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园的前世今生

洪福园的前世今生

文丨赵树利 编辑丨文姐

洪福园,位于山东省滨州博兴县兴福镇,这里倚河傍海,水草丰茂,渔耕猎盐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先后是爽鸠氏、季荝氏封地,殷商时期初属逄伯陵国,后属薄姑氏国。殷商时期迷信盛行,洪福园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前有渑水,后有贝丘,以“襟怀圣水、背倚宝山”,而被薄姑国封土为坛,修建庙宇作为祭拜天地和祖先,祈年延福的场所。周朝初期,薄姑国参与叛乱,周公旦铁腕平叛,薄姑国被灭,周公旦为了警示其他东夷诸侯国,实行迁民毁社政策,洪福园也就荡然无存了。

薄姑国被灭后,其封地赏给齐国,齐国国君在此大兴土木,修建离宫便于出行时居住,同时兴建行宫作为接待国宾使臣之所。这里河汊密布,生长有诸多鱼虾蟹贝;草木繁茂,多有鸟兽出没;又有齐国行宫,庙宇林立,商学云集,俨然成为当时的文化传播中心。相传孔子早年周游齐国时曾居住此地,观人围猎射雁,由此而发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论语。功垂战国、化干戈为玉帛的怪才、辩士淳于髡在此会盟游学。公元前331年,楚怀王派屈原出使齐国,曾在行宫与齐同修抗秦盟约。周庄公十一年,这里曾发生“离宫之难”,齐襄公到贝丘狩猎住在离宫,大将连称、管之父从戍守边境悄然兴兵而至,在此杀死无道国君齐襄公。

当地流传有炉姑舍身救父兄的动人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从天上下来一只大铁牛来到这里,天天吃庄稼,吃得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人们花了好大力气才把它给逮住,然后把它放进大火炉里烧,但是不知为何这大铁牛竟然不被熔化,于是朝廷就让乡里所有的铁匠一个个地去炼这大铁牛,谁要是不能把铁牛烧死,就杀谁的头。炉姑的父亲和哥哥当时都是乡里的铁匠,很快就轮到了炉姑家,但是炉姑的父亲和哥哥炼了很多天,大铁牛还是不化,一家人为此很是苦闷。有一天中午,炉姑去给父亲和哥哥送饭时,对这个大铁牛好奇,于是探头去看火炉里的铁牛。恰巧,炉姑的一只耳坠掉进了火炉里,碰到了大铁牛的耳朵,没想到竟然使其熔化,于是,炉姑又把另一只耳坠摘下来扔到铁牛身上,又熔化了铁牛一点儿地方。炉姑开始把身上所有的东西往铁牛身上扔,扔到大铁牛身上哪里,哪里就被熔化掉。但是,炉姑一直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完了,大铁牛也没有完全被熔化掉。眼看今天若不再熔化铁牛,明天父亲和哥哥即将被砍头了,炉姑纵身一跳,抱住大铁牛,就和大铁牛一起同归于尽了,她就这样救了她的父亲和哥哥,当时她才17岁左右。村民们为了纪念她,以她的模样做了一个雕塑,修建炉姑庙供奉安她,这也是“姑焚行宫”名称的由来。  

岁月悠悠,朝代更替,战乱丛生,人口迁徙,洪福园命运多舛,几经废立。汉代社会稳定,这里修建了洪福寺,作为求财祈福保平安之地。从此人丁兴旺,家家户户沿街做贸易,因靠近洪福寺取名兴福街。到了明朝,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移民到这里安家落户。由于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贸发达,这里又很快发展起来。明代万历年间在这里修建了百子殿、玉皇阁等道家庙观,这些建筑都取材于教人弃恶扬善的民俗文化。洪福园又经明清年间的乾坤道人苦心经营,成为岱北香火鼎盛丛林胜境。此处人杰地灵,明代著名御医任重,著名隐士魏休庵均以大德惠民载誉此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天灾人祸,年久失修,洪福园又荒芜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时光到了1993年,得益于时任《胜利日报》的全国百佳记者、现任中国画院的画师魏振林先生,洪福园才获得重生。魏先生作为诗赋文章挥洒自如,龙飞凤舞,四乡绅士得其片画只字皆视若珍宝。他以五寸管,数纸文,鼓动乡人,民间组织筹资200余万元。由于年久失传,缺少图纸和资料,魏先生多方考证,亲自参与建筑设计、撰写碑文,并现场指挥施工队建设。他与时任村主任谢福海,乡贤魏振环、魏振田、魏华凯等多次开会研究商讨,同时联合文化界人士,发起兴建“洪福园华东碑林”倡议,此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费孝通、王光英、程思远、布赫、吴阶平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题词,海峡对岸同胞陈立夫、蒋纬国先生也题词,开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先河,乃至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及相关机构发来贺函。时任省长赵志浩题词“国兴民福”,地委书记董凤基题词“兴国富民,泽惠四方”,行署专员王道玉多次实地指导工作并题词,县镇各级政府领导也莅临现场指导工作,乡贤魏华凯先生特别撰写《炉姑传》让动人的故事流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洪福园从无到有,鼎新巍然屹立于兴福大地。兴福之源,福兴之根,经贸振兴,齐天洪福。现今的洪福园建于汉代洪福寺故地,占地50余亩,是自1993年以后不断扩建重修的园林胜景。走进园中,你会敬仰巍峨壮观、耸入云霄的九级洪福宝塔,参拜炉姑雕像,游览炉姑庙、百子殿、三贤祠。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园中那蔚为壮观、远近闻名的海内外书法碑刻,数百幢石碑上有各种各样的字迹,所刻字迹大都是国内外的名家墨宝,比如有王光英的“千乘奇秀,华夏瑰宝”,程思远的“洪福胜景,光耀华东”等题词,著名书画家沈鹏、佟伟、李铎、欧阳中石、吕佛庭诸位先生,以及各爱国宗教界领袖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外名人的碑刻。洪福园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园林,成为各地各界人士寻根传统文化、旅游观光的胜地。

走进洪福园,绿树红墙,松柏苍翠,生机盎然,环境优雅。这里还是红色教育之地,修建有博兴早期共产党员马千里领导的博兴“八四暴动”纪念碑,让人们追溯那一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历史。大门一侧修建了展现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洪福文化大殿,成立了中国书画研究院华东碑林分院,书画收藏家谢福海既是洪福园的守望者,又是义务解说员,承接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书画家的艺术展出,已成为展示兴福文化,扩大兴福影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艺术交流场所。

洪福园的影响自古就有,历史上有正月初九、三月三、九月九三次庙会,如今演化为当地同时间的三次大集市。每到大集市洪福园变得异常热闹起来,有唱戏、秧歌、锣鼓等民间喜欢的娱乐游戏,除去大饱眼福外,还可以品尝各色美食,令人流连忘返。每次集市都有上万人前来游玩、祈福、求财、保平安,当地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时代特色,变成了更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示了人们渴望和平、幸福,追求殷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洪福园声名远播,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皆慕名而来,现今已成为兴福镇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洪福园起于殷商,兴于春秋,传承于汉明,光大于现今。正是因为古老的洪福寺,才诞生了兴福街,进而发展为商贾云集、贸易兴旺、全国闻名的“中国厨都”“板材之乡”。想过去“兴福现象”风靡华夏,看今朝民营企业迅猛发展,走出去,引进来,筑梦小康,共享盛世,兴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赵树利,1966年6月生,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赵赵村人,现工作于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创作。

母亲

主编:郝立霞

编辑:任晓娣 吕娟娟 茶醉 文姐

征稿要求:散文,小说,随笔,字数在300-2000字以内。投稿请先关注公众号/加主编微信。因编辑人员时间,精力有限,请作者自行校对。投稿需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47e8df459b2995be7acca1f940dc8c83e6dd4ea4

声明:此文由 东营微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