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众妙之门”

有句古语“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我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那里有我们成长的真正养分。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她反映了东方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它的高度抽象,使得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军事家认为这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政治家认为这是一部有关权谋的经典,武术家认为这是一部武林秘籍,帝王认为这是治国的方针,道教徒则认为这是修行的总纲……真不愧是“众妙之门”。那么怎么进入这个门墙来理解它的奥义呢?蓄德贵生也许就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蓄之。”可见,道教把道和德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德”的贵是因为她的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要求。而尊道贵德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这通常是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我觉得德的蓄,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首先是宗教信仰的构成因素,成为信仰者获得神灵佑助的前提。欲行无为,先行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这就是道教神学伦理与社会伦理相协调所得出的结论。

邱祖曾曰:“功德之未足,则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宝明珠,我欲买之,而钱虽未足,须日夜经营,俭用勤求,积聚财物。”在社会上,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平定安宁,就一定会去积蓄,不论是钱财还是阅历。要蓄积很多的钱财,就需要付出劳动和智慧。要蓄积阅历,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道的考验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但如果用一个字——“德”字来诠释,也是可以的,德由善积也。无论是邱祖西行的一言止杀。还是纯阳祖师的点石成金莫累后世之言,亦或者是被观过错于一十二年的萨祖等等祖师故事,都告诉我们要行善,重德,要有德,要重德,要守德,要蓄德。告诉我们始终要发善愿,要有善念,要有善行,始终要施舍,要尽量的大慈大悲,要尽量的重道德,重品行,重功德。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德者,岂不就是行之所积也?所以说高功无不重道德,大德莫不多蓄德。

了解道教信仰道教甚至是修道学道,往往要先从接触宫观开始。

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最不好回答,五代时宰相冯道的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实际这不是最早的故事性解释。

在《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时,庄子给出了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答案——道无所不在。一个大师曾这样解释:道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们不存在同一个层面。例如蛋壳内的蛋黄,永远无法看到这个蛋完整的时候。道就是这个完整的蛋,而语言是蛋黄。蛋黄永远无法描述这个蛋,因为它存在的时候,蛋就不存在。所以,最高明的解法是以老子解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确实,极玄妙极深远,究竟终极,愈钻愈深,“玄”的里面还是“玄”,永无穷尽,可以说“玄”是宇宙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道可以理解为整体,他包容万物,万物皆在道中。今天在这里学习这本经,我们只是对道有所认识,在修行中还需要“致虚极、守静笃”的去体会。用《道德经》本身来总结“道”,那就是:

道的概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的特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的形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就像是教科书一样,在涵盖政治理念,人文精神,生活哲学,社会效用的同时。不仅为社会稳定起到思想的指导作用,也宣传了自己的思想。既深邃,也不晦涩,而且每个研读他的人都有所获。尤其是道德经中包含的很多为人哲学。仔细品味,受益无穷。我们为什么要学道?走进了道德的“玄妙之门”我们首先学到的是什么?如果是我来给答案,我觉得应该是蓄德以贵生。

一卷《道德》可至善,千载《通史》觅行德。唐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验证“上善”之美,打造出一代盛世繁华让后代帝王仰望,对引领诫谏历代帝王蓄德而德化人间,贵生以平定天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玄宗说:“其要在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宋徽宗说:“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明太祖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历史积淀五千年,终于有首歌词替历代的帝王呐喊一声:“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是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生物不热爱自己的生命。

《道德经》云:“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庄子》曰:“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是生命至上的精神。而主张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惜爱物命和重生贵生的精神,正是源于道教认为万物皆禀道而生,一切蠢茧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的思想。“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我们同样禀道而生、本性含情,与万物处于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状态。基于这一思想,道教不光十分重视、热爱人类自己的生命,也极为尊重、保护其它所有生命物种,甚至小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程度。

“勿登山而网禽兽,勿临水而毒鱼虾”不是一句空话,每个道教徒进入道教这个“玄妙之门”时,最基本行持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杀生”;这种尊生贵生的思想与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的爱生思想是一致的。吾身以外,对大环境生命的终极关怀到对社会、自然之广博关切的泛爱精神与济世责任。正是我们新时代道教徒与普天之下一切大德居士所最需要奉行和坚持的法则!保护生态平衡、缓解自然环境的恶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贵在珍爱一切有情物类,重在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共生共荣的目标,我想着是每一种宗教普世情怀的体验。

人生的进程就好像在走一座八卦迷宫,虽然道路无穷无尽却又精彩缤纷,让人无法预料,不知道门在哪里,但是只要你转过去,就会看见命运之门给我们安排下无数的惊喜,挫折,重逢,别离,高潮,低谷;每转折一次,就像穿过一道道不同的门,每过跨一道门坎。生命的轨迹就有了新的变化;每进入一个门,人生的感悟就不再相同。在转转折折,折折转转间,人生完整而又丰富。所以说,入门,于人而言不可或缺。了解了门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运的门不定什么时对我们开放;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地,地狱的门也会向我们张开了獠牙,不是有句俗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么?作为道教徒,走进“众妙之门”对《道德经》进行学习,能够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新生,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修行人要在思想上时常做到心无贪婪,始终用平常心、平静心来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细思量,千百年来,什么是最长久的?世界上无论生命或是物质,没有那个是经历时间的打磨和历史的沉淀而永久不变,唯有思想是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的。贵生,不是百年后的缅怀或年迈时的追忆,不仅是在现在的修持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是更好的延续祖师《道德经》中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时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因为生活,工作,情感的压力,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用德行的积累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因此老子提出来的这个‘道’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具有非凡的意义。“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道不远人,唯人自远之”。‘道’的“众妙之门”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没有谁能不能进之说,走进“众妙之门”您选择做上士?中士?下士?闵智亭大师说:“性有敏钝,各有见地,或行或疑,唯德是依。”是的,唯德是依,才能做到“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化行今古。主握阴阳。”

(文章来源于武当道教杂志)

Hash:7fa44c910fd4d240eea20fcb48b8fa245ab46454

声明:此文由 武当山三丰太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