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第十九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恶人来成就善道,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杀呢?只要您想行善,百姓也一定会跟着行善。君子(上位)的品德像风,小人(下位)的品德如草,风在草上吹,草必定随风而倒。”

以就有道:就,成就义。康子意欲以锄恶成就善道。

子为政,焉用杀:在上为政,民所视效,故为政便不须杀。此句重在为政字,不重在子字。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此处君子小人指位言。德,犹今言品质。谓在上者之品质如风,在下者之品质如草。然此两语仍可作通义说之。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随人转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则教育与政治同理。世风败坏,其责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

草,上之风,必偃:上,或作尚,加义。偃,仆义。风加草上,草必为之仆倒。

以上三章,孔子言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在上者负其责。陈义光明正大,若此义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则无不治之天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果杀无道,以成就有道,何如?”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

孔子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用杀人的刑政来治民,所以答复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是称呼季康子,焉字当何字讲。因为杀人,虽是杀恶人,也不是好办法,未必有好效果。如果想使民众向善,那就必须从季康子自身开始,所以说:“子欲善而民善矣”。欲是贪欲,果然康子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而人民自然就善了。

孔子说了理论之后,再说比喻。在上的君子,办事有成就,叫做德,君子之德如风。在下的小人,办事有成就,也叫做德,但小人之德如草。“草上之风必偃”,孔注,上字当加字讲,偃字当仆字讲,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例如风自东边吹来,草必向西倒,风自西边吹来,草必向东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焉,于虔反。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上,一作尚,加也。偃,仆也。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三节都提出一个“子”字,正君子求诸己,乃端本澄源之论。

◆江谦补注:

自正其身,而人正矣;自杀其恶,而民善矣。以杀人为政者,杀其躯壳,而恶心不死也。若以无道杀,则怨怨相报,无有穷期,而天灾人祸频来矣。 若得善人为政,遍天下狱囚,而晓以三归五戒之善,生死轮回之苦,吃素念佛中求生净土之乐,俟其痛悔修善,然后减轻其罚,则死刑可废也。故佛法杀人,不断一命,不损一毛,而恶心自灭,易所谓“神武而不杀者”也。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随恶缘,而习于为恶,虽沉沦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佛性不变,况人道乎!愿为政者,认识佛法,为救国救世无上正道,以至诚之心,躬自倡导,先正其身,而齐其家,然后施之国政,则风行草偃之效无难也。

Hash:5786556c3e1105f6572a68c913236ba64742ac63

声明:此文由 中华文化威海儒莲学习基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