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这座桥梁已经500岁了,名副其实的西湖地标

惠州西湖的桥,融于湖山洲渚间,妙趣天成,其中“六桥”——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明圣桥尤为著称,自古以来都是名副其实的西湖地标。

圆通桥及西湖荔浦风清

由于岁月变更和城市营建,惠州西湖六桥中,都有所整修或重建。其中,改变得最彻底的是圆通桥——当其他桥梁还在扮演景点或古迹、供游人游览欣赏时,圆通桥已经重获新生。它曾是进出府城(桥西)的交通枢纽,后来摇身一变成为了道路交通桥梁,它还与现代先进科技拥抱在一起——莞惠城轨道与它并肩而立。

圆通桥,由此成为古老西湖走向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节点。

前生

1518年始建1932年改为交通枢纽

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桥梁,两座半月形的桥梁围成了一个椭圆,这正如它的名字“圆通”。而追溯源流,世人会发现,它的初身是一座单体拱桥。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修建圆通桥,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域。圆通桥为惠州西湖六桥“第六桥”,往桥北望,堤桥如带,亭榭掩映,洲渚纵横。明代陈运诗曰:“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该桥重修,桥名为大通

进入民国,惠州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开始起步。1928年,惠樟公路通车至甘公堤西竹园角车站(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由于当时的圆通桥不能通车,汽车无法过桥到达水门车站。为了方便交通,1932年,惠樟公路会董事饶静寰拓宽堤坝垒桥,将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钢筋混凝土的圆通桥高7米、长20米,桥下两旁增设拱门,使车辆可通过圆通桥到达当时的水门车站,成为交通枢纽。

据《惠州城乡建设志》记载,当时的岭南名画家高奇峰建议,在圆通桥上加桥栏,使其成为西湖一胜景。1935年,圆通桥桥下增加了两个拱门,还增加了10个涵洞,堤坝也增高1米多。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遭日军炸毁。随后,乡民捐资,架设简易木桥,恢复交通。1946年,百姓又募捐,把圆通桥重建为钢筋水泥土拱桥。

合圆

新老圆通桥双月合并成一景

中国成立后,圆通桥的修葺也没有间断。1969年,政府投资7万元,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并于1982年进行修葺。1983年8月政府再投资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桥面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改善两端引道和宽度。改造后,桥长22.6米、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桥旁装饰为铸铁镂花栏杆。

1992年的西湖荔浦风清,圆通桥的旧貌

随着经济发展,汽车不断增多,圆通桥满足不了交通需求。1992年,为疏导交通,政府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靠近南湖一侧),1993年建成通车。该桥长150米、宽20米,是一座混凝土结构半月形、五拱城市交通桥,和原来的圆通桥(又称老圆通桥)组成一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由新老桥梁组成的圆通桥连接环城西路、鹅岭北路、长寿路,在上世纪90年代,是进出市区桥西的交通要道。”惠州市民李鸿国说,汽车出了圆通桥,就可以通往淡水、仲恺、深圳等地,可以说,圆通桥承载着很多惠州人的出行记忆。

圆通桥除了作为西湖一个景点,还承担着市区繁重的交通任务。由于老圆通桥修建时间比较久远,长期超负荷运行,至2009年已经“病害较为严重”。《惠州市惠城区老圆通桥拆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招标公告》称,老圆通桥由于建设年代久,经几次检测发现结构缺陷多,存在安全隐患,2009年检测结果为:该桥总体工作状态差,拱肋在跨中、拱脚位置均有开裂,拱肋截面强度不足;桥梁刚度、截面强度、动态特性不符合要求。

为改善交通,惠州一直敢于求变。因此,我市有关部门当时决定对圆通桥拆除重建。

重圆

再拆老修新求变求通适应城市发展

惠州的城市化,一日千里,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科技也不断融入这座古城的肌理。古老的西湖桥梁,迎来了与满载科技元素的轻轨的亲密接触。

2013年12月,因为莞惠城际轨道的修建和城市道路拓宽,圆通桥迎来“大手术”——老圆通桥(靠近丰湖一侧)进入拆除程序,新圆通桥进入加宽重修的倒计时。

2014年11月圆通桥建设中

一边是围湖施工,一边是城轨穿过西湖,在高难度的施工技术面前,建设者们精心施工,在确保西湖无恙的情况下,完成圆通桥重修和城轨的修建。

广东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工程一部部长助理区希曾在接受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施工期间会对西湖景区造成一些影响,需迁移部分无法避开的景观树木等,但完工后会恢复圆通桥、荔浦风清等景点,还景于民。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14年11月24日,圆通桥重修落成通车,依旧是椭圆形的双桥景观,这是惠州西湖六桥中,改变最彻底的桥梁。工程完工后,圆通桥为5孔16米跨径的拱桥,桥梁横断面采用分幅的双向6车道。桥上路面铺上了平整的沥青,两旁安装汉白玉栏杆。相比原来,改造后的圆通桥单幅桥面由原来的2车道加宽至3车道,同时加宽了人行道,增设了绿化带。

圆通桥“重圆”,城市再现风景,市民出行也得益。“没有改造前,圆通桥经常堵车,尤其到了上下班时间,更是拥堵不堪。”经常开车经过圆通桥的市民杨女士说,如今圆通桥改造后,交通情况明显改善,窗外是西湖美景,开车经过觉得挺舒服的。

圆通桥,这座名字充满禅意、拥有500年历史的桥梁,愈发独特。

大事记

■明正德十三年(1518)

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初建圆通桥。

■1932年

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根据当时岭南名画家高奇峰建议,圆通桥上加桥栏,使其成为西湖一景。

■1938年

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被破坏,当时用竹木搭了一座便桥让居民行走。

■1969年

政府投资7万元,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

■1982年

曾进行修葺,该桥为老圆通桥(靠近丰湖一侧)。

■1983年8月

政府再投资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桥面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

■1992年

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靠近南湖一侧),1993年建成通车,和原来的圆通桥组成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2013年12月

圆通桥进行拆建。

■2014年11月24日

圆通桥重修落成通车。

素材来源于惠州俊鹏租车

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

Hash:fbd00270b3c2114c7911000d9c766cf217ba6cf0

声明:此文由 惠州市旅游协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