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史志丨老新浦的渡、艞、桥

本文把渡、艞、桥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同是人们过河的设施。没有它们就“隔河隔千里”,有了它们就可以直达彼岸。更因为这三种设施的出现、发展变化,更具体反映一个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起码对于新浦来说是这样的。

老新浦,是在200多年前从海里退出的海滩上建起的城市。在大海东徙,海滩渐现过程中,由于潮水淘刷和雨水冲击,留下无数大小河道和沟渠。后又经数十年筑滩晒盐,浚河运盐,及至大海去远,盐滩报废后,这片新生的土地上便呈现了江南水乡景象:北为临洪河,西为运盐河,东为龙尾河。在这3条河中间,更是沟河纵横。至清光绪年间新浦大街(今民主中路)初成时,大街南有前河(今市化路),北有后河(今后河路)。今新新路、解放中路旁等地也都是沟河。

沟河纵横,水路四通八达,成了新浦得以快速发展,成为苏北鲁南一带商贸中心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也给域内民众生活往来造成了不便。但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新浦人,因地制宜地运用了四面八方人们的生活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并不断地改造这片土地,建设这片土地,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感动的建设之歌。

新浦人过河由坐渡船、走艞板到过大桥,就是这一串串难忘的足迹,一曲曲感人的建设之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浦的渡

在新浦开发初期,人们过河都靠坐船。时间一长,有人划船专门为过河人服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渡口。早期新浦的渡口较多,临洪河、盐河、龙尾河以及前河、后河上都有。

后来,前、后河等较窄河道上出现了艞,渡船便退出了河面客运业。即便是临洪河上,到清末时,靠新浦的地方也只剩了两处:一处在大街西北部、今连云港火车站南的田申热电站一带,是新浦与赣榆东海的河上通道;一处是在大街北、今沈圩桥偏西处,是新浦与临洪河北沈圩一带的往来要渡。这两处渡口,河面都很宽,河两岸的渡口间都固定有缆绳,摆渡人靠拉缆绳牵动渡船,既省力又安全。这两个渡口的乘客绝大部分是河对岸到新浦街卖农副产品,或购买日用品的农民。摆渡人居住渡口附近。白天,一般情况下风雨无阻,夜晚遇有急需者也照样摆渡,方便乘客。对当地农民坐渡船,平时不收过河钱,只待夏秋收庄稼时,各家凑点粮食就行。城里人坐船,也是随意给点钱或随身货物即可。

浦北临洪河上这两个渡口,相继又运营了几十年。到民国23年(1934年),盐务部门为方便运盐,出资在新浦大街西北角的临洪河上架了道大木桥,此处渡口便报废。新浦解放后的第二年(1949年)春天,大木桥被上游拥下来的大冰块冲毁了。其后,此处渡口再度启用。

到1952年,新海连市人民政府兴修水利,对新浦北部的临洪河实施“裁弯取直”工程,河道由沈圩南改到了沈圩北。大街西北部原河道作废,渐成柴地、陆地。沈圩南的原河道因改造为新浦城区的排水河道,渡口照常存在,继续用到1971年沈圩桥建成止。而原本陆地相连的沈圩和其北的新圩(时属东海县,今属新浦区),因中间新开了河道,便有了新渡口——新圩渡口。直到1996年此处架起一座农用桥,“44岁”的新圩渡——新浦城郊最后一渡才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新浦最后一渡——新圩渡

新浦的艞

据一些“老新浦”说,在新浦集镇初成,贸易初兴之时,新浦大街东西两头的河上便出现了艞。艞的出现,是新浦交通史上的一大进步,是新浦城市建设的一大发展。

艞是什么?《辞源》说,“舟泊岸,置长板于船首,与岸相接,以通往来,俗呼艞”。

新浦这个地方搭于河两岸“以通往来”的艞,是对船上艞的灵活运用。这种艞,已经改变了船上那种根据需要随时将长板置于船首和河岸之间,用后随抽回长板的临时搭成的艞。而是成了固定在河边的可以随时搭、抽的相对稳定的过河设施。这种艞,一般都是在河两岸打些木桩,在一边的桩架上放置通称“艞板”的长木板。河面过宽的,都在河两岸以木桩、木板筑成“栈桥”,中间留下够走船的河面。 在放置艞板的一头,有固定支点放艞板。支点一边艞板长,好搭到对岸;支点另一头短,是作推艞板用的。为了省力、方便,人们在这的一头都固定上大石头一类重物,用时,稍微使点劲,艞板就可翘起移动。

艞出现了,也便有了看艞人。看艞人多为穷苦人,以此为生。他们在放置艞板的河边,搭个丁头舍子安身,靠过艞人给点钱或随身物品维持生活。因为河中常有行船,不能随时推艞板让人过河,常有人在河边等候过艞。因此,看艞人也都在艞头搭个棚子,卖点茶水、瓜果一类,一方面方便过河人,一方面贴补一家生活费用。

新浦的艞,是新浦发展的时代产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浦天后宫建成,新浦大街步入第一个黄金时代时,大街南不远的前河北岸已有很多货栈。不久,前河南岸开始开发,前河上的艞不断增多,最多时达到10多处。

新浦的艞原都建在人烟稀少的河边,本无正式地名,时间长了艞口成了人们进出新浦的必经之地,为便于识别各个艞口,大家都以看艞人的姓氏来称呼。如新浦大街西头盐河上的艞(在今民主中路西段天池牌楼处),因看人姓丁,人们都称之为“丁艞”。据说,现在民主中路西头路北那棵百年老榆树,就是当初丁姓看艞人栽的。后来,因大街两头都有艞,人们才称龙尾河的艞叫东艞,称丁艞为西艞。再如,现在龙河广场南龙尾河边上有块地名碑,上面刻着“马艞”二字,就是因为百年前这河上有艞,为从海州逃荒到此的马开贵一家三代人所看而得名。

后来,艞都被淘汰了,但艞名却成为地名流传了下来。新浦现在留下的带“艞”字的地名,如宋艞(现宋艞被写作“宋跳”)、马艞、刘艞、魏艞等无不如此。

新浦的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浦的河面上开始出现桥,并逐渐增多,替代了艞。

【新浦的第一座桥——东海桥】

新浦的第一座桥建于何时、何地,无确实文字记载。根据现有文字资料,建于今民主路跨龙尾河处的桥为新浦的第一座桥。

20世纪50年代初的龙尾河桥

民国24年(1935年)11月出版的《江苏月报》第四卷第四期中刊登一篇题为《新浦海关大厦》的文章,说“清光绪二十六年,朝议于海州辟商埠,旋斥巨资,在新浦东海桥畔,建筑海关大厦,气象巍峨,美轮美奂……”这说明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最迟是光绪二十六年,新浦大街东段跨龙尾河处的艞已改建成桥,因桥外不远为东海(今黄海),得名“东海桥”。又因建在原东艞处,老百姓都叫它“东艞桥”。

东海桥原为木桥。民国26年(193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因河定名为“龙尾桥”。1951年改建为木桥。1973年,再次进行重建,改为砼结构,桥面拓宽,铺为沥青桥面。

【新浦的第一座拱形桥——洋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北三名流”之一的赣榆许鼎霖到新浦投巨资,先后开办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油饼公司。这两个公司分别坐落于前河南岸,即今解放中路南中央国际和汇金购物广场处。而这两个公司所用原料小麦大豆,大部分是通过蔷薇河水运而来。进新浦后都要从前河北岸转运进厂,来回过艞或船运很不方便。公司从长远着想,出资在海丰面粉公司偏西北的前河上架桥。因为前河上船只往来不断,桥便设计为拱形,桥上走人,桥下照常过船。桥是木桥,桥西边的护栏是金属的。这在当时的新浦街真是一大新鲜事,因桥样式新颖别致,人们都称为“洋桥”,也有叫它“龟腰桥”的。

“洋桥”建成后不久, 在今海昌北路、通灌北路与原前河(今市化路)交汇处,也相继建起木桥。这时,前河两岸更加热闹,河面上船来船往,河边上一个个码头旁,船上船下装卸繁忙;“洋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河边摆粮匾人的吆喝声,唱小戏、说古书的锣鼓声,桥面上的六合车、小鬼车的吱呀声交织成新浦的繁华乐章。2002年,笔者拜访时年87岁的“老新浦”、港城画界名人、新海中学美术老师陈少林老人时,他回忆当年新浦“洋桥”、前河情景时兴奋地说:“那简直是新浦的一幅活的《清明河上图》啊!”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河渐淤。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断出动飞机对中国沿海城市进行轰炸。当年10月,新浦的“洋桥”,连同新东电灯公司、更新舞台等,被日机炸毁,并有多名百姓被炸死。

【新浦的第一座百米长桥——黑桥】

新浦成陆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盐滩。到20世纪20年代往后,尽管这里已基本没有盐田,但这里有海河运输之便,仍是淮盐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为便于运盐,民国23年( 1934年),两淮盐运使公署投资在新浦大街西北部(今田申热电站附近)的蔷薇河上,架设一座木桥,桥长200余米,时为新浦交通史上最长的一座百米长桥。命名为“新河第一桥”。但因该桥的桥桩、桥板、桥栏全部涂上黑色的煤焦油防腐,老百姓都叫它“黑桥”。日军侵占时期将其定名“第二和田桥”。但新浦老百姓仍叫它“黑桥”。

黑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运盐,也改善了新浦对外交通条件。可惜,到了1949年春天,因蔷薇河上游河面解冻,巨大的冰块一拥而下,把它冲毁了。

【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桥——解放桥】

1948年11月7日,新浦解放。不久,新海连市人民政府在组织带领人们渡过饥寒交迫难关、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居民一齐动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污水沟、修筑路面,并于1949年底开始铺解放路(今解放中路、解放西路)。

今解放中路始筑于民国33年(1944年),为侵占新浦的日军所筑。当时,日军为了加紧掠夺财富,挽救其侵略战争的败局,从海州火车站(原新浦老火车站)向西跨龙尾河新开辟一条道路。当时,道路只铺到今南极路口,为乱石层路面,路宽25米。因路面比新浦大街宽的多,位于大街南边,时人称为“南马路”。解放前一年,国民政府东海县将其定名为“中正路”。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定名为“解放路”,以纪念新浦获得解放。

1949年底,在将解放路从南极路向西延伸同时,在其跨西盐河处架设桥梁,并依路名命名为“解放桥”。解放桥建成于当年12月,为3孔木桥,长24.3米。解放桥的建成使解放路跨过西盐河,通达临洪滩,与新海路衔接,极大地方便了新浦与海州间的交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1963年起,解放桥几经扩建、重建,结构不断优化,桥面不断拓宽。特别是2013年随着解放路再次改造,解放桥也拆除重建。重建后的解放桥桥面由原25米拓宽为44米,中幅桥为双向6车道,大大缓解了新浦城区的交通压力。

【新浦的立交桥之第一】

20世纪80年代末,一种跨越公路、铁路的立交桥开始出现于新浦城区。至2013年底,新浦城区已建成的立交桥有解放东路立交桥、解放西路高架桥、宋跳立交桥、丁字路立交桥和苍梧立交桥等多座。其中:

1990年10月开工建设、1991年9月建成的解放东路立交桥,是新浦的第一座公路、铁路立交桥。

1993年9月,新海中学校友为庆祝母校50华诞集资而建的高跨解放西路的“校友桥”,为新浦的第一座横跨城区主干道的立交桥。

1995年建成的宋跳立交桥,桥长660米,宽30余米,为双幅4车道,同时跨越新墟公路(港城大道)和东盐河,桥两边有8个环形匝道,与310国道和新墟公路(港城大道)交汇,蔚为壮观,是新浦的第一大立交桥。

宋跳立交桥

在城区道路建设同时跨河即架桥,使城区桥梁大量增加。20世纪末开始的新浦新区开发建设以来,苍梧路、绿园路(原称绿园南路)、朝阳东路、建设东路、海宁东路及凌州东路、振华东路的铺筑,东盐河上就架起了7座桥梁。原本只有龙尾桥、和平桥和贾圩桥三四座桥的龙尾河,如今大小桥梁已达几十座。

——《连云港史志》

Hash:fbf4cd0943f7dc49042ce45e5331e748860a53b5

声明:此文由 文化连云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