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旅游文化内涵 晋祠的特色风景
导读:晋祠旅游文化内涵 晋祠的特色风景 1. 晋祠的特色风景 2. 晋祠风景图片 3. 晋祠风景区简介 4. 晋祠周边景点 5. 晋祠的著名景点 6. 晋祠有什么特色 7. 晋祠的特色风景作文 8. 晋祠的美景 9. 晋祠的风景特点
1. 晋祠的特色风景
1、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2、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3、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4、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5、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2. 晋祠风景图片
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3. 晋祠风景区简介
万柏林太原的银杏树,以汾河公园东西两岸最多。汾河公园夹汾河而建,南北二十余公里,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树;
其次是森林公园和植物园,也是最近几年城市绿化的大工程,银杏树担当主要角色。
不过,银杏树树龄最长的是处于晋祠舍 寺内的一颗明代种植的银杏树,树围已达2米以上,树龄可500余年。
4. 晋祠周边景点
目前没有游览车。晋祠公园和晋祠是合二为一的观光游玩景区。这里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到处的假山,小桥,阁楼小溪,鲜花绿树,林间小道连接的各个景点。晋祠公园大部分仿古建,祠堂,是近年新建的,很适合徒步游玩。晋祠庙里,就不同了,这里的每个景点,都有一段传说,都是一个故事。是重点保护的文物,为了防止污染环境,景区里面,不配备观光车。
5. 晋祠的著名景点
唐碑亭、难老泉、晋祠南部、伏龙山、公园水乡等等。
1、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2、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3、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4、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5、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6. 晋祠有什么特色
周柏和唐槐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分别位于圣母殿北侧和水镜台前。周柏又叫做长龄柏,树龄已有3000年,以半卧半躺之姿挺立,虽老态龙钟却依然苍劲威风。据说原来有两棵周柏,不知何时消失了,后来在慢慢倾斜的周柏旁又长出了一棵新树,一直撑住它,相互依靠了千年。欧阳修曾以“郁郁古柏含苍烟”来形容这棵周柏。
唐槐是周柏的“后辈”,人们也叫它复生槐。传说之前因历史久远已干枯,到了乾隆年间,有一道士叫卖膏药,号称能草木皆生,便将膏药贴在枯槐上,一个月后果然死而复生,甚为茂盛,众人惊呼。关于传说如今自然无从考证,但晋祠有名的古槐中,唯有这棵唐槐最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季,浓翠蔽日,独具一格成为一大盛景。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为了供奉邑姜所建。初次看到圣母殿,就被殿堂的宽大疏朗所震撼,兼具大唐的雄健和大宋的典雅。大殿前廊柱上的盘旋的木龙也颇为抢眼,怒目利爪,似有飞天之势,这种木雕能保存千年十分难得。而大殿的一圈围廊,古代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典建筑庙宇中的“始祖”,进深两间的前廊亦是现存的孤例。
最值得一看的是殿内供奉的43尊彩塑,它们均为宋代原物,迄今已 有900多年的历史。主像便为圣母邑姜,头戴凤冠气宇不凡地坐在凤椅上,另有42尊女宦官左右分立,表情丰富,生动地反映出她们的内心世界。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则是其中的侍女,她们有的侍奉饮食,有的侍奉起居,有的拿着墨宝,神情上或天真或含笑或哀怨。古代匠人竟能将这群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逼真,不得不令人佩服。
第三绝是难老泉。这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既灌溉了附近的良田,也是老百姓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但难老泉的出口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在泉水附近修建了一个小水池和堤坝,水堤上一字排开十个圆孔,分为两条沟渠,一条由三个孔排水,一条由七个孔排水,常年奔腾不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三七开”的来历。
古建筑三绝
古建筑三绝除了前面提到的圣母殿木雕盘龙,还有殿前的鱼沼飞梁和献殿。
鱼沼飞梁,它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古桥,由于桥面宽广,四周下斜如翼,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鸟,也被称为飞梁。人行桥上,有种四通八达的感觉。
这种十字形的桥实际上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可以理解为我国最早的水路立交桥,具有耐磨、防火和稳固的作用。即使如今神州大地上这种桥梁已不再罕见,但仍暗叹于古人的智慧,无不蕴含着地域文化特征。桥梁东侧的一对铁狮子就算得上是宋代铸品佳作,一雄一雌毛发拉直,造型威武。
鱼沼飞梁南边的献殿为金代所建,原来为祭祀时存放贡品的场所,四周没有墙壁,只有通透的栅栏,形成殿亭结合的模式,据说是为了贡品的通风防腐。
献殿最大的特色有两处,一是造型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凉亭,玲珑而稳定;二是作为作为金代修建的建筑,保留了宋代早期建筑特征和明代雕花琉璃脊饰,同样为世间罕见建筑。梁思成在实地考察过献殿后,对其赞叹:“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晋祠除了三宝、三绝之外,还有很多古物可看,行走其中犹如时光倒流,是访古幽思的好去处。就像太原人对晋祠形容的那样:“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想要寻找昔日晋国的文化精髓,有空不妨来看看吧。
7. 晋祠的特色风景作文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8. 晋祠的美景
晋词公园外八景是晋祠公园的重要景点。悬瓮晴岚,文峰鼎峙,宝塔披霞,门上水清畴,山城烟碟,桃园春雨,谷口双堤,大寺荷风等外八景。晋祠,风景隽丽,历史悠久,采园林文物为一体,既有大气磅礴的厚重历史,苍天大树的气势磅礴,也有文雅清隽的秀逸,绿草茵茵鲜花绽放的婉韵。
9. 晋祠的风景特点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 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 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 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 逍遥石桥之上, 草香泉冽, 灌木森沉, 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 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晋祠是山西首推之名胜,在省府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元和郡县志》有载:“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建筑年代已无从查考,北魏即有最早的记载。这里是山西的一块胜地,山明水秀的景色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人,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枚举的名胜古迹。历代称颂晋祠的游记诗文很多,正是“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欧阳修《晋祠》中句)。本文即为浩若烟海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而清代作家朱彝尊也可说是后来居上。作者朱彝尊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 (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检讨。他精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并被誉浙西词派创始人; 其 诗与王士祯齐名,被称“南朱北王”; 而其文则“不主一家”,很有特点,为世所重。本文正体现了作者为文之风格。
文章胜在手法别致: 经作者精心组合,熔历史知识、风景美色、思乡情感、崇高情操于一炉,使读者阅后,见名胜之概貌,长历史之知识,发游览之兴致,得浓厚之情趣,激作者所激,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乐作者所乐……
全文结构与思想并驰,明晰而又整齐地分为三段。
第一段,作者先概叙所游名胜——山西晋祠之诸多古迹,并由古迹而引出这块山水宝地的悠久历史。在简要的记述中,作者似乎是在记游时所见,实则早已成竹在胸: 对于这里的名胜古迹了若指掌,记时如数家珍,足见其历史知识之渊博丰厚。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一开首即点题,简单一句不仅点明晋祠的地理方位,而且讲述了晋祠的建祠缘由。唐叔虞指的是姬虞,字子于。西周时,周成王灭唐,将唐地封给他,后因晋溪而改国号为晋。后世建祠堂祭祀这位晋国始祖,称晋祠或王祠。晋祠在北齐又称大崇皇寺,明代曾改唐叔虞祠。“太原县西南八里”,太原县最早为隋开皇十年 (590) 设置,治所与晋阳县同在现太原西南,几经易名后,明代又复称太原县,直至1914年改为晋源。故作者所言太原县非今之太原,今太原市离晋祠二十五公里。文中提及“汾东王”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叔虞之爵号,“兴安王”是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六年追封的爵号。
接着作者又简介了晋祠周围的地势:“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引出晋祠两大胜景——圣母殿与难老泉。讲到难老泉,作者先极言其好处:“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接着引《山海经·北方经》加以证实,并说明这股“合流分注”之水即“晋水”。写到晋水与晋祠的位置时,作者又引《诗经·魏风·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既说明晋祠高筑岗头之地势,又证明了文中“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之描述。论述圣母殿这一名胜在晋祠中的地位时,作者先正面叙写,用“有祷辄应”来说明其“巍奕”的原因,并从侧面叙写,引用了隋将王威等祷雨晋祠的典故。隋末大业十三年 (617),李渊为太原留守,策划起兵反隋。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知后,便邀之到晋祠祷雨,伺机加害。后为李渊所杀。文中“祷雨晋祠”即指此事。
作者如同走马观花,用简洁的文笔又点了“台骀祠”、“唐太宗晋祠之铭”、“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等晋祠古迹数处。古木指晋祠中“周柏”、“唐槐”等千年古树。借郦道元在《水经注·晋水》中的描绘,作者又巧妙地引述了“水侧凉亭”、“结飞梁于水上”等风景,并引证了文中对古木的描述。其中“结飞梁于水上”指晋祠胜景之一——“鱼沼飞梁”。
此段最后,作者引用古代二战例,既说明了晋祠历史上的地位与周围兵家之争,又进一步分析了周围的地势。通过春秋智伯与宋代太祖一败一胜两个战例的叙述,作者分析了地势:“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接着作者又得出二役胜败的原因:“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以上描写,作者未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景物本 ,却在将景物轻轻点出后,以丰厚翔实的史料对之加以考证、分析,使所描写的景物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同时获得许多历史知识。这种写法很特别,又很有功效。此中不但反映出作者娴炼的结构文章的能力,还体现出作者在学识上的极高水平。以粗放的线条写出清楚的概貌; 用简要的记叙得到充分的论证,很值得人们借鉴。
第二段中,作者写了游历晋祠的时间,但着重从自己的情感入笔,通过自己感情的变化,维妙维肖地从侧面衬托晋祠之美,以及自己游览晋祠时的浓厚兴趣,剪裁得省净得当,描写得明了突出。
“丙午”即清康熙五年(1666),“天龙之山”指天龙山,在今太原西南。一开始,作者便交待此次游晋祠非专门而至,而是“道经祠下”,这为后面的描写落一伏笔。如果说在前面一段中,作者对晋祠的描写是凭靠丰富的史料与对晋祠已有的间接了解,那么此段才是作者对晋祠“游”后之所“记”,“记”后之所“感”,如果说前文所述是作者此文之略写的话,那么下文才是此文之中心。
在石桥之上踱来踱去,感受着芳草的清香,目睹泉水之明澈,在深密低矮的灌木丛中钻过,耳闻林中鸟鸣啾啾,心情就象那晋溪中惬意游荡的鯈鱼一样逍遥自在……与其说作者在描述晋祠美景,倒不如说作者的心已经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于是,便有了作者描绘之后一句深情的感慨:“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一语道出作者此游的心情,同时又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这朔方的晋祠风景是多么美妙,让人们为之而陶醉,且让一个南方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此笔足见作者为文的高深功夫,正如唐李白 《太原早秋》中语:“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如果说作者的正面描绘收到极好效果的话,那么这一声感叹则可谓锦上添花,而下文中的反面描绘就更让人叫绝不迭了。
作者巧妙地把笔锋一转,一个“遥”字,思绪北驰七百里,变为塞北:“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漫天黄沙随风而起,刮得连眼都睁不开,而那淤浅混浊的桑乾河、滹沱河更是没有什么景致,连渡桥、舟船这些过河的工具都没有。骑马在泥淖中行进,彼此不得相顾。至于雁门山,崎岖陡峻,非常险恶。以上描述,不能不说作者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于其中。朔方的景致,自然与南方山青水秀之景色有别。作为“为客久矣”而思归心切的作者,自然视之为“穷山恶水”,并在思绪上“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可谓别有用心: 假如没有适才之“忧愁怫郁”,哪会有至晋祠后之“欣然乐其乐”?在这远离故土的北方,能使一个孤独忧愁的游子“欣然”而“乐其乐”,使这样一个曾厌恶北方山水而不视之为风景的人,找到了一丝与故土风光相吻合的所在,这便足见晋祠之美妙如江南了。这正应了李白诗意:“千家灌禾田,满目江南乡”(《咏晋祠水》)。此段剪裁巧妙而真切,使读者在前文基础上又得全新的启示,随作者以“欣然乐其乐”之情,兴趣盎然地欲游晋祠名胜了。
末段中, 作者再写唐叔虞、 台骀等, 与第一段中所引、 所述进行照应,把历史传说、人、神与晋祠结合于一体,总结出晋祠美景人神皆喜、古今共乐的特征,堪称人间罕有的山水胜境。因之建晋 的唐叔虞距今已三千年,而因而建台骀祠之台骀,则已是传说中的汾神,更为久远了。此时,作者为晋祠作结:“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这样清新美妙的景观,恐怕不只是人,就连神仙也会留连忘返的!“岂非理有固然者欤!”这样的结语意味悠长,这不只为晋祠美境作注脚,还表白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山水浓郁苍翠,“理有固然”,这是全文之最高度。
“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这是作者写此文的根本旨意。游已游毕,记已记下,不是仅仅如此,作者还在用此告诉后来的游历者: 假如你要游历山川名胜的话,请一定不要疏忽晋祠名胜,那里的景致要比我所描绘的美妙得多!
“见概貌,长知识,发游兴,得情趣,如经塞外江南,似历千年沧桑”,有人这样总括全文。我认为,“融知识性于游记散文中”,此文堪称楷模。
Hash:bcc543612bf92b0cfd2e716a8377821c6c7a6eca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