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景点重点做法「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导读:红色旅游景点重点做法「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红色记忆 绿色家园 延安红色旅游的导游词 乡村旅游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红色记忆 绿色家园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与福建、广东、湖南3省毗邻,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宋代,赣州曾经“商贾如云”,是当时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赣南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美誉;自古“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面积3.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40多万,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市。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里有红色故都瑞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序幕在此拉开;这里还是长征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集结出发……
赣州又是一块充满活力的土地。近几年来,该市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加紧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在大力建设“十大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率先开展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创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全市经济社会正朝着追赶型跨越式方向发展。
A 发展红色旅游 共建美好明天
10月16日,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在红色故都瑞金隆重开幕,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是全国第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盛会,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主题,充分展示“红色之魂、绿色之韵、古色之特”的独特魅力,推动红色旅游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赣州市如何使红色资源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呢?
———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精神”的新载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探索、老区奔小康的新引擎、创造国际形象的新窗口和形成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办法来抓,赣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以“红色”品牌为龙头,带动“古色、红色、客家”旅游品牌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主要思路和做法是: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串联周边革命纪念地和红色文化遗址,打造红色旅游新产品,使之成为全国著名品牌,成为赣州市旅游业的龙头,全面带动客家风情、绿色山水的开发及城市旅游的发展,使赣州市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排头兵,成为长珠闽和京九沿线地区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 施建设,不断优化红色旅游环境。近几年,赣州的交通条件有明显改善。航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已大大提高目标客源市场进入赣州市红色旅游基地的速达条件,为赣州市红色旅游的腾飞夯下坚实的平台。
———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努力传承“红色精神”。2004年,在江西倡导下,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河北、陕西等省(市),着力携手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七省(市)在郑州联合签署《郑州宣言》,拉开了全国一盘棋、跨省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幕,使“红色旅游”品牌真正饮誉五湖四海。
积极培育红色旅游品牌,精心打造红色旅游龙头。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该市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作出了打造红色故都、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绿色家园4个旅游品牌,形成4个旅游区,建设3条精品旅游线路的重大决策。
科学制订红色旅游规划,努力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战略。赣州市与广州中山大学签订《旅游规划编制合同》,编制《江西省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包含以瑞金、兴国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及产品深化概念规划在内的6个概念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提出了赣州红色旅游发展的产品战略、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如今,在赣南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这笔丰富的“红色宝藏”正显现出永恒的魅力。
B 创建绿色家园 共享和谐生活
在赣州农村,记者闻到的是清新的空气,感受到的是和谐的生活气息,远看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近看是整洁的路面、干净的住所。《赣州晚报》总编辑罗瞒说:发轫于2004年9月的新农村建设,使赣州这块贫瘠的红土地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说起往事,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有着40年党龄、80岁高龄、双目失明的钟惟老人感慨万千。他说,以前门前的小路遇上下雨天,车辆过往弄得路面的沟有一尺来深,上厕所也不方便,又脏又臭。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村里遍种蒲葵树,硬化了村庄道路,拆除了破旧猪牛栏和破旧厕所,新建了畜禽小区,新建了集中供水系统,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和水冲式厕所,石院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新村。
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罗瞒说,赣州一开始就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三清三改’这个切入点是经过精心设计决定的,‘三清’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做的。让农民先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这是最直接的效果,其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过程。选择‘三改’的出发点也是从农民最关心、见效最快、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解决?赣州的做法是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与此同时,各级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 资金,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在这里,政府的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赣州市改变过去的资金拨付办法,通过实物补助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对乡村规划、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建设实行了“以奖代补”。如于都县对村补助规划经费6000元;赣县对新建垃圾池每立方米补助120元,对新建无塔式供水每户补助400元。对产业发展实行了“以奖代扶”,于都县对新开发种植脐橙每亩扶持150元,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实物补助的方式实行的。
在“以奖代补”措施的激励下,政府部门的小资金撬动了大民力。南康市潭口镇金塘村村民黎明亮告诉记者,由于有政府补助,他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钱,把家里的外墙进行了粉刷,还建了50米的院墙,房屋也换上了不锈钢的大门。
潭口镇副书记谢兴说,由于镇里规定,农民每买一个1.5立方米的水塔桶补助300元,农民改水积极性非常高。水、电改好以后,农村买电器的人多了起来,用电量直往上升。
赣州市有关部门统计,通过这些办法,去年以来赣州市(县)财政只投入资金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却吸引了农民的社会资金3.1亿元。既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后,赣州集镇上人多了,市场热了,农村活起来了。
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
新农村建设搞不搞,由群众说了算。赣州采取农民主动申报的办法确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申请建设必须经过村民大会通过,群众同意率低于80%的暂不予批准,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庄抓起,在财力允许和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龙南县渡口镇新大村村民蔡华钧告诉记者:“刚开始新农村建设时,以为做一做样子就算了,没想到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村民们一看别的村子道路修了,厕所改了,自来水也通了,就坐不住了,后来有85%的村民同意申请新农村建设,现在我们村子也面貌一新了。”
新农村建设怎么搞,也是群众说了算,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各种规划。龙南县要求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实施都要经过5个步骤,即村级“两委”提方案、广泛公示听民意、乡镇审议把关口、村民大会票决制、民主监督抓落实。这一“五步决策法”较好地实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渡口镇石坪村蔡金栋老人说:“进村的水泥路修多宽,在哪里修,都是村民举手表决的。”
同样,新农村建设搞到什么程度,也由群众说了算。赣州采取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方法,不赶进度,不搞举债建设,不搞互相攀比。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当做自己的事情。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被激活了:池江镇庄下村39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把省吃俭用省下的8500元捐给村里修水泥路;在东莞某制衣厂任营销部副经理的新城镇周屋村村民周泰华,得知村里要修水泥路,特地请假回来向村里捐赠10万元……
罗 说,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曾说过: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新农村建设不要过高要求农民,不要搞太多的人造景观。赣州市提出“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建设思路,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提升了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赣州提出,在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下,新农村建设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应依山傍水、依山就地势建设农民新居。同时,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既避免住宅本身的雷同和毫无章法的乱建,又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并传之久远,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人畜等的排污粪便则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处理手段,既能让人看不到、闻不着,又能变成宝贵的有机肥料。
以改水、改厕为例,赣州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际,探索出有塔式、无塔式、引用山泉3种改水模式,“三格式无害化”、“沼气池式”、“双瓮式”厕所。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有174户建起了沼气式厕所,有29家建起了“三格式无害化”厕所。
“祠堂变学堂”是赣州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赣州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都位于村庄中心,他们在村镇规划中重视保护和利用农村祠堂,把祠堂建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使旧祠堂发挥新功能。记者在龙南县渡口镇石坪村看到,该村祠堂里的墙壁上贴满了脐橙种植管理的各种宣传画。该村盲人蔡百财已经营6年杂货店,他说,这个村子民风淳朴,以脐橙种植为主业。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这个村的祠堂已变成了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的阵地。
记者在江西赣州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新农村建设虽然2004年9月才开始,却颇见成效,颇富特色。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次因地制宜的创新运动,赣州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可行之路。
走京九看商丘之赣州感言
说起旅游,我们商丘也和赣州一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相对于赣州的红色旅游,商丘的旅游特别缺乏的是卓有成效和别具一格的策划和推介,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商丘,是否应该制定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呢?
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正式开通,赣州老区有相当一部分人民才看到了火车,乘上了火车。比起赣州,商丘有着独特的交通优势,横贯祖国东西的陇海铁路在解放前就从商丘通过,京九铁路的胜利通车又让商丘形成了铁路黄金十字架,再加上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和国道,让商丘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的城市。商丘是个农业大市,相对于人口数量也在800万以上的赣州,其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
新农村建设是个什么样的模式?如何结合实际让商丘农民也过上新农村的幸福生活?赣州“先行一步”所获得的新体验,为商丘这个发展中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延安红色旅游的导游词
从红军长征的角度看,延安
已经超越一个地名的意义。在吴起镇,历经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红军,终于找到了“家”……
在陕北开辟了延安时代,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耀中国。七十年后站在延安土地上,人是无法不思潮汹涌的。有研究者称,红军落定陕北前,长征的将士们历经6
次行军方向的选择,也有研究者认为前后经历9次抉择,对于长征的将士们而言,这一抉择的道路为鲜血所凝筑,红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曾几何时,长征战士
屡遭重围,湘江一战血流成河,沿岸百姓三年不食湘江鱼!曾几何时,阴云密布的局势在娄山关大捷后,依然“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眼前仍然是不知路途的如海苍山、如血残
阳!但过六盘山,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之日在即,将领们“快马加鞭未下鞍”,毛泽东在摆脱重围后惊回首,“屈指行程两万”。几个月后,红军在陕北扎根,毛.泽.东环视多娇的
江山,品评秦皇汉武和一代雄鹰成吉思汗,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铿锵之声。14年后,他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并且要求将士们“宜将剩勇追穷寇”,再几个月后,华
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国。这一过程中,长征的落脚点陕北成了又一个时代的新起点,经历了延安时代后,雄鸡一唱天下白。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
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
花生、瓜 类、薯类等经济作物。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
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
乡村旅游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1.科学编制规划 准确定位
“旅游大发展,规划要先行。”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战略,按照大力推进、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和精品民宿建设质量总要求,对乡村旅游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邀请省内外著名的旅游规划编制单位,根据本溪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实施本辖区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旅游业总体发展布局,予以重点保护、重点建设,并出台乡村旅游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确保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坚决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时,要统筹和对接其他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各项农业产业规划等,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不能相互冲突。
2.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建设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要统一部署,多措并举,综合协调,把有限的扶持资金重点放在体现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效益、拉动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加大前期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要设立用于乡村旅游示范区奖励、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投资贷款贴息、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等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有条件的县区要鼓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一些公园,如休闲广场、健身乐园、森林公园等。要鼓励盘活农村房产资源,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合资、合伙等形式参与建设,鼓励他们出租或自办农家乐和民宿,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体验生活,拉动更多的人参与就业。要充分发挥当地酒店、宾馆、娱乐场等服务业经营公司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创建农家乐、民宿、庄园等乡村一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乃至跨界经营等,为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的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在发展交通、水利、环保等民生工程方面的政策,把乡镇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河道改造、污水处理站、畜禽集中养殖场、垃圾集中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省市建设的“大盘子”,提升建设标准,借力推进发展。
3.积极协同推进 形成合力
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制定并推进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宣传部门要发挥中心城市营造旅游氛围的优势,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微信、宣传标语、雕塑小品等各种形式,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形象,让游客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文化旅游部门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红色文化等资源,支持各地定期举办一些民间艺术节、文化节和休闲体育、旅游论坛等节庆活动;在大型商场、宾馆酒店、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人流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中心,方便服务游客,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发改经贸部门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建设。国土交通部门要深入研究多方式供应乡村旅游项目 用地政策,在道路改造、交通指示牌设立等方面,充分兼顾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公安消防部门要出台适合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经营的治安管理办法和消防安全标准。农委部门要在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方面,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在“三化”“三农”建设方面向乡村旅游给予倾斜。
4.抓好典型示范 建立标准
当前,我市各县区的乡村旅游呈现出散、小、低状态,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顾客群。破解这个难题,一是要确立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典型,利用重点旅游资源打造好龙头示范景区,以龙头带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桓仁县、南芬区等“全域旅游示范县(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结合各村独特产品优势,重点打造农业观光园、农产品产业基地、休闲体验园等特色主题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地方乡村旅游的代表性景点,并利用节庆造势,重点塑造一些具有代表乡村旅游节事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四是要建成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线路,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科学布局景区、景点,科学规划适合自驾游的旅游线路;五是要出台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满足不同类别游客的消费需求;六是规范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数据统计,要在统计范围、指标口径、测算方法以及数据反馈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机制,夯实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建设工作的基础。
5.打造“特色小镇” 建设带动发展
特色小镇不但具备与乡村联系紧密,在地理空间上一体化、在经济关系上资源互补、在产业链上相互协作的功能优势,而且其优越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容易跨界融合产生新兴产业,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市合乡并镇后的整体优势,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绿色产品资源,打造一批集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小镇。一是以本地区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手工加工为重点,做强手工艺术特色小镇;二是利用地方现有花卉品种基地,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带动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好农产品特色小镇;三是利用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着重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科普观光、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跨界融合发展平台作用,在现有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取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教育、医疗、养老、金融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 ,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特色小镇。
6.壮大队伍 调动农民参与热情
农民是国家推动全面脱贫致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受益人,是繁荣农村文化、推动产业兴旺的建设者,更是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村幸福指数的生力军。调动我市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快出台支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立足当地旅游产业实际,不断挖掘、拓展新领域,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新型旅游经营主体给予相应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的扶持。二是要搭建孵化平台,按照就地就近和个人自愿原则,充分依托现有闲置土地、厂房、校舍、科技孵化平台等存量资源,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整合创建一批农家乐、民宿、休闲农园、采摘园等旅游园区,为农民提供经营场所、创业服务、拉动就业等支持。三是要把营造包容、和谐、创新、平等、竞争的人才成长环境,列为与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样重要的工作议程;结合农民创业创收的特点需求,实行免费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和旅游产业创新培训,进行技术帮扶指导。四是引导成果转化。要鼓励和支持当地旅游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以及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外在成功人士建立市场化的新型旅游产业平台,帮助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企业拓展与科技创新的有序对接和联动发展。五是要结合各乡村社团和行业协会改建扩建“乡村村史馆、企业荣誉室、广场阅览板”等工作规划设计专栏,心怀崇敬、浓墨重彩地记录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户、企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传承人的典型事迹。各县区政府部门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大力褒奖他们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要树立用人导向,结合乡村换届,破格选拔使用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各乡村干部队伍中来,激发农民热情,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Hash:897622645a90c9ad73837ae24a2987034641107d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