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导读: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青塘的黄氏宗祠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府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
Hash:6687fee5fb73f862c6fec9af16612be654e22de0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