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一楼,一片区——济南燕山科技大厦开业三十周年纪念

1990年12月25日济南燕山科技大厦开业,用媒体人的说法:济南燕山科技大厦的开业,拉开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

燕山科技大厦位于解放路燕子山路路口的东南角,有一万多平方米的面积,14家科技企业进驻,涉及生物,环保,生命科学,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多个领域。1991年3月1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宋健主任为济南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事来济南,专程到燕山科技大厦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为济南高新区的审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健主任给燕山科技大厦中的环保科技企业题字

燕山科技大厦的开业是整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其中的一部分。早在1988年,为了发挥驻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历下区成立了科技街办公室,在解放路,山大路路口西北角(原铁路机校东南角的南墙外),原来是卖烧饼,油条的棚房,经协商建了48米、674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有10家科技企业进驻,于1989年12月25日开业,在科技街会议室进行了专家论证会,济南高新区沿解放路,经十路向东延伸15.9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沿解放路向东延伸的继燕山科技大厦开业之后,1991年6月30日,同年12月25日又有“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贸易中心”,“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大厦”相继开业,用于科技企业生产,经营,可以看到,科技企业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在科技街迅速发展壮大,1991年3月6日,国家 批准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区,加之后来山大路多家科技市场的陆续开业,有国家高新区政策扶持,有产业大厦孵化科技产品,有科技市场经营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济南东区搭上了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车,使济南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三十年来,不要说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单是房子的价格也是人们有切身体会的。

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为大厦题字,并做成大匾挂在大厦西门

济南市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旧军门巷丁宝祯故居拆迁中,在地下几米深处就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商代遗址,在城市拆迁中有考古发现这已经不是第一例了,济南人走路的脚下,随时都有可能踏到历史的遗迹,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更应该记住那些为济南和国家做出贡献的社会精英和普通百姓。

趵突泉公园西南门对面有一条小街——南新街,3百多米的小街曾经是山东省民政厅,劳动厅,山东省京剧团等省级单位的驻地和宿舍,省立二院(现齐鲁医院),山东医学院(齐鲁大学),卫生厅等单位的部分宿舍也在这条街上。名人荟萃,专家芸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的几件大事,其中几件都与南新街居住的人有关系。

当时在中国有两大发明,一是中国人工喉。二是上海蔡竹泉发明的新光源碘乌灯。

人工喉的发明者杨仁中先生在省立二院工作,住南新街南头东西路路南的大院里,(现在路已不通,在省民政厅宿舍大门的对面,大院内有几栋二层小楼,小楼有地下室。早期大院的门朝北,后来在文化路开了南门。)杨仁中先生被赞誉为中国人工喉之父,发明的人工喉使几千位失去说话能力的“半路哑人”重新说话。接待了100多位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人们给予极高的评价和很多荣誉。

方荣翔先生曾经住过的平房

上海蔡竹泉发明了新型光源典钨灯(因为灯小光強,当时人亦称小太阳。)济南很快派人去上海学习,(住南新街61号的鲁安先生去上海学习关键技术)回济南后和团队一起加班加点,夜以继的工作,短时间内日研制出碘钨灯,并在济南庆祝“九大”的现场,济南八一广场晚间照明使用,当晚並向市府报喜,填补了一项济南电光源领域的空白!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 ,穿甲弹的设计者刘先志先生在南新街51号院住。

当时红极一时的八个现代京剧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就诞生于南新街53号院,主要演职人员宋玉庆(剧中严伟才的饰演者),方荣翔(剧中王团长的饰演者)也居住在此大院内。八个样板戏分布在三个地域,北京,上海,山东,山东又落在南新街,《奇》剧是在大院中屋顶铺油毛毡纸,下铺木板的简易木板练功房中排练出来的。庆幸的是,方荣翔先生住的小平房还在,只是在练功房的旧址盖建了职工宿舍。

图片中的楼房是在《奇》剧练功板房的旧址上盖建的宿舍楼,黄色建筑物是方荣翔先生居住平房的东山

曾经住南新街23号的吴化刚先生是济南起义将领吴化文的胞弟,济南战役之前吴化文将领,吴化刚先生以及父母,子女住张怀芝公馆(现在的万竹园),在义举之前吴化刚先生先去台湾接回了父母亲,为后来的义举解除了后顾之忧,吴化文将领,吴化刚先生两位的义举为保全济南古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廷祯先生任命书

南新街57号周家大院居住的周廷祯先生,早期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几次大雨中,冒雨淌水去山水沟,挨家挨户查看受灾住户,实地考察山洪流向,流量,看到山洪肆虐的情况,狼藉一片,惨不忍睹。后来周先生设计了雨季泄洪,旱季车行,河底跑车,河沿人行的两用河道,用高强度的水泥筑建了后来人们看到的石壁水泥路的山水沟,为千年大计,当时的山水沟路面是按飞机起降的飞行标准设计施工的,从而保护了山水沟两岸居民的财产,生命的安全。同时在山水沟南口修建了黎明坝,坝体两头高中间低,在洪水低位是流向东西向的排水大沟,在洪水越过坝体最低位时,会流向山水沟方向,当水量加大时,由于坝体中低两端高,水会有缓冲和节制的外溢,避免了平坝直冲 的灾难性的洪流,保护河道人,车的安全。起到了东西向,南北向自动分流,节流,缓流的效果,小小沟坝,巧妙构思,保全民众生命安全,独具匠心。如果更多的小水坝建成这种模式会减少很多损失。

周先生还是济南市第二界各界人民代表。

周廷祯先生的人民代表证书

南新街65号院(现69号),住有八户人家,七户都是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离休干部,(另外一户没有联系到)其中刘红梅阿姨14岁参加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次壮烈的战役,其中渡江战役中,一船八位战友渡江,到对岸只剩刘阿姨和另一位战友,其他人牺牲了。

研究甲骨文的考古专家明义士教授曾经住过的小楼(已拆)

南新街的老舍故居,山东省领导人舒同,余修,李予昂,晁哲甫等先后在这条街巷居住过,还有山东省卫生厅厅长王英一家,副厅长张斟滋一家,以及继任的李竹堂一家,劳动厅长侯林翼一家,(后恢复了副省级)山东药材管理局局长张惯一一家,著名中医刘惠民先生,老中医,教授臧郁文老先生,张志故居,沙家大院,黑伯龙故居,周家大院,赵家大院,明义士曾经住过的旧址,张家公馆等等都承载着多年的历史记录,以南新街为主线,东西连片, 以泺源大街以南(包括泺源大街),文化西路以北(包括文化西路),山水沟以西,顺河街以东,设立历史文化名人街区,城东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城西有历史文化名人区,中为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旅游中心区的实体,形成一体,两翼。两翼为科技与文化,建立“科技强市,文化兴市,旅游旺市”的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让济南成为有品味,有内含的科技强市,文化大市,加快济南的城市建设。

有名人的街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有众多名人的街巷是一个城市的荣耀

2020年8月18日

承波/文

Hash:0784f233c5125fc9a5646458e8a956799850a047

声明:此文由 点滴文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