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南宫薛吴村乡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查看凤岗办: 收藏 | 南宫凤岗办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北胡办:
点 蓝字 查看西丁办:收藏 | 南宫西丁办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南杜办:收藏 | 南宫南杜办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查看苏村镇: 收藏 | 南宫苏村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大高村镇: 收藏 | 南宫大高村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垂杨镇: 收藏 | 南宫垂杨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段芦头镇: 收藏 | 南宫段芦头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明化镇: 收藏 | 南宫明化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紫冢镇: 收藏 | 南宫紫冢镇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大村乡: 收藏 | 南宫大村乡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南便村乡: 收藏 | 南宫南便村乡及各村村名来历
点 蓝字 查看王道寨乡: 收藏 | 南宫王道寨乡及各村村名来历
薛吴村乡
薛吴村乡地处东经115 度27 分至115 度32 分、北纬37 度08 分至37 度15 分之间,位于南宫市东南部,总面积66.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941 人(2017 年)薛吴村乡是优质棉产区。青银高速公路与大广高速公路在此处互通,308 国道也从此经过。
其编制沿革为:1953 年始建薛吴村乡,辖薛吴村、关吴村、鞠吴村、李吴村、王吴村、孙吴村、邢吴村、张吴村、国吴村、祁吴村。1956 年9 月演武村、东双庙、西双庙、郝家屯、马家屯、城庄、大侯并入。1958 年9 月并入垂杨人民公社。1959 年建立薛吴村管理区。1961 年4 月改建薛吴村人民公社,1984 年3 月复建薛吴村乡,1996 年郝家屯乡、红庙狼冢乡并入,薛吴村乡政府驻薛吴村。下辖薛吴村、祁吴村、张吴村、国吴村、关吴村、彭吴村、邢吴村、孙吴村、王吴村、李吴村、鞠吴村、田家庄村、前镇南村、后镇南村、郝家屯村、城庄村、大候村、马家屯村、东双庙村、西双庙村、大范庄村、甘狼冢村、候狼冢村、李张凡村、孙张凡村、张张凡村、演武村、徐家庄村、杨家头村、红庙狼冢村、马家村、王家村、郁家庄村、小孟家庄村、狼冢店村共35 个村委会。
薛吴村:据传,此处原为吴村地,明永乐二年(1404),薛英由山西平阳府普文村椿树胡同迁此落户,遂名薛家吴村。明末,董、张两姓相继迁来落户,改名董薛张家吴村。清末,董氏独立成村,分为董、薛两吴村。民国末年,董、薛两吴村合并,简称薛吴村,沿用至今。
鞠吴村:明洪武初,鞠彦青自山东庆州府迁此定居。不久,郑、吴二姓从王吴村迁来落户,遂取村名鞠郑吴村。明永乐年间~,孙、冯二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因郑姓绝,改名鞠孙冯家吴村。清末,孙、冯二姓独立成村,此村复名鞠家吴村。民国时期简称鞠吴村,沿用至今。
李吴村:明永乐三年(1405) ,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冀县,六世李延臣与其妻沙氏从冀县迁于王家吴村附近定居。后李氏人丁兴旺,独立成村,取名李家吴村。民国时期,简称李吴村,沿用至今。
王吴村:明洪武元年(1368) ,王福礼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于吴村附近落户,取名王家吴村,后王氏人口渐多,于清朝初期分为前、后王家吴村两个村。民国年间两村合并,复称王家吴村,后简称王吴村。
孙吴村:据孙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十六年(1418) ,孙武永自山东维县高庄迁入南宫县张马村,又到鞠家吴村居住。后孙氏人口渐多,于清朝末独立成村,取名孙家吴村。民国时期简称孙吴村,沿用至今。
彭吴村:明永乐二年,彭祥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因此处原为吴氏世居之地,故名彭家吴村。清初,邢、樊二姓相继迁来落户,遂称彭邢樊家吴村。清末,邢、樊二姓独立成村,此村复名彭家吴村。1948 年,樊家吴村一部分归入该村,简称彭吴村,沿用至今。
张吴村:明永乐二年,张青、张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此处原为吴村地,故取名张家吴村。民国时期简称张吴村,沿用至今。
国吴村:据传,此村原名吴村,为吴氏世居之地。明永乐二年,国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取名国家吴村。后祁、谢二氏相继迁来落户,遂称国祁谢家吴村。清末,祁、谢二姓独立成村,分别取名祁吴村、谢吴村,此村简称国吴村,沿用至今。
关吴村:此处原为吴村地,明永乐三年(1405) ,关从礼由山西乐平县享堂村迁来落户,遂称关家吴村。民国年间简称关吴村,1948 年谢吴村并入该村。
祁吴村:明永乐年间~,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国家吴村落户,清初改村名国祁谢吴村。后祁氏繁衍人多,于清末独立成村,取名祁家吴村。不久又迁来刘氏。后来祁氏宗嗣断绝,但村名仍沿旧称。民国时期,简称祁吴村,沿用至今。
后镇南:元末明初,此村北是一个繁华的集镇,人称镇店。明成化年间(1465 ~1487) ,镇店被洪水淹没,幸存者迁至镇店南侧建村,取名镇南村。民国时期改名镇南。1961 年公社调整时,分为前、后镇南两个村,此村居北,名后镇南。
前镇南:村名来历详见后镇南。此村居南,名前镇南。
田家庄:据田氏家谱记载:田苗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鼓儿圆村迁至永年县,后到威县,五世孙田保兄弟3 人,又从威县迁于此处定居,以姓氏命名田家庄。
邢吴村:据邢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 二月,邢上起自灵寿县朱石村迁至彭吴村落居,后邢氏人口繁衍,于清末独立成村,取名邢家吴村。民国时期简称邢吴村。1948 年,樊吴村一部分归入该村。
郝家屯:此村原名姚李屯,为姚、李两姓世居。明初,郝春从山西榆次县郝家堡迁来。明末逐渐发展成大户,改名郝家屯。,
城庄:据碑文和庙钟记载:明代村名为陈杨周,因陈、杨、周三姓世居而得名。后曾计划在村四周建土城墙。虽未实现,但村名改为城庄。
马家屯:据庙钟记载;此村原名郭孙屯,因郭、孙两姓世居得名。燕王扫北后,人亡烟消。马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马姓渐旺,改名马家屯。
大侯:据传,唐代有一“大侯官”率兵南征,曾宿营该村,故名大侯。
大范庄:据范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 ,范德自山东泗水县迁此建村,取名范庄。后范氏蕃息人多,村以溹泸河为界划为大、小范庄两个,此村较大,名大范庄。
东双庙:此村,原有关公、菩萨二庙,故名“双庙”(道光《南宫县志》作双庙吴村)。民国时分为东、西两个村,此村居东,名东双庙。
西双庙:据传,此村原有两个庙宇:关公庙和菩萨庙,故名双庙(道光《南宫县志》作双庙吴村)。民国时期村域渐广,从中街分开,为东西两个村,此村居西,名西双庙。
红庙狼冢:此村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据传,此处原有烽火台,群众称为狼烟墩、狼冢。烽火台前建有关帝庙,因墙为红色,又称红庙。明永乐二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取村名“红庙狼冢”,又名前张家狼冢。据明嘉靖《南宫县志》记载:此村是当时通往清河县8 个邮铺之一。
甘狼冢:明永乐年间~,甘仁义、甘仁礼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红庙狼冢北建村,以姓氏取名甘家狼冢,后简称甘狼冢。
侯狼冢:明永乐年间~,侯氏移民在红庙狼冢村北建村,以姓氏取名侯家狼冢,后简称侯狼冢。
狼冢店:明初,红庙狼冢村的朱、王两姓在此开店,人称“狼冢店”。后有马家村马成的5 个儿子在此落户,渐成村落,即以狼冢店为村名,沿用至今。
张张凡:此处原为张樊村,因世居张、樊二姓而得名。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张樊村西头落居,渐成村落,取名张家张樊。民国时期简称张张樊。后演变为张张凡。
孙张凡:据村庙磬记载:明初于化龙、于化振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居马河涯,后又迁到张樊村南立庄,取名于家张樊。后孙姓迁来。人丁兴旺,至清末改村名为孙张樊。后又演变为孙张凡。
马家村:该村原名朱家庄,因居朱姓而得名。明初马成携子从北京石槽村迁来,其中一子在此定居,因种菠菜,取名“菠菜马家庄”,后简称马家庄。1981 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重名村,改为马家村。
演武村:据传,明初村民祁案修,喜爱武艺,拳术高超,外号飞毛腿,曾在村中摆演武场,后以此取名演武村。
杨家头: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姓,在红庙狼冢村东定居,称杨家东头。清代该村独立,取名杨家头。
王家村:明永乐三年(1405) ,王勤从山西洪洞县大桑树村迁到此地定居,取名王家庄。民国时期改为王家村至今。
郁家庄:明永乐二年,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居,后人丁兴旺,渐成村落,以姓氏取名郁家庄。
徐家庄:明永乐年间~,徐先吾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渐成村落,以姓氏取名徐家庄。
小孟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 ,孟严元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姓氏取名孟家庄。1981 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重名村,改为小孟家庄。
南宫招聘 |租售
Hash:45ba6b7ae7653e3e6571b05b3c572d4c8abe80e7
声明:此文由 南宫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