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旅游 开民宿 襄城县雷洞村谋发展别有洞天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韩争强 文图

(红石村——襄城县紫云镇雷洞)

红石房、红石墙、红石路、红石磙、红石磨盘、红石渡槽、红石炕烟房、红石猪圈、红石厕所……在许昌襄城县祡云山北麓有个古朴的村庄,与别的村不同,这里除了满目的青翠就是红石世界,它就是雷洞村。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牵头打造、扶持下,雷洞村立足本村特色,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开设民宿,闯出了一片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这个“世外桃源”观光、游玩。

5月8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专程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山村美景,深入探访这一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鲜活典型。

今昔对比 穷山沟变成“金窝窝”

从襄城县城驱车沿S329省道西行不到10分钟,向左拐上一条新修的柏油公路,就能看到路口用红石砌成、上刻“红石情怀,山水紫云”篆体大字的塔型路标和刻有“雷洞村”字样的长方形村标。车行道中,远山近水满目葱茏,七彩斑斓的风车长廊摇曳生辉,漫山遍野的鲜花五颜六色迎风怒放,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型白色标语在蓝天白云和绿树芳草的映衬下熠熠闪光。这便是雷洞村了。

雷洞村位于伏牛山东麓的襄城县紫云镇西南部,南邻平顶山市,西与宝丰县郏县相邻,居三县交界处,毗邻紫云山景区,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坐落于半山腰和山谷底,全村共203户,622人,耕地面积580亩。

“雷洞,雷洞。莫不是姓雷的人家早年因为穷建不起房子,在这里挖洞居住而得名?”“你的猜想很正确!”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洋解答了记者对雷洞村名由来的疑惑。

据当地村民介绍,雷洞村,东有小河、东南有水库,村落选址符合中国传统风水“背山面水”的理念,可谓风水宝地。但这个“风水宝地”却让雷洞村民挨饿受穷好多年。“饿死不嫁穷雷洞,雷洞光棍儿扎成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襄城县,这样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很多年来,雷洞村几乎就是穷山沟的代名词。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雷洞村)

近几年来,雷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关心下,依托紫云山风景区资源优势,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基础,探索"旅游 扶贫"模式,不仅实现了2016年整村脱贫,还让群众享受绿色生态发展红利,出现了“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的良好局面。昔日的穷山沟,现在变成了每天收金进银的“金窝窝”。

立足特色 “靠山吃山”闯新路

雷洞村为啥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已在这里驻村近5年、对雷洞村变迁了如指掌的第一书记薛斌伟告诉记者,这主要是村里在上级党委政府指导下,确立了正确、科学的发展路子。

(红石墙、红石房、红石磨盘,用红石建造的村庄——雷洞)

(村庄小路——全部用古红石磨盘铺出来的)

雷洞村四周红石遍地,先祖们当年在此居住以后,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切墙,垒堰修渠,打石磨,凿石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如今,村内大面积、广泛保留有红石屋、红石墙、红石厕所、红石板路等红石建筑遗迹,“红石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前些年,实施了封山育林,禁止采石,村民没了挣钱门路,许多青壮劳力只好外出打工,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山上的红石古寨)

(雷洞村一角)

薛斌伟说,为了给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村里确立了“靠山吃山”,依托紫云山风景区和当地“古村、石寨、民宿、林果”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 “特色农家乐 林果采摘 民宿”的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今年4月30日,襄城县民宿产业发展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这里接待的游客就将近有三万人(次),还有不少单位前来洽谈投资合作事宜。

为了把旅游产业做大,把民宿品牌叫响,村里专门成立了集体企业——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雷洞村一角)

站在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前,放眼望去,斑驳的红石渡槽宛如长龙穿村而过,依山而建的古朴民居参差错落,掩映在遮蔽日的果树和翠竹之中,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如飘带般蜿蜒伸展,四通八达,红石磨盘铺就的步行甬路和风车造型的彩色小屋相映成趣。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漫游其间,访古寨,赏美景,进农家,品美食,骋目抒怀,尽情游乐,歌声、笑声和百啭千鸣的鸟啼,宛若天籁,令人陶醉。

顶层设计 “筑巢引凤”绘蓝图

谈笑间,忽闻远处传来高昂嘹亮的卡拉OK歌声,记者循声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小广场,只见一位头发灰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随着音箱放出的伴奏,手持麦克放声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少游客纷纷驻足倾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位年近古稀的本村退休教师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过去贫困的雷洞村能有如今的好光景,全靠党和政府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要不是政府修通了柏油路,这穷山沟啥时候也变不成“金窝窝”。

正在村里规划照明亮化工程的紫云镇人大主席李占锋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不能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为了打造雷洞村这个全县的民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试点,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同步实施了紫云山风景区开放式提升改造工程和占地1200亩、总投资12.13亿元、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紫云谷新型养老基地一期项目,整合当地的优质自然资源和优势旅游资源,把雷洞村的民宿旅游融入全镇生态旅游的大格局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建设投资,确保项目建设的高起点,高质量。

为此,镇里专门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公司制定《雷洞片区旅游规划》,在全村范围科学布局了采摘区、游览区、功能区、服务区,并先后投入巨资新修旅游公路23公里,修建了通往紫云书院的专用车道、步行阶梯和红石步道,以及风车、雕塑等区域景观小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吸引了大批周边和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而且也引起了众多投资方的合作兴趣。

市场运营 突出民宿特色味道

(老顽童家)

(游客在雷洞村游玩)

在村民雷国栋的家,大门旁悬挂的木牌上书“老顽童家”,令人忍俊不已。从外表看,这是一个在外地极其少见的、由红石垒成的院墙、房屋的农家院子。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推开古旧的屋门,内中更是别有乾坤,从顶到底全部是简约风格装修、设计。堂屋里摆放的木质沙发、茶几和左右两个卧室配置的双人床、衣柜,干净整洁,完全是宾馆套房的标准。装饰一新的西厢房里开放式餐厅、茶台和洗浴间一应俱全,东厢房里住着的房主雷国栋老两口呼之即来,可随时为客人提供餐饮、导游等各种服务,十分方便。

(室内装修设计如宾馆——简约又整洁)

李洋介绍,为了使这个民宿样板村走正路子,持续发展,村里一开始就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统一整合全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民宿,对现有民居分批分期实施改造,在保持古朴外貌和传统风格,“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装修和功能提升,让旅客在这里既能体验山村风味,又能享有方便舒适的居住条件。

李洋(右)在民宿——红石老匠家

目前,他们已经先期打造了5家样板民宿,每家的装修风格都各独具特色。由于实行了公司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村民以公司 农户的方式,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红利,深受群众欢迎,村民们纷纷申请尽快列入改造计划,并自愿将自家的老式家具和农耕器具无偿捐出,用于民宿改造。

下一步,按照镇里规划,他们将积极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投资方,加快民宿改建速度,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和食宿接待能力,并对6个自然村现有的农家餐馆实施标准化改造,统一食材质量、餐饮卫生和价格,以优质服务擦亮“雷洞特色农家菜”的金字招牌。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积极开通网上订房业务和手机预定APP应用,精心打造涵盖周边景区的“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长盛不衰,良性发展,惠及更多农民。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韩争强 文图

(红石村——襄城县紫云镇雷洞)

红石房、红石墙、红石路、红石磙、红石磨盘、红石渡槽、红石炕烟房、红石猪圈、红石厕所……在许昌市襄城县祡云山北麓有个古朴的村庄,与别的村不同,这里除了满目的青翠就是红石世界,它就是雷洞村。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牵头打造、扶持下,雷洞村立足本村特色,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开设民宿,闯出了一片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这个“世外桃源”观光、游玩。

5月8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专程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山村美景,深入探访这一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鲜活典型。

今昔对比 穷山沟变成“金窝窝”

从襄城县城驱车沿S329省道西行不到10分钟,向左拐上一条新修的柏油公路,就能看到路口用红石砌成、上刻“红石情怀,山水紫云”篆体大字的塔型路标和刻有“雷洞村”字样的长方形村标。车行道中,远山近水满目葱茏,七彩斑斓的风车长廊摇曳生辉,漫山遍野的鲜花五颜六色迎风怒放,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型白色标语在蓝天白云和绿树芳草的映衬下熠熠闪光。这便是雷洞村了。

雷洞村位于伏牛山东麓的襄城县紫云镇西南部,南邻平顶山市,西与宝丰县、郏县相邻,居三县交界处,毗邻紫云山景区,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坐落于半山腰和山谷底,全村共203户,622人,耕地面积580亩。

“雷洞,雷洞。莫不是姓雷的人家早年因为穷建不起房子,在这里挖洞居住而得名?”“你的猜想很正确!”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洋解答了记者对雷洞村名由来的疑惑。

据当地村民介绍,雷洞村,东有小河、东南有水库,村落选址符合中国传统风水“背山面水”的理念,可谓风水宝地。但这个“风水宝地”却让雷洞村民挨饿受穷好多年。“饿死不嫁穷雷洞,雷洞光棍儿扎成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襄城县,这样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很多年来,雷洞村几乎就是穷山沟的代名词。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雷洞村)

近几年来,雷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关心下,依托紫云山风景区资源优势,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基础,探索"旅游 扶贫"模式,不仅实现了2016年整村脱贫,还让群众享受绿色生态发展红利,出现了“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的良好局面。昔日的穷山沟,现在变成了每天收金进银的“金窝窝”。

立足特色 “靠山吃山”闯新路

雷洞村为啥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已在这里驻村近5年、对雷洞村变迁了如指掌的第一书记薛斌伟告诉记者,这主要是村里在上级党委政府指导下,确立了正确、科学的发展路子。

(红石墙、红石房、红石磨盘,用红石建造的村庄——雷洞)

(村庄小路——全部用古红石磨盘铺出来的)

雷洞村四周红石遍地,先祖们当年在此居住以后,就地取材,利用红石建屋切墙,垒堰修渠,打石磨,凿石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如今,村内大面积、广泛保留有红石屋、红石墙、红石厕所、红石板路等红石建筑遗迹,“红石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前些年,实施了封山育林,禁止采石,村民没了挣钱门路,许多青壮劳力只好外出打工,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山上的红石古寨)

(雷洞村一角)

薛斌伟说,为了给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村里确立了“靠山吃山”,依托紫云山风景区和当地“古村、石寨、民宿、林果”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 “特色农家乐 林果采摘 民宿”的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今年4月30日,襄城县民宿产业发展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这里接待的游客就将近有三万人(次),还有不少单位前来洽谈投资合作事宜。

为了把旅游产业做大,把民宿品牌叫响,村里专门成立了集体企业——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雷洞村一角)

站在襄城县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前,放眼望去,斑驳的红石渡槽宛如长龙穿村而过,依山而建的古朴民居参差错落,掩映在遮蔽日的果树和翠竹之中,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如飘带般蜿蜒伸展,四通八达,红石磨盘铺就的步行甬路和风车造型的彩色小屋相映成趣。三五成群的游客们漫游其间,访古寨,赏美景,进农家,品美食,骋目抒怀,尽情游乐,歌声、笑声和百啭千鸣的鸟啼,宛若天籁,令人陶醉。

顶层设计 “筑巢引凤”绘蓝图

谈笑间,忽闻远处传来高昂嘹亮的卡拉OK歌声,记者循声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小广场,只见一位头发灰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随着音箱放出的伴奏,手持麦克放声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少游客纷纷驻足倾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这位年近古稀的本村退休教师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过去贫困的雷洞村能有如今的好光景,全靠党和政府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要不是政府修通了柏油路,这穷山沟啥时候也变不成“金窝窝”。

正在村里规划照明亮化工程的紫云镇人大主席李占锋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不能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为了打造雷洞村这个全县的民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试点,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同步实施了紫云山风景区开放式提升改造工程和占地1200亩、总投资12.13亿元、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紫云谷新型养老基地一期项目,整合当地的优质自然资源和优势旅游资源,把雷洞村的民宿旅游融入全镇生态旅游的大格局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建设投资,确保项目建设的高起点,高质量。

为此,镇里专门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公司制定《雷洞片区旅游规划》,在全村范围科学布局了采摘区、游览区、功能区、服务区,并先后投入巨资新修旅游公路23公里,修建了通往紫云书院的专用车道、步行阶梯和红石步道,以及风车、雕塑等区域景观小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吸引了大批周边和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而且也引起了众多投资方的合作兴趣。

市场运营 突出民宿特色味道

(老顽童家)

(游客在雷洞村游玩)

在村民雷国栋的家,大门旁悬挂的木牌上书“老顽童家”,令人忍俊不已。从外表看,这是一个在外地极其少见的、由红石垒成的院墙、房屋的农家院子。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推开古旧的屋门,内中更是别有乾坤,从顶到底全部是简约风格装修、设计。堂屋里摆放的木质沙发、茶几和左右两个卧室配置的双人床、衣柜,干净整洁,完全是宾馆套房的标准。装饰一新的西厢房里开放式餐厅、茶台和洗浴间一应俱全,东厢房里住着的房主雷国栋老两口呼之即来,可随时为客人提供餐饮、导游等各种服务,十分方便。

(室内装修设计如宾馆——简约又整洁)

李洋介绍,为了使这个民宿样板村走正路子,持续发展,村里一开始就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统一整合全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民宿,对现有民居分批分期实施改造,在保持古朴外貌和传统风格,“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装修和功能提升,让旅客在这里既能体验山村风味,又能享有方便舒适的居住条件。

李洋(右)在民宿——红石老匠家

目前,他们已经先期打造了5家样板民宿,每家的装修风格都各独具特色。由于实行了公司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村民以公司 农户的方式,通过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红利,深受群众欢迎,村民们纷纷申请尽快列入改造计划,并自愿将自家的老式家具和农耕器具无偿捐出,用于民宿改造。

下一步,按照镇里规划,他们将积极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投资方,加快民宿改建速度,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和食宿接待能力,并对6个自然村现有的农家餐馆实施标准化改造,统一食材质量、餐饮卫生和价格,以优质服务擦亮“雷洞特色农家菜”的金字招牌。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积极开通网上订房业务和手机预定APP应用,精心打造涵盖周边景区的“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长盛不衰,良性发展,惠及更多农民。

Hash:015196cb51e9233dc4a780df1b19a0e5b941dd42

声明:此文由 商务新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