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话朱姓 河南柘城县朱堌寺村
作为炎黄子孙,大家都熟知轩辕皇帝之陵墓在河南新郑,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炎帝朱襄氏之陵墓在河南商丘的柘城县。炎帝,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据文献记载,朱襄氏是太昊伏羲氏最器重的大臣,在伏羲氏以龙纪官,成立中原部族联盟时发明文字,是我国汉字文化的源头。他的这项发明,结束了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时代;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 (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在位70年,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堌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氏宗亲首届拜祖大典
商丘柘城——首届拜祖大典
5月12日,由柘城县朱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炎帝朱襄氏陵暨朱氏宗亲拜祖大典,在大仵乡朱堌寺村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朱姓宗亲、朱姓委员会、北京朱氏宗亲联谊会、河南朱姓委员会、柘城县朱襄文化研究会等300余人参拜祭祖。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致欢迎词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首先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盛会的朱氏宗亲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研究会会长朱晓亮致辞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研究会会长朱晓亮在拜祖大典上讲到,朱氏宗亲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籍《春秋》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介绍朱堌寺概况
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据历史考证,朱襄氏是朱氏之根,始祖之源!据康熙版《柘城县志》记载:柘城从上古时期至夏朝、商朝均称“朱”,是朱襄氏封地,其城为朱襄氏邑,朱襄氏后裔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从此可知,朱襄氏是朱姓的得姓始祖。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据《姓氏考略》载,最早的朱姓来源有四:一是朱襄氏后人,二是帝尧之子丹朱后人,三是舜臣朱虎之后,四是宋国国君微子之子朱之后。
朱姓的“朱”字,最早是指生长在我国北方今柘城一带的一种树木——赤心木,木质呈红颜色,故名朱木,或称株木。《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而“朱”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就是红色,当系由赤心木引申而来。
“朱”字成为姓氏,则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柘城一带活动的朱襄氏部落,他们崇拜赤心木,并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并命名此地为“朱”。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朱氏始祖炎帝朱襄氏
古树传奇——660余岁皂角树
炎帝朱襄氏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气势雄浑。明清以后历经修复,近些年来,政府也加大力度保护炎帝朱襄氏陵及文化,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罕见的皂刺
在柘城大仵朱堌寺内,有一棵粗壮的皂角树,据当地的文化学者称,这棵树的树龄有660余年。
据族谱记载,明惠帝朱允炆坐帝南京期间,来到先祖朱襄氏陵前烧香祭祖,并亲手栽下这棵皂角树。从此,这棵皂角树就一直经历风雨,茁壮生长,距今已有660多年。
现皂角树高约13.5米,树干胸围直经约3米,如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覆盖面积约有220平方米,树根古劲苍虬,质坚如铁,是炎帝朱襄氏陵的附属文物。
明惠帝朱允炆所种皂角树
飞翔柘城——走好发展三步曲
为追根求源,打造柘城历史名片,追溯光辉灿烂的柘城文明,打造柘城炎帝朱襄故里,让世界人民和炎黄子孙了解柘城是炎帝故里,对炎帝朱襄文化的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
“炎帝朱襄氏故里”,与“全国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中国三樱椒之乡”,并称为柘城的三张亮丽名片!2014年,柘城通过三步走的战略,激发专家学者对柘城作为炎帝朱襄氏故里的认证。
组织召开一次炎帝朱襄氏故里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和领导来柘城实地考察,奠定朱襄故里就是柘城的佐证资料。通过宣传片或纪录片,展现柘城历史文化,并与历史民俗结合起来,讲历史故事,反证炎帝时代习俗。
炎帝朱襄氏陵
柘城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柘城县成立了炎帝朱襄文化研究会、朱姓文化研究会业已成立,众多学者正在躬耕史籍,从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发掘、梳理朱襄文化散发的无穷魅力与馨香……
Hash:f9109a32e96dfbae1d328ebbb0f2f9fa712dcebd
声明:此文由 人物河南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