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首个经考古发掘的古船舫
在金山,有那么一处遗址真的很“火”,两年来一直牵动着老百姓的好奇心。若问个中缘由,或许因“它”行走在百花深处,隔壁就是“花开海上”,带着浓郁的江南气息!又或许因了——“它”在烟波流转、流云蹁跹中,能够用风轻云淡做笺,执笔就是沧海桑田!说到这儿,大家一定能够猜出小文要说的就是朱氏船舫的前世今生啦。
今年6月10日是国家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们朱氏船舫的故事再一次在“上海开花”
瞬时间引爆市区各大媒体
在这里,小文也做了下初步统计
报道列表▲
在这个绿意繁茂的季节,到处嫣然满眼,幽香淡淡。朱氏船舫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后,能够在我们年华的烟火里重新绽放,想来引起各方关注也是寻常光阴里自然而又必然的结果了。
【遗址发现】“七根柱子”,引发热议
2016年2月13日,新年的钟声,遗音犹在耳。一则题为《朱泾蔡家楼七根石柱,或是船坊遗址?》的文章引起广泛转载。这篇源自《新闻晨报》的报道,配图为“蒋泾港边矗立的7根方石柱”及“同里俞家湾船坊”。新闻一经曝光,短期内持续发酵,先后有《“游客”开车数十公里看7根石柱 盼朱氏船坊重建》(《新华网》2月13日)、《金山朱泾镇待泾村发现250年前船坊遗址?》(解放网2月17日)、《朱泾镇或发现上海首例古代私家船坊遗址》(新民网2月18日)、《7根石柱引热议 上海或首次发现古代私家船坊遗址》(北京门户网站2月20日)、《上海或首次发现古代私家船坊遗址》(《中国文化报》2月22日)等文章刊表。
14日下午,区博物馆会同朱泾文体中心、待泾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赶赴现场,计划展开遗址现场调查,走访周边居户,做好信息采集。车子驶进亭枫公路北侧一狭窄的村路后,在蔡家溇西侧停下,众人随后步行前往。路南河道淤塞,但轮廓尚清,可辨东西。河里漂着垃圾浮沫,扑鼻气味并不“芳香”。河边残垣断壁,青砖瓦砾,仿佛诉说着日渐走远的“乡里故事”。这一刻,历史被投射出长长的“影子”,与周边“花开海上”的欣欣向荣之气显得格格不入。
步行约百米,几株高大的水杉下,我们看到了见诸报道的7根立柱,其与新闻图片并无二致。遗址保存现状不甚理想,河道淤塞成陆后变作村民的农家菜园,东南角还有居民搭建的猪舍鸭棚。在场同志,经过一番穿梭在“泥泞”中的数据测量、拍照绘图,使遗址分布状况渐渐变得清晰。
船舫遗址地貌(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经田野调查,船坊遗址位于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蒋泾9037号南侧30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0°53'26.7",东经121°07'6.8"(测点位置东北侧柱头3米)。遗址存立柱7根,其中北侧4根,南侧3根,均系花岗石质;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4.5米,分布面积45.45平方米;单侧柱间距3米,柱高露出地表2.45米左右,柱身宽0.3米左右,多数带有卯口;遗址西部有散落青石及小段青砖铺地。
数据采集结束,一行人到周边住户家走访。第一位采访人叫朱林龙,家住蒋泾10组9038号,1942年生,时年74岁。我们到达时,头戴鸭舌帽、着深蓝色棉服的老人正在躺椅上晒太阳,虽说行动有所不便,但精神矍铄,很是健谈。朱林龙老人告诉我们:此地为蔡家溇,现所居之处原系朱家祖宅;清代时曾有朱姓先辈考中进士,具名无考,后官至二品,约当监察院官员级别,在本地有一定影响;船舫即为朱家为满足船只出行、停泊所建;河浜宽15-20米,专供停手摇木船;印象中,立柱顶部为使用毛竹搭建的草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人在此居住5-10年时间。当问及该地是否有较大坟墓之时,老人回答曾有“朱家坟”和“彭家坟”。采访中,老人不时踮脚张望,仿佛挥不去的思念盘旋而来。
采访人之一朱林龙老人▲
第二位采访人叫朱毛云,家住蒋泾10组9040号,1953年生,时年63岁。朱毛云告诉我们:其为朱氏后裔,听祖辈讲,船舫在他高祖父时就已存在;立柱顶部原系砖瓦木棚,长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时被烧毁;遗址附近曾有跨河木桥二座;1958年后因堆坝致河道被拦截;今东边电线杆处埋有滩涂石;先前有人单根柱子出价1500元,未卖。采访最后,朱毛云还向我们介绍到,他爷爷名叫朱子守,2016年恰逢160岁诞辰,至今家中还保留爷爷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以及“咸丰重宝”等铜钱若干。
朱毛云祖传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完成两位朱姓后人的采访,我们颇有往事随风忆成空之感。对于朱家人而言,没有了青砖黛瓦,看不见回廊挂落,一切关于朱家祖宅的美好回忆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那些年”。如今矗立在田间的7根立柱,之于他们,既是久违的“熟悉”,也是心酸的“怀念”。
【考古发掘】:覆土之下,别有洞天
在洛阳铲未触动这片土地之前,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朱氏船舫的真实模样。直到有一天,菜苗惊散,新泥翻浪,断头河畔云破天开,船舫与我们撞个满怀,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绚丽光彩。
2016年2月下旬,上海市文物局、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考古专家曾多次赴待泾村实地勘查,初步确定遗址为一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清代水下文化遗产。3月,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区博物馆签订《金山水下文化遗产考古调查合作协议》,拟综合运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水下文化遗产所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随即,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至4月下旬发掘结束。此次考古领队为市文保中心研究部主任翟杨副研究员,其多次参与南海一号、南澳一号、肯尼亚水下考古等国内外重大考古项目,可谓考古发掘经验丰富。
5月,在对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的基础上,经国内多位知名文物考古专家现场确认:朱氏船舫遗址,始建于清代中晚期,曾为朱氏家族专供泊船的亭廊水阁建筑,现存花岗岩石柱8根、驳岸1道和石台阶2处。其为江南地区一处罕见的古代船舫遗址,同时也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目前,此次考古发掘成果尚未完全公布。但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保存相对完整,青石立面整齐有序,地下埋藏较为丰富,可判定遗址花岗岩立柱确系8根,其1根倒伏后沉于河道底部。
遗址考古现场(由东向西拍摄)▲
遗址考古现场(由南向北拍摄)▲
【文物修缮】:找回过往,恢复记忆
诚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朱氏船舫遗址是一部书,一部内容久远而又厚重的书。假若用年份作为页码的话,这部书已经长达两百多页了。它带着浓浓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见证着金山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惊天动地之举。
为进一步加强遗址的保护,2016年9月金山区人民政府斥资20万元对朱氏船舫遗址实施保护性修缮,基本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10月28日,金山区文物保护点调整工作专家论证会在区博物馆召开。鉴于遗址本身的独特性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市文物专家论证后,建议将“朱氏船舫遗址”纳入区文物保护点。同年12月6日,金山区人民政府发文将遗址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船舫修复方案▲
朱氏船舫修缮后▲
【竖标保护】:以史鉴今,凭栏眺古
文明总是依水而生,只要遗址在,历史就不会萎缩。经过修缮的朱氏船舫由原先的“静若琉璃、寂寂为安”到现如今重新焕发“青春”,让我们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颇有些“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感。
6月7日,区文物部门对船舫遗址正式竖立保护标志,这是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保护标志背面还刻有由我区知名书法家唐建平先生所书写《修缮记》。
竖立保护标志的那一天,朱氏家族的后人也来到了现场。对于他们而言,过去,前尘,是他们口中一直叨念的“曾经”。此刻,时光轻轻,情愫缱绻,漫过经年的水岸,他们仿佛看到,一叶舟正载着“朱氏家族的达官贵人”朝着“家”的方向驶来。
遗址保护标志▲
《修缮记》▲
【未来期许】:春风十里,此情可待
未来的朱氏船舫遗址,是否还会带给大家惊喜呢?是否还要一直“火”下去?在这里,小文可以告诉大家——答案是肯定的!
期许一:朱氏船舫遗址出土文物大展
经过与市级文物部门的友好协商,今后将举办朱氏船舫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大展,其中部分文物也会永久“回归”金山。相信展览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扩大遗址的保护与宣传力度。
期许二:朱氏船舫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及图录
目前,上海地方史研究尚无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发掘的相关内容,而朱氏船舫遗址发掘报告及其图录的出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海史研究的框架和内涵。
期许三:朱氏船舫遗址申报市级文保单位
作为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朱氏船舫遗址对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晚期江南地区航运史、社会史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由衷地期待遗址能够顺利申报下一批次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船舫遗址远景▲
历史文物本身就是在破坏中颓圮,同时又在发现中得到重生。朱氏船舫穿越历史的时空,留个我们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船舫建造始末,再比如朱氏的家族故事。但无论如何,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朱氏船舫遗址已经幻化为傲然伟岸的家族印记,重新屹立于这天旷地阔之间。未来值得我们期待,阑珊处若你忘记,请记得微信回眸哦!
【文史博览】栏目——金山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光彩。
栏目编辑:诸乃琼王斌
电子邮箱:culturejs@163.com
文化金山
这间以百年古船为主题的博物馆重开啦!8月15日起限时免费开放! 古船
今天玩乐妹要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南宋时期,一艘满载货物的木船沿我国东南沿海前行,往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或许是船载货物太重,这艘船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沉没了。
沉船直到1987年才被发现,而这艘古船已经在阳江海域沉睡了八百年了。
这艘船就是“南海Ⅰ号”
而今天古船遗风将再现阳江,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也能一睹沉船风貌啦~
终于要重新开馆啦!
改造后的海丝馆于2017年8月15日起
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并且试业期间将会限时限额对外免费开放!
这次升级改造后的海丝馆真的值得过去走走哟~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5A旅游景区的海丝馆,馆内的基本陈列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经过闭馆改造后,海丝馆馆内分为七大主题展区供游客参观,圈友们可以按照顺序参观展馆,重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风采。
扬帆
揭开这段“海上旅程”序幕的便是“扬帆”展厅了。进入展区,竖立在展区东侧的大型风帆阵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归航”二字气势恢宏,代表着扬帆远航的寓意。展区的西侧是模拟古港口的实景,再现昔日商贸繁荣的码头场景。
沉没
“沉没”展区位于二号舱与三号舱的连接处,通过展曲过道,游客可以一步步去解开“南海Ⅰ号”沉没的谜团。另外,展区内设置操舵航海的多媒体体验装置,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航海驾船,在大洋之上航行。
探秘
来到“探秘”这个展区中,左侧是考古现场,游客可以透过玻璃观察考古人员的现场发掘工作,感受考古氛围。
右侧是密集式船型展示柜,1:1比例仿制的“南海I号”船体结构剖面、展示瓷器的文物阵,加上通过多媒体声光模拟沉船环境,直接感受“南海Ⅰ号”的恢宏,耳边的海浪声让人仿佛进入神秘的海底世界。
出水
“出水”展区以“南海Ⅰ号”沉井作为设计要素,加上沉浸式立体演播厅的直观演示,为游客还原“南海Ⅰ号”水下探秘的场景,体验海底作业真实性。
价值
“价值”展厅以船帆为主题,通过巧妙利用展柜和展区顶部空间,向游客展示我国古代船只构造。船只模型放置在形态各异的船型展台上,结合图文解说,更加直面介绍中国古代船只结构以及造船技术。
遗珍
“遗珍”展区模拟船只整体剖面,并且还原“南海Ⅰ号”远航过程中船员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衣食起居到货物放置等等细节,向游客诉说着“南海Ⅰ号”对外海洋贸易的故事,展现古代中国的繁荣昌盛。
成果
作为整个展馆的压轴展区,“成果”展区为游客营造了航海中的浩瀚星空,美轮美奂的星空让人仿佛置身一片海洋之中,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效果带游客穿越大洋,体验“南海Ⅰ号”的航海历史。同时,游客可以透过天窗俯瞰考古学家发掘保护“南海Ⅰ号”的整个过程。
精彩看点有这些
1
“南海I号”沉浸式立体影院
“南海I号”沉浸式立体影院位于水晶宫北侧,面积250平方,可容纳88名观众同时观看影片。
影院利用新技术播放影片,直观反映“南海Ⅰ号”的结构、历史作用、发展变化。
2
穹顶天花
3
精品文物展示
▲1987年出水的金腰带
▲玉雕罗汉像
4
考古发掘现场
Tips
试开馆期间,由于部分设备需运行调试,仅开放部分展馆。
咨询电话:0662-3681288 3681663
开放时间:10:00-15:00
来阳江不妨去海陵岛走走
来海陵岛不妨去海丝馆看看
还没想好剩下半个月的暑假要去哪里玩?
抓着暑假的尾巴
跟玩乐妹来一场阳光、沙滩与“船说”的约会吧~
(消息来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官网)
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盛大揭牌“苏州丝网船”古船修造首次试航 古船
2019年10月26日,在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村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徐海林先生倾力打造的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正式开馆,其修造的“苏州丝网船”古船首次试航成功,并即将启运深圳参加2019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展示活动。
徐海林先生是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生在木船上,长于阳澄湖边,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造船工匠,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各类船只,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20世纪70年代,17岁的徐海林做起了木船匠,学木工、修船、造船,开启了一做就是一辈子的船匠生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老的造船技艺、舟船文化,徐海林先生从1997年开始制作船模,至今已制作100余艘,其制作的水乡船舟优雅别致,惟妙惟肖,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海林船模已经被列为苏州“相城十绝”之一并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主要作品入编《共和国建设者档案》《中华文艺家大辞典》《中华艺术家国学大典》等,曾于北京、香港、南京、杭州、苏州等地举办作品展10余次。
据徐海林先生介绍,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馆藏皆为他耗时30多年收藏、制作的藏品、展品,目前藏有苏州地区古运输船、百年丝网船、农家渔船、采菱桶等实船6艘,船模75艘,造船工具、船用铁器、造船材料各一组;复原建造了打铁、桐油灰、打绳三座工坊,待展示面积扩大后,后续还有其他展品可进行展示。
在苏州、无锡一带流传着“姑苏园林甲天下,苏州丝网船不差”的谚语,徐海林先生在苏州地区传统舟船文化保护方面开展了长期大量的工作,并在今年修造了一艘数十年船龄的“苏州丝网船”。据悉,本艘“苏州丝网船”是徐海林先生受邀参加由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发起的“中华传统舟船保护传承与复兴公益活动”,以及中华传统舟船协会与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在2019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期间联合举行“中国传统帆船展示、表演、体验”公益活动而专程修造的。
试航完成后,本艘“苏州丝网船”将于10月启运深圳,作为唯一的内河帆船代表参与“中国传统帆船展示、表演、体验”公益活动,届时将向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赛队展示中国传统舟船文化。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有中式传统帆船亮相大帆船赛事,将吸引国内外参赛选手、观众广泛关注。(沈建山 李俊锋 江苏苏州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