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瓜游记——《花山寨会议让我知道了司马光故居在光山》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美丽山村豹迹岩,面瓜驾车驶往光山县,因为在光山,有一个叫花山寨的村落,八十四年前,在这个小村落里曾发生过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通往光山的县道路况很好,沿途经过的村镇也很漂亮。

在面瓜的记忆中,往往在两省交界的地方,道路状况都很恶劣。但这次从安徽进入河南,情况和我以往看到的却大不相同。

一路观赏着沿途的风景,光山很快到了。

光山是一座具有4000余年历史古城,现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光山县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是豫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地。

说来惭愧,面瓜也是在准备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规划路线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司马光他老人家的祖籍就是光山的。看来古人说的没错:没文化确实挺可怕。不过话儿又说回来了,没文化咱可以学啊。打定主意后,面瓜驾车拐了个弯儿,去司马光家串个门去。嘿嘿。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生于光山,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宋代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找到司马光家后,面瓜有点儿疑惑了:不对吧,司马光那么大的官儿,怎么他家的大门如此简陋?不会是走错了吧?

小院儿也不大,怎么看也不象是一个伺候了四朝皇帝的宰相住的地方。

听到面瓜嘴里嘀嘀咕咕的,瓜婆不乐意了,回头就怼了面瓜两句:这是故居!故居懂不?就是人家小时候住的地方。宰相能住这儿吗?人家肯定住首都啊。

让瓜婆批了一顿,面瓜感觉很没面子,赶紧溜达到一边儿去拍狮子

没想到拍了一张狮子,竟然让面瓜了解了一段儿历史知识。看来,要想有文化、要想长见识,还是要多多接受批评才对啊。

这边面瓜正得意呢,那边师傅喊上了:快来看,快来看,司马光砸缸!看来,司马光给后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光砸缸"的美谈啊。哈哈。

考虑到花山寨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所以司马光故居只是粗略地参观了一下,便驾车驶离了光山县城。

通往花山寨的县道笔直、平坦且绿树成荫,让在酷暑下行车的我们感到了一丝丝凉意。

路况虽好,但地方却不好找。导航提示目的地已经到了,可我们就是找不到目标,一会儿拐进来,一会儿又拐出去,折腾了我们大概二十多分钟。

经过多次询问,最终抵达了今天的目的地——花山寨会议旧址

令面瓜感到意外的是,花山寨会议旧址竟然看不到一个人影儿,而且所有院落全部大门紧锁,特别寂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就在面瓜一行在旧址外面溜达的时候,一位身穿白色汗衫的老哥走过来对我们说:这里下午五点钟就下班了。面瓜抬手一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了,遗憾之情顿时溢于言表。

也许是这位老哥看出来了,就问我们是哪个单位介绍来参观的。当听说我们是以个人的身份从内蒙古江苏远道而来时,老哥激动地说:我叫王木柱,也是一名转业军人,很敬佩你们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壮举。我现在义务在花山寨会议旧址服务,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弘扬长征精神贡献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力量。

王大哥随后表示,现在单位组织来参观的都不多了,你们能自费驾车前来,真是让人佩服。虽然我只是一个志愿者,但我有房间钥匙,我现在就带你们去参观。

得益于认识了王大哥,让我们对花山寨会议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1932年以前,鄂豫皖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处境日益艰难。到1933年秋,上万人的红二十五军已经锐减到了4000余人,根据地也大大缩小并被分割成几小块,关键是没有电台,所以同中共中央也失去了联络。

面对危局,鄂豫皖苏区省委书记沈泽民派省委宣传部长、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成仿吾找中央汇报。在石健民的护送下,成仿吾突出山区,化装到达武汉,又乘船去上海。最终在鲁迅的帮助下,同中央苏区的交通员接上关系。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成仿吾才到达了瑞金,向中央汇报了鄂豫皖苏区的严重形势。

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红二十二师的师长程子华为中央代表前去传达新精神。1934年8月初,程子华出发前,周恩来找他谈话交代,如果红二十五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要求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

1934年8月28日,程子华在石健民的接应下,历经半个多月的辗转,终于平安到达鄂东北道委所在地卡房,与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郑位三会见。程子华向郑位三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红二十五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

鄂东北道委随即向中共鄂豫皖省委去信,通知他们说程子华带有中央的精神,请速率二十五军前来商议大计。二十五军11月4日接到信件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经过激烈的斛山寨战斗,于11月10日到达光山城西南的花山寨,和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中共中央代表程子华胜利相会。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在花山寨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主持召开了第十四次省委常务会议,省委书记徐宝珊,常委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和中央代表程子华出席了会议。决定:一、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新根据地而斗争;二、为宣传党的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三、留下一部分红军武装,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此次花山寨会议,还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新的人事安排,即让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

参观完花山寨会议纪念馆,面瓜一行又游览了参加花山寨会议的二十五军主要负责人的旧居。

游览旧居的时候,面瓜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院落,门口的标牌上写的是七仙女旧居。

“活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

红二十五军医院有七位女看护: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她们不仅护理水平高,而且个个能歌善舞,因此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七仙女”。为了迅速实施战略转移,部队一出发就是急行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考虑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军情紧急,怕七名女同志在急行军中掉队出危险,就动员她们留在根据地,并给她们每人发了8块大洋

可七仙女谁也不愿意离开部队,她们手里攥着沉甸甸的大洋,心情十分沉重,有人急得都哭了。她们不愿啊!

向来胆大泼辣的周东屏看见了军参谋长戴季英,当面就把大洋摔在了地上,对着戴参谋长吼道:“回去,回到哪里去?我是逃出来参加革命的,难道还要我重新去当童养媳吗?你没有排斥女同志革命的权力!”

见周东屏带头,其他几个人的胆子也大了,一个个都把大洋往地上一甩,上前和戴季英讲理。

巧了,恰好副军长徐海东骑着马过来了。他见这边吵吵闹闹的,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就问戴季英:“这些女孩子是怎么回事?”

“要跟队伍走。”

“就她们几个?”

“对,就她们七人!”

“不多,不多。这些女孩子,都经历过最艰苦的考验,她们既然有决心,就给她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吧,又有何不可呢?”

听徐海东这么一说,女兵们就像见到救星一样,七嘴八舌地向他表示:“当红军,走革命的路,就是死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决不向后转!决不当逃兵!”

看到她们如此坚决,徐海东高兴地说:“呵,革命性蛮坚决的嘛!”然后,他沉思片刻,果断地把马鞭向前一指:“快追赶队伍去吧!”

徐海东大将的一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七位女红军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日后的一段美满姻缘。当然,这是后话了。

参观完旧址,小分队成员又顶着39度的高温,爬上了旧址背后的山头,去拜祭埋葬在那里的红军战士。

站在红军战士的墓碑前,面瓜陷入了沉思。躺在这静静山谷中的战士们,有的人竟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虽衣衫褴褛却意志坚定,他们虽赤膊光脚却不惧生死。他们虽与世长辞,但面瓜却仿佛感觉到,他们始终睁着双眼,默默注视着这片被他们鲜血染红的国土上发生的日新月异变迁。面瓜在心中暗暗对他们说:安息吧英雄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已经实现。你们的流血牺牲,铺就了共和国大厦坚实的基石。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抽时间面瓜还会来看望你们的。

离别前跟王大哥合个影吧,愿好人一生平安。

离开花山寨会议旧址,小分队按照王大哥的指点,前去寻找花山寨会议遗址。寻找过程也是颇费曲折,经过好心村民的领路,总算在一座长满杂草的山头上发现了遗址纪念碑

费劲爬上山头,就连一向身壮如牛的瓜婆也是气喘吁吁,满脸疲态。

面瓜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俺还是想对光山县有关部门说一句:既然是重点文物,是不是应该抽时间对纪念碑修缮一下啊?起码也应该把周边的杂草清理一下才对吧?

告别了花山寨会议旧址,小分队在暮色中驾车驶往新县

途中虽然没有看到期望中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却偶遇了一个采莲藕的老大爷。嘿嘿。

晚上七点,顺利抵达今天的住宿地——新县鑫海湾国际大酒店。

停车场把车停好,准备去大厅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面瓜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面瓜使劲儿揉了揉眼,满眼看到的还是红军的身影。怎么回事儿?莫非是面瓜穿越了?

看到面瓜迷惑的眼神,瓜婆乐了:真是个呆瓜,开车开傻了吧?人家那是穿着红军的衣服搞活动呢。别楞着了,赶紧过来给我拍个照吧。

老面瓜公众号:LMG1277;

Hash:c57b905248bc5441e117a69e2604288081911b4c

声明:此文由 老面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