学们热情响应,积极参与互动,提出了有关遗址发掘、实地保护、葬具形制、器物类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图4 同学们学习到的考古学相关知识统计

课程结束后,我们又根据直播情况,对设计好的课后调研问卷进行调整和补充后,及时向同学们发放,回收28份有效调研问卷。从反馈来看,同学们表示对本次活动非常满意。大一大二的考古学学生表示对考古发掘的步骤更加明了,对地层学和打破关系以及遗迹的发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历史师范类及其他专业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直播课清晰的了解到考古学知识,知道了怎么区分地层,了解到一些考古专业的名词,也颠覆了原本想象中的“勘察,画图,发掘”流程,发现考古发掘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所有同学都认为此次直播形式的考古公开课是值得提倡的,并且表示以后有类似课程也愿意继续参与。(图4)

总结与思考

经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尤其是问卷调研后,我们也有不少收获与认识。

首先,本次考古公开课是对学校考古教育形式的补充,形式新颖。相较于平常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的模式而言,发掘现场云课堂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让考古学低年级的同学们提前直面考古发掘现场,结合课堂知识让同学们对考古发掘有新的感受,让其他专业的同学在通识课之外更直观的了解考古学基础知识。

其次,当下全球范围内,疫情的持续传播与变异势必导致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过程隔着屏幕,更应该丰富在线教学、云课堂的教学内容,尤其应该注重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楚湾考古公开课的一大特质就是灵活性强,可以根据课前,课中,课后同学们即时反馈的意见情况做出调整,在环节设置上可以进行删减或扩展,灵活多变。

再次,此次直播活动的受众除考古学专业学生外,还包含本院其他专业的同学以及历史师范生。众所周知,如今的基础历史教育中,对考古学关注越来越多,随之对历史老师的知识要求也更高了,除了狭义历史学知识,也需要具备基本的考古学知识。而承担历史老师职位的,多是历史师范生,他们对于考古学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培养下一代的考古学基本素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考古公开课面向师范生开展,可以为基础教育行业考古教学的开展带来更加持续的影响。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对师范生教育培养机制的内容扩充与建设思考。

最后,考古直播课虽然值得提倡,但也要严谨有方法地进行。在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循循善诱,普及考古知识,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也要求田野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使工作成果更易于通过直播形式展现。

如今正值考古百年,考古学进入黄金时代,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在生活富足对文化事业有了更高追求,党中央更是赋予考古学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情况下,高校考古教育形式如何创新,如何推出更新颖、更多样、更专业、更具针对性、更合适的教育模式。是对其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次考古公开课实践,正是对这一时代要求做出的探索,其形式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样新路径的探索是对考古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楚湾考古队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的有益尝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延伸阅读】

田野故事|“楚湾遗址云探班—田野考古公开课”纪实

古云自由行旅游攻略

  • 寻古云台十八村之三——小村曾设宰相府

    (清《云台山志》小村图)小村,是相对于大义村的俗称大村而言。小村并不小,其面积、人口在花果山街道办事处现行9个行政村中,分别排在第5、第4位。而从寻古角度而言,小村自有小村的特色,同样不在大义、当路等村之下。在小村,不论是耄耋老者,还是垂髫少年,都知道这里原来有个宰相府,是唐朝宰相殷开山的府第。唐僧之母殷温娇是该府的千金,唐僧之父陈光蕊就入赘于这个府第。这些看似平常,其间却蕴藏着一段跌

    2022-02-10
    1623 77
  • 田野 | 疫情背景下田野考古考察课的新尝试——楚湾考古云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转载自公众号“文博中国”2022-01-1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整个世界的运行节奏,大到国际政治与经济,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受其冲击,改变了原有的轨迹。高校教学培养方式也深受疫情影响,在线教学、云课堂成为这两年的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考古学因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性,教学与实践形式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往,配合教学进度,各高校考古专业会在大一大二适当安排教学参观

    2022-02-07
    24 23
  • 红色泾县,千古云岭

    滔滔青弋江,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茫茫云岭中,留下几多英雄故事,探寻红色泾县革命遗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筹建于1962年12月,馆址在安徽泾县云岭罗里村“种墨园”和“大夫第”两座宅第。宅皆完好如昔,设施悉如原貌。当年军司令部所属参谋处、秘书处、作战科、机要科、速记班等机构均设于这两座第宅中。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秘书长李一氓、参谋长赖传

    2021-12-28
    1642 5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