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闵子骞传说

队员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山东非遗项目民间传说类代表作——闵子骞传说。

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

——闵子骞传说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忠孝义举的故事不断在齐鲁大地发生和流传着。在济南,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孝子,现在市区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和以其墓地建设而成的一处孝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孝子——闵子骞。

而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子骞简介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的故事

芦衣顺母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孔子训鹅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要口衔青草念弥陀!”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历史影响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2011年起汪沟镇划归临沂兰山区)、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曹村镇闵祠村等地。目前,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近年,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引导我们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期编辑 | 李 暖

Hash:a06bd2a4cb7a95b8e76ed81dcd54d67b28acab5a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山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