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走进远古村落 西安半坡博物馆

文/曹巧红

西安半坡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是一个典型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是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先民聚居区的一部分,包括先民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窑穴、陶窑、墓葬、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先民遗迹遗物,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顺着博物馆的指向标一路游览,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生活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但大多数是半地穴式的。岁月的流逝,已使得墙体、房盖等荡然无存,但考古学家依然根据屋基和建筑倒塌的痕迹,以及屋基上明显的孔洞,推定出当时的建筑结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即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我边看边惊叹,这些房屋在现代人看来是那么粗略,构建起来易如反掌,可在石头和木棍作为工具的时代,那是多么艰巨!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明显地体现着先民们团结向心的原则和精神。

“民以食为天”,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是要有食物。半坡人从事三项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在半坡人储藏食物的窑穴中,不但有吃剩的食物和各种工具用具,还发现了一处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在出土的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而在另一个陶罐里还发现了菜籽,经鉴定有的是白菜籽,有的是芥菜籽。这些发现表明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并且已经学会了栽培。在半坡发现了鹿、狐狸、兔、獾等动物的骨骼,这应该是人们猎获的。还发现了猪、狗、牛、马、鸡的骨骼,这些应该是人们驯养的。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先民们沿河而居,陶器上大量的鱼纹,还有鱼骨针、鱼骨饰品,说明半坡人已经很擅长捕鱼了。数千年过去了,渔网早已腐烂无存,石制的网坠却保存完好。

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

半坡出土的文物有石、陶制成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纺织的原料有麻和葛,还有禽兽的皮毛等,他们的衣服主要是用兽皮和植物纤维织成的布做的。从出土的陶器上可以明显地看到粘留下的布纹痕迹,布纹有粗细之分,粗纹衣物像现在的麻袋,细的和现在的帆布相似。这些发现,表明半坡人制作衣服的能力已经很强,当时的人们用布帛缝制衣服已经非常普遍了。半坡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的程度在原始氏族社会已经相当高了。

除了衣服之外,装饰品数量也很多,有珠类饰品、金属环状饰品、石类坠饰品、片状饰品等。当时人们的饰品是以珠饰、环饰、骨饰、角饰、贝壳饰品等为主。这些装饰品传达出当时半坡人很注意装饰美化自己的信息。站在装饰品展柜面前,我再度惊叹:对于美的追求远古就有啊!

那时的半坡人已经开始使用发笄,发笄是古代人们束发的用品。早期的人类都是披散着头发,用发笄束发标志着人类服饰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了。

半坡人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制作了大批彩陶,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如震惊世界的人面鱼纹图案,还有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等,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很多器物上,刻画了各种符号,笔画均匀流畅,相当规整。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前六千年-公元前五千年,人类开始了对偶婚制,半坡人正是处于对偶婚姻阶段。在实行对偶婚的情况下,男子要到妻子的氏族去,形成对偶家庭,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养育子女,但经济上并不独立,男女双方分属于不同的氏族,丈夫不经常在妻子的氏族内生活,男女各自依附于氏族或者母系大家族内。这种婚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双方缺乏经济上的联系,即男女双方基本都在各自的氏族内进行生产活动,仅保持同居关系,并不脱离自己的母系大家族。

在遗址中有个墓葬区,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其中,成人儿童是分开的。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埋在房屋附近,奇怪的是,每具瓮棺上都有一个钻凿的孔洞,难道是作为孩子灵魂的通道?是否表明半坡人已经具有人死后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了?

由于对偶婚,本氏族内兄弟姐妹不通婚,兄弟必须“出嫁”,到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同样对方氏族的男子,则要“嫁到”本氏族来,在本氏族的女子中寻找配偶。“出嫁”的男子死后,又分别归葬于各自的出生氏族,而按照氏族不许通婚的制度,他们也不能同本氏族的姐妹同墓合葬。同时,本氏族的姐妹只能从外氏族“娶夫”,她们死后也不能与本氏族的兄弟同墓合葬,所以,同性合葬,单独埋葬是当时的墓葬方式。

从整个墓葬看,虽然那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极其匮乏,人类还没有走出混沌,因而没有阶级,没有贫富,也还没有剥削与压迫,但差别总是有的,这从墓葬的形式和随葬物品可以看得出来。在今天看来,只是些简单粗略的陶罐,可在那时却是最精美的物品!

半坡人的居住区是一种环形布局,从发掘出的“堑沟”来看,每个氏族四周应该环绕一条壕堑围护,虽然只清理出来一小段。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没有现代挖掘设备,完全是用简单的木柄石铲一铲一铲挖掘而成,数百米的壕堑,其工程之浩大和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也得以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称这是后世城壕的雏型或先驱,实不为过。

半坡,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博大精深,然而我只能匆匆一览,仅仅领略到了一小部分先民的遗迹。人类发展的步伐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走出博物馆,我依然在遥想:在大约6000多年前,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环境定居下来,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那些原始的先民,是怎样奋勇地与天地、猛兽和生死做斗争;是怎样努力地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栖身之地;又是怎样地进行着艰巨的生产劳动,从而创造了惊人的原始文化……

Hash:eb877fb84e72d9250bb1b260dd38a7ccdf5456bf

声明:此文由 山西黄河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