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仙游丨没想到三百年前,仙游这个镇竟是“土楼之乡”!

前言

提起土楼,许多人都想到以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为代表的闽西客家土楼,这些僻居深山密林之中的大型城堡建筑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在莆仙地区,飞檐翘角的红砖红瓦连体大厝是多数人印象中的传统莆仙民居。而莆田境内的土楼建筑却鲜有人知,对莆田土楼建筑的具体数量也不曾详考。编者在园庄工作,欣闻早前镇内分布数十座土楼建筑,近年却悉数凋零,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近期搜集而来的园庄镇土楼建筑资料,谨以本文试抛引玉之砖,以期赢得社会关注和重视,为保护园庄土楼建筑贡献绵薄之力。

青山环抱下的园庄镇,宁静而淳朴

园庄镇

仙游县园庄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境内的溪尾山石器时代遗址于1976年1月开山造田时发掘出大量石锛、石戈和饰有刻划纹、网纹、方格纹的软陶壶、陶罐等20多件,反映了远古时代园庄先民的聪颖智慧;五代南康郡王陈洪进世系所建造的千年石头城——高峰大埔城,鹅卵石城墙保护基本完好;以东石村亦可楼为代表的一批清代土楼群,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与客家土楼相媲美。

据传,历史上的园庄有近二十座土楼,分布于枫慈溪沿岸的霞山村、枫林村、云峰村、洋尾村、土楼村以及东石村等地。

仙游县园庄镇土楼建筑分布及其现状

(点开大图)

目前,已考证的共12座,存世的有9座,均为方形土楼,始建于清朝。现存最完整的土楼共3座,较完整的1座,仅存部分架构的3座,仅存地基的2座。从现有资料看,园庄土楼的规模、数量在莆田地区可谓独一无二,称得上是“莆田土楼之乡”。

园庄镇土楼建筑群名单及其现状

(按完整程度排列):

东石村——亦可楼(保存完整)

霞山村——超然楼(保存完整)

霞山村——山兜土楼(保存完整)

洋尾村——马洋埔土楼(外墙完整)

云峰村——大井土楼(尚存部分外墙)

霞山村——聚斯楼(尚存石门

土楼村——元忠土楼(尚存部分墙体、偏门)

枫林村——刘坑土楼(尚存地基)

枫林村——后枫土楼(尚存部分地基)

霞山村——攀龙楼(尚未发现遗迹

霞山村——附凤楼(尚未发现遗迹)

枫林村——西洋土楼(尚未发现遗迹)

东石土楼

又名亦可楼,位于仙游县园庄镇东石村樟下自然村,是清康熙庚寅年(1710年)东里人郑珠甫为抗御山寇而建。

东石亦可楼外景

土楼坐北向南,长21米,宽20.8米,通高16.5米,占地面积437平方米。全楼共三层,为三合土结构,进深五间,面阔五间,拍梁穿斗式梁架,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四面坡收硬山屋顶。一层共8个房间、二层10个房间,三层不设房间,形成通透空旷的回廊,可以随意走动观察四周的变化。中设天井,边长5.85米,天井内有八角井一口。

东石亦可楼内景

土楼外墙由土、石灰和河沙等按比例混合的三合土夯筑,底层墙厚1.24米,二、三层墙厚0.9米。土楼一层不开窗,二层共开窗8个,三层开窗20个,所有门窗用青石雕刻,坚固美观。土楼四周每隔几米就有一个三十厘米见方的射击孔(枪眼),全楼共有78个射击孔。土楼四周环绕着由卵石砌成约30厘米宽的水渠。

八角井四周已披上绿植

土楼的西南面为正大门,东南设一个边门。大门用青石磨光制作,外框呈长方形,内框作拱洞门。门匾正中间书正门上石刻“亦可”二个大楷体等文字内容,旁有“昔高子有可楼记,余读之,知其楼无所不可也。余德不及高子,而楼略高之故,亦以可吾楼之”等文字,记载“亦可楼”名字的缘由。石刻所提到的高子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党首领之一的高攀龙,他的《可楼记》是一篇散文,文中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可见东里主人既有对前代高攀龙人品的钦敬,亦有对其文学成就的推崇,“亦可”二字寄托着东里主人的志向和情怀。

天井

一、二、三层的柱子、墙壁上随处可见毛泽东语录、革命标语等。三楼柱子上有毛泽东1961年2月所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对联,及“红旗文化台”、“治保股红旗台”、“青年红旗台”、“妇联红旗台”等宣传画。

第三层建筑内部结构

解放后20多年的时间内,亦可楼一直被当作东石村的村部使用。1984年被确定为第三批仙游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莆田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楼,可谓“莆田第一土楼”。

超然楼

位于霞山村前魏自然村。全楼共两层,三合土外墙,长15.5米,宽14.4米,内部为木结构建筑。

超然楼外观

超然楼中有天井和回廊。正面石门由青石雕刻,十分光滑平整。石门上方雕刻行书“超然”二字,三枚时刻印章隐有字迹,尚未能辨认。

"超然"二字俊秀挺拔

青石门门栓是两根巨大的横木,在建楼时已固定在墙壁之中,至今仍然牢固完好。

两条横木犹如粗壮的双臂,默默守卫着超然楼

据村民口述,超然楼的建设年份在清嘉庆或道光年间,由魏氏名为“万亨”的族人兴建,建设具体年月尚未能考证。

天井

超然楼原为独栋的二层土楼建筑,后期在土楼前建二层护厝,与土楼连为一体。

超然楼二层

山兜土楼

位于霞山村前魏自然村,与超然楼是姊妹楼。两座土楼位置相邻,仅相距20米,且年代相近,均为清代土楼,但山兜土楼没有天井和回廊,规模小于超然楼。

山兜土楼外景

因该楼没有石碑刻名,为了与超然楼区分,故以地名“山兜”暂为其命名。山兜土楼在国民党时期改作公粮储存库使用,因此又名山兜粮仓。

从附楼天井看山兜土楼

左侧为平整严密的土楼外墙,右侧为后期加盖的民房外墙

山兜土楼内的木梯

1947年冬和1949年3月时任游击队副队长赵必其组织策划,对山兜国民党公粮储存库进行破仓抢粮300多担,救济了缺粮的贫苦群众,为游击队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为迎接解放军筹粮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打响了慈孝里(园庄镇旧称)迎接解放军的第一枪。目前,山兜土楼已成为列为园庄镇革命遗址。

马洋埔土楼

坐落洋尾村境内,位于旷野之上,临溪而建。马洋埔土楼与东石亦可楼渊源深厚,前者的建设年代更早,规模更大。

马洋埔土楼

在清朝康熙年间,园庄镇有一黄姓男子靠辛勤劳动,以卖豆腐为生,积攒下万贯财富,前后花了三年建成,花费6万铜钱建成马洋埔土楼,名为“自得居”。

后来黄氏与东石郑氏两家结成亲家,因山野乡间时有匪患,郑氏常将自己五个子女寄于亲家的马洋埔土楼里避难,时间一长,黄氏便颇有微词,责怪郑氏的家资颇丰为何不自己建造土楼以避难。郑氏便决心仿造“自得居”样式,建造“亦可楼”。另有一说为黄氏女儿嫁到东石家,嫌郑家的土厝低矮,于是黄氏决定按“自得居”的图纸送嫁一栋土楼,是为“亦可楼”。虽然关于两座土楼的故事并无史料佐证,但可断定马洋埔土楼的建筑年代肯定早于清康熙庚寅年(1710年),其历史较“亦可楼”更久远。

马洋埔土楼南侧

马洋埔土楼东南两面开门,长和宽都是25米,占地625平方米,高3层约16米。其墙体厚实,宽达1.2米,用白灰、红土、石子、沙和糯米等按比例混成的“三合土”垒成,与亦可楼一样,四周墙壁上大量的枪眼,内宽外窄,坚固厚实。

马洋埔土楼内景

土楼的大门分三道:第一道为外大门,成扇形向外打开,由于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第二道门约8公分厚,厚重结实,两扇门上沿各用铁器穿有两个小孔,用于门背面上插销固定,有两根直径约10公分圆木横插两端,紧紧把门卡住,两端还有石槽固定;第三道是两侧石门框各有一个槽,用于插上木板,从而形成三道关卡,固若金汤。

马洋埔土楼内景

为防止山寇破门不进用火烧,其门框上二层中央位置设有槽口,用于注水,水顺着门框均匀流在门扇上,可有效灭火,真是匠心独具。而东侧边门结构与正大门差不多,只不过小一些。

自得居

土楼取名为“自得”,寄望后世子孙能怡然自得、平安安康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自得居于1921年毁于兵灾,内部木质建筑化为一片灰烬,但四面墙体仍保存完好,距今已近百年,虽饱经风雨的洗礼,没有片瓦遮挡的墙壁仍然完好无损。

大井土楼

位于云峰村大井自然村大井溪畔,故且以“大井”为土楼命名。

大井土楼东面墙体

现土楼大部分已损毁,仅存东面整体和南面、北面部分墙体。依现存墙体可以推测,大井土楼长约22米、高约18米,三层架构,底层墙厚约1.2米,可见大井土楼盛时的宏伟壮丽。

土楼东面墙体

据民间推测,该楼为清朝顺治或康熙年间杨氏族人建造,后人以“耕读”为训,传家立业,先后十二人出仕为官,鼎盛一时。据村里百岁老人讲述,其年幼尚小时,土楼便在异姓冲突中被纵火,内部木结构建筑焚毁,当时尚有四面高大的土墙完好。

土楼内部

土楼内部

时过境迁,因该系族人后代人丁渐微,无力修复土楼,任之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目前仅剩墙体残垣,十分可惜。

榕树根须已爬满土楼南墙

聚斯楼

位于霞山村霞楼自然村,当地居民亦称为霞山顶寨聚斯土楼。

聚斯楼现状

相传乾隆七年(1742年)间,名为“大爷”的财主出资兴建。聚斯楼长宽各22米、高11.8米,墙体最宽处为1.2米。

聚斯楼正门

土楼前大门“聚斯”两字相传是“一代廉吏”——原浙江义乌七品县令黄庆云(园庄镇霞山村人)题写。

聚斯楼旧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该土楼即因年久失修,致使墙体大部坍塌。2000年土楼南面残余墙体被村民拆除后新建民房,2013年土楼西面残余墙体被拆除后新建民房。

聚斯

目前聚斯楼,仅留下一个土楼大门,苍劲“聚斯”字孤零零嵌入摇摇欲坠的土楼大门上,让人不胜惋惜。

元忠土楼

位于园庄镇土楼村土楼组。土楼村,地因楼而得名。据考证,该土楼系清代土楼,为土楼村吴元忠所建,暂以元忠土楼为其命名。

土楼现存青石偏门和部分墙体

相传,土楼村吴元忠早年以挑柴为生,有一次上山砍柴,碰到一只母猪,母猪颇通人性,也不知何故竟紧紧跟随他回到家中。后来,吴元忠把母猪生下的母猪崽租给农户饲养,每年每头母猪只收一头仔猪作为租金,利用母猪租养、仔猪回购的方式积了财、发了家,被乡里称为“土楼财主”。

土楼墙体痕迹

据说,吴元忠在筑造土楼前,已建造一座豪华红砖大厝,石刻金漆,雕梁画栋,至今犹存。大厝中堂上有块牌匾,上书“寿迈期颐”四个大字,为钦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福建学政加三级记录八次韩鼎晋为兴化府仙游县百岁叟吴元忠立,落款时间为道光元年岁次辛已腊月。

“寿迈期颐”牌匾

“土楼财主”建造大厝以后,为防匪患,保卫家财,在大厝西侧建造土楼。据此,可推断该土楼的建造年代。该土楼后被村民用于翻建,门上石刻牌匾也被用于填作地基,现存部分土楼墙基、偏门、石井以及门条等。

现存的土楼石阶

刘坑土楼

位于枫林村刘坑自然村,清代建筑物(具体时间不详)。

刘坑土楼仅存的地基

土楼原为三合土石木结构,土楼长宽各为20米、高12米,土楼内部为三层木质架构,屋顶为青瓦片。

厚重的地基已长满青苔

1977年因村民建房需要,拆除了部分土楼墙体,1979年部分土楼墙体被拆除用于刘坑桥头路基建设,1984年残余土楼墙体被村民拆除用于民房、公厕墙体。目前土楼大部墙基尚存。

四四方方的基座

挪为他用的土楼墙体

百年土楼残存墙体,成了百年龙眼树的“拐杖”

后枫土楼

位于枫林村后枫自然村,清代期间建设(具体时间不详)。

土楼仅存的地基

土楼为三合土石木结构,长为18米、宽20米、高10米,内部为三层木质架构,屋顶为青瓦片。

土楼部分墙体

1958年土楼内部木材被拆除用于枫林茶厂厂房使用,墙体于70年代被折除用于开荒造田、公厕使用。2008年,土楼残余墙体被村民拆除,以部分土楼墙基为地基建设民房。目前仅见少部土楼墙基。

西洋土楼位于枫林村西洋自然村,建设时间为1836年,系土木结构。土楼长为15米、宽10米、高10米。土楼墙体于1963年坍塌,原址被西洋自然村四户村民用于民房建设。目前暂时无法确认其具体位置。

另有,攀龙楼、附凤楼位于霞山村后魏自然村,具体位置暂未考证。

后记

作为福建土楼的“飞地”,园庄土楼建筑独立于闽西客家土楼,其突出价值是为研究莆仙地区清代土楼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土楼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巧背后,还蕴藏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儒家思想下家族聚族而居、共同生活的理想,是仙游大型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令人扼腕的是,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人为的蚕食和摧毁。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禀赋,捡拾先人留存于斯的文明碎片,将一颗颗散落在枫慈溪上游谷地的土楼遗珠穿缀成串,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把土楼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汇聚成最具代表性的园庄元素,打造靓丽的莆田“土楼”名片

本文中东石土楼和马洋埔土楼部分内容参考和借鉴于网络资料,特向原作者致以敬意;部分资料在提供者口述或手写材料基础上形成,特向你们表示感谢!由于能力有限,观点、结论难免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文/图 王 瑜 赵铁新)

来源:仙游那些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59cd77394477494277a873fb3df52e2c737173c0

声明:此文由 看仙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