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一个不朽的名字!

1949年10月至2009年8月,玉门油田先后支援了大庆、胜利、长庆、吐哈等20多个油田,以及上海兰州长岭等炼油厂建设,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员工12万人,设备4000多台(套)。

玉门,一个不朽的名字

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陆上第一口工业化开采油井、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让我们触摸到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脉络。

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略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玉门油矿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现代化开采的先河。

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为满足国家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当家做了主人的玉门人迎难而上,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支撑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

在茫茫戈壁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上,孕育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玉门精神,成为玉门石油人的精神之魂,力量源泉,也使石油河成为流淌在中国石油人心间的心灵清泉。

玉门,一部奋进的史诗

作为全国第一个经历全过程开发的老油田,玉门油田走出的每一步,都深深地镌刻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

追溯历史潮头,我们不难发现玉门人的初心: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以孙健初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的实业救国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创业强国梦,都是回响在玉门这片热土经久不衰的石油初心。

这些创业者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和振兴中国石油工业,将中国梦的种子播撒在老君庙前、石油河畔、祁连山下。

玉门,一种永存的精神

只要是新油田需要的,要人给最强的,要设备给最好的,要技术给最精的,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

一代代玉门石油人以对石油的挚爱和对祖国的忠诚,担负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会战大庆、跑步上长庆、三上吐鲁番……10多万员工支援新油田,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工艺技术、成建制的骨干队伍、成套的设备一批又一批地带到新油田,成就了让一代人流下热泪的“玉门风格”。

一代代玉门石油人凭着一股韧劲和拼劲,在保持油田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为兄弟油田后期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完美地诠释着“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承担起为油奉献的历史担当。

玉门,因石油而闻名,因精神而传唱,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在集团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一批批精锐力量远涉重洋,跻身海外市场,走进埃及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乍得……续写“三大四出”的历史新篇。

站在80周年的门槛,玉门石油人满怀豪情地说:玉门没有辜负石油摇篮的历史,也不会辜负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将以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续写新时代百年油田的壮丽华章!(谭萍 赵治忠)

陇东会战开始后,玉门员工跑步上庆阳

石油河畔不了情

讲述人:吉荣森 年龄:81岁 参加工作时间:1958年 单位:老君庙采油厂

1958年,我被分配到老君庙采油厂。我的师父叫张志心,带了我整整半年,是当时老君庙油矿很有经验的采油工。他什么都给我教,油井、水井怎么管理,井口设备怎么保养,井上出问题怎么判断和处理……我学得也很快,半个月就能独立顶岗。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去找师父,师父很耐心地给我讲,还画图把每个设备的原理、工作方式给我讲清楚。半年后,大庆会战进入高潮,师父被调往大庆。

师傅去大庆后不久,我被调到老君庙一油矿二区队,主要负责老君庙西山的油区。那时候,很多油井都出现了问题。因为,当时油田不仅仅支援松辽会战,而且其他的如江汉、胜利等油田也陆续开始会战,当时成熟的油田只有玉门。所以,玉门要往外输送人才、设备。经常一天就好几道调令,人员设备大量外调,但是生产任务有增无减,加之设备陈旧,整个油田的产量掉得很厉害。

玉门油矿很快发现了这些问题,首先是加强油水井管理,开始全面进行油水井普查。然后是加大岗位责任制检查力度。岗位责任制最初就是玉门油田的。为了提高油井设备完好度,我们利用工余时间,到井场上维修保养、调整设备,铺路平井场。还有就是加强学习教育。为什么产量掉下来,除了人员大量调出外,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大家都忙于各油田的会战,思想教育放松了。所以,玉门油田开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学习毛主席著作。慢慢地大家都定下心来,开始踏实安心工作,产量也慢慢开始回升。(记者周蕊)

1956年7月1日,铁路开通后,玉门生产的石油开始用火车直接外运。

1.2万公里的“双城”之恋

讲述人:刘世良 年龄:46岁 参加工作时间:1997年7月 单位: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高工

地处非洲内陆、远在1.2万公里外的乍得共和国,在这里工作的刘世良和家人保持着飞来飞去的“双城”之恋已有9年。他也是玉门油田在海外对口支持上游项目坚守时间最长的员工。

2009年11月,刘世良一家满心欢喜地搬入精心装修的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新居。3个月后,他就接到了赴海外工作的通知。

次年1月,经过15个小时的飞行,当刘世良踏上乍得大地时,对充满变数的未来之路还很迷惑。玉门油田对口支持首批抵达乍得项目上游业务的7名员工,后来被同事们称为“先遣七壮士”,增添了许多英雄主义色彩。刘世良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乍得战火的阴影尚未完全褪去,创业初期的艰辛可想而知。时至今日,为了避免因此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后来者的情绪,每当有年轻人问起那段艰难岁月,刘世良总是轻松一笑,淡然地说:“那些都是往事,现在条件好了,还提它做啥。”

刘世良在乍得上游项目开发部从事油藏开发、产能建设和生产动态分析研究工作,工作3个月回国休假一个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看到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原油产量一年一个台阶,形成了相当规模,他既感到欣慰,也颇有成就感。在他的心里,或许这些才可以多少抚平对家人的愧疚。

男人的事业少不了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刘世良有个乖巧的儿子,学习名列前茅。他第一次出国时,儿子才上二年级,转眼已到了高三,很快要面临高考。对此,刘世良从不担心,这既有对儿子的信任,也有妻子的细心照顾。刘世良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没有老婆的支持,真是不可想象。”

家国万里,难以割舍的是对家人的牵挂。在甘肃镇原小山村生活的年迈多病的父母,主要由弟弟照料。然而,首轮倒班时,他就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顿时陷入两难境地。爱才惜才的领导特批他回国料理丧事,这让刘世良心存感激。

由于新区块的开发和扩大需要,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刘世良被调到一线任采油总监,承担起管理职责。今年4月从本轮倒班起,他将按照新的工作轮换制度,工作35天回国休息35天,现场每天工作通常在10个小时以上。虽然现场工作每天更加辛苦,但是回家休假的频率增加了,让他心中充满了期待。

在玉门油田,像刘世良这样的“双城”之恋有500多户,先后有近1000个家庭经历了这样的生活。他们默默地用行动诠释着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记者赵治忠)

三大四出

大学校

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培养人才

新中国百废待兴,石油工业快速发展,老油田担负起为发展石油工业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生产骨干、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

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玉门精神”培育了广大员工不怕困难、敬业实干的优秀品质,多层次、多形式的石油技术学习和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广大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田建设、水电运输、机械加工等完备的石油生产环节为广大员工投身实践、增长才干提供了场所,一批批员工从油田这所“大学校”里奔赴全国各地,成为石油工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截至1986年年底,从玉门油田走出去的员工占全国石油员工总数的5.4%。

大试验田

为新油田建设探索经验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玉门油田发挥“大试验田”的作用,在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等方面摸索和取得的正反经验,为全国新油田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些新技术先在玉门油田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油田。

从上世纪50年代掌握的打“定向井”技术、进行的细菌勘探石油和“火烧油层”试验、探索的注水开发油田做法,到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三次采油”试验,对全国新油田开发建设都具有前车之鉴的实际作用。

大研究所

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探索新技术

在我国石油工业初创时期,玉门油田起到了“大研究所”的作用,当时缺乏新油田勘探开发经验,不管是新技术,还是新课题,都要先在玉门试验和研究,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油田。

玉门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专业门类较全,勘探开发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对新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作用,也为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级构造带理论、古潜山构造研究、应用现代地震勘探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边外注水开发油田研究等成果,为新油田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出产品

多打井、多出油支援国家建设

随着老君庙油田规模的扩大和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油田的开发,玉门油田源源不断地将原油用汽车运往东部炼厂,首批原油于1953年12月15日运抵大连石油七厂,被称为中国石油史上著名的“原油东运”。

1957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增长到75.5万吨,保证了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的顺利开厂。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玉门油田炼油厂已成长为现代化大型炼油厂,“建国”牌系列产品运往全国各地。至1959年,实际加工原油42.6万吨,产品达139种。1号专用沥青和医用白凡士林还填补了国内空白。玉门油田炼油厂还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军品基地,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玉门石油机械厂制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台整筒泵。离心泵和各种型号的高压阀门,是中国石油机械制造的奠基之作。1963年造出500型压裂车,填补了中国油田压裂设备的空白。

出人才

培养出一大批领导干部、技术精英和英雄人物

在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中,玉门油田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领导干部、技术精英和英雄人物,他们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谱写了艰苦创业、奉献石油的英雄史诗;他们殚精竭虑、高风亮节,把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玉门这片英雄的热土。

从玉门油田走出和成长起来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有15人、两院院士有6人。据统计,建矿以来,玉门油田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职工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出经验

为我国大规模勘探开发油田提供丰富经验

玉门油田首创的“前三队、后三厂”管理模式,对其他油田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4年,玉门油田建立了中国第一部油井管理史,后在各油田大力推广,并一直延续至今。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边外注水的油田。这个经验应用到大庆油田后,又发展成为早期、内部、切割、分层注水,创出了当时油田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玉门油田根据地质规律,摸索出合理确定自喷井长期稳定产量的最佳比值。这个认识对大庆油田的长期稳定高产起了作用。

玉门油田首创的安全生产巡回检查法、强化企业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在全国石油、炼化系统推广。

玉门油田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岗位建设的楷模——603岗位,成为油田岗位建设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出技术

创造了成套自有的油田开发经验和技术

●玉门油田开创的二级构造带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油气勘探,是对世界石油工业的贡献。开发古潜山构造技术,对华北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上世纪50年代,在老君庙油田开始注水试验并获得成功,开创了中国油田注水开发的历史,并在全国广泛应用。

●1954年4月,中国油田开发史上首次油井酸化在老君庙油田16井进行。之后,酸化工艺成为解除井下堵塞的定型措施。

●1955年7月9日,在老君庙油田钻成我国第一口定向斜井。

●1957年,玉门油田炼油厂首次应用催化裂化工艺,开创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先河;1974年7月,玉门油田炼油厂应用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填补了国内炼油工业空白。

●1956年4月9日,玉门油田成立中国第一个地质采油科学研究所,解决了勘探和采油中的技术问题。

●1956年7月25日,在老君庙钻成我国第一对双筒井。

●1957年8月25日,在老君庙油田223井试验空气钻井技术。

●1959年,老君庙油田首次进行顶部注水与其他注水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注水,很快见到效果。

●1958年8月30日,火烧油层采油技术试验在石油沟油田52井50米处点火成功。后改进设计,自制点火器,终于在油层1000米处点燃了火苗,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采油技术。

●1956年6月,老君庙新1井压裂成功。这是中国石油史上的第一次压裂,也是采油工艺巨大变革和飞跃的重要标志。

●1965年至1971年期间,在老君庙油田建立中国第一个泡沫驱油试验区。

●玉门油田还建立了三元复合驱试验区、混相驱实验区等。1976年,白杨河油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油田自动化油气控制系统。(资料来源:玉门油田矿史展览馆 周蕊 整理)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Hash:33ce349c6cecc437db1e89eaba2ef97cf1660385

声明:此文由 玉门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