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美丽乡村文化引领
“每天早晚我都来广场锻炼,环境美、空气清新!”在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哈达乡榆林堡村村民广场,村民高洪斌一边锻炼一边对记者说。广场上跳跳舞,棋牌室里下下棋,或到休闲长廊里散散步,这已成为阿旗各嘎查村村民的生活常态。
该旗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对各嘎查村进行逐一规划,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打造,让农牧民实现物质与精神双促进。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该旗各嘎查村庭院整齐划一,通了水泥公路,公路两旁栽满了树木,牧区进行了“四区”分离,有了卫生保洁员,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在改善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培育乡村文化,依托民风民俗进行提质增效,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原则,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村。
“爷爷,这个是什么呀?”“这个是做扫帚用的。”“那这个呢?”“这是种地撒种子用的。”在乌兰哈达乡杏树村民俗馆,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让郭大爷的小孙女充满了好奇。民俗馆里收藏的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民俗物品,包括农机具、老式日常生活用品、老照片和五谷杂粮等,分类清晰,标注明确。在玻璃展柜区,既有毛主席语录和诗词选集,也有铜钱古币和粮票、布票。风匣、锄头、锅叉和草帽等老物件以及摆放在农机具和生活用品区的物品成为村里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的生动课堂。
巴拉奇如德苏木准诺尔嘎查波黑艾勒小组的村史馆以“留住波黑记忆、承载美丽乡愁”为主题,史馆保存着从人民公社化到生产承包责任制期间的财务账目及苏木、旗、市、国家等多级文件。
除了档案资料展区,村史馆还设立了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室外物品等展区。这些档案资源和物品时刻在提醒着村民勿忘历史、珍惜当下,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该旗嘎查村的民俗馆和村史馆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成为形象的历史教科书,让人们触摸到活的历史,在丰富嘎查村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农牧民的爱乡情怀,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建设特色村庄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该旗注重村庄规划设计,做到既保护古建筑的个性美,又注重修复古村落的整体美。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依托藏传佛教资源积极打造旅游文化小镇。通过“十个全覆盖”建设,各类带有宗教文化元素的民宅不时映入眼帘。寺庙周围遗留下来的石头结构的藏式民居端庄稳固、古朴粗犷。改造新建的民宅整齐排列,藏式元素被巧妙地运用其中,与古庙呼应、浑然一体。
乌兰哈达乡榆林堡村有一片百年榆树林。据说在三年困难时期,这片榆树的榆钱儿曾救了全村人的命,因此,村民把榆树当作“神树”,榆林堡村也因此得名。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村里建起了榆树主题文化公园,成为村民和游人休闲的乐园。
引导和提升农牧民文明素质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该旗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板报橱窗、文化墙等文化阵地开展“文明提升”行动,各级党组织精心设计农牧民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村入户,积极倡导农牧民守望相助、崇德尚贤,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成为前岗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改善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内建成的道德文化街、法律宣传街、科技文化普及街、孝老爱亲示范街和文化娱乐休闲街让村民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受到了法制、道德、文化熏陶,达到了以良好的环境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双胜镇北山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村民对书法的爱好是本村民风特点,业余文体活动也很丰富。夜幕降临,村里锣鼓声就会响起,广场舞蹈队和秧歌队就都活跃起来。文化活动室内,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相互切磋交流;篮球场上,小伙子生龙活虎、互争高下。“以前村里可没这么漂亮,现在四处看看,哪都不比城里差!”村民陈玉红说。
每逢传统节日,该旗积极组织农牧民开展歌唱大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让更多农牧民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百姓已从田间走向广场、走上舞台,成为文化主角。文化浸润着阿鲁科尔沁旗人的心灵,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的美丽景象。
Hash:a12d32589f8c418a27d5d1210a8dd88cd9d25d85
声明:此文由 正北方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