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2021:沁河、北汝河流域虞夏时期遗存调查和勘探主要收获
孟州义井遗址勘探工作场景
郏县太朴遗址航拍全景
孟州西小仇遗址采集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遗物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恒恒的报告题目是 《沁河、北汝河流域虞夏时期遗存调查和勘探主要收获》。为全面厘清沁河中下游、北汝河中游地区史前至夏代的典型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和聚落关系,进一步揭示两地区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11月至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济源市文物管理局、汝州市文物局等单位,对孟州义井、郏县太朴、汝州李楼遗址进行了详细考古勘探,同时对遗址周边地区主要遗址进行系统调查。目前已完成沁河中下游地区90余处、北汝河中下游地区35处龙山至夏代遗址的调查,新发现该时期遗址10余处,其中孟州义井遗址的现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主要以王湾三期文化为主,另有少量二里头文化及东周时期遗存。郏县太朴遗址现存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主要以龙山、周代遗存最为丰富,还有少量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遗存。这对全面了解两地区龙山至夏代的聚落变迁、聚落关系、水文和交通地理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该报告发表于 2021年12月17日下午在河南南阳举办的“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
扩展资料:
孟州义井遗址
(摘自《孟州地名说:整个坐落在省级文化遗址上的村庄》,作者:梁永照)
义井遗址南崖
断崖上的灰坑
义井遗址没有经过正式的科学发掘,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内容还不是十分的准确,不过经过多年的文化调查和在遗址内的采集样品还分析,义井遗址的文化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
遗址西部和南部由于雨水和河水的多年冲刷,特别是南部,历史上黄河水多次冲刷,形成了一条大的断崖面,地层已暴露至生土层,从断面可以看到,距地表1米以下为文化层,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厚处达5米。
义井龙山文化遗址四周的断壁上共发现有灰坑30多个,多数集中在西崖和南崖上,从断崖上可以看到,灰坑多为园形袋状坑,另有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等。这些灰坑中,多数填土为黄褐色土,间杂红烧土块,多数灰坑的底部发现有植物朽灰堆积。灰坑直径一般在1.5--2.5米之间,深在1.5--2.5米之间,但是,西北角有一个大灰坑,直径达4.5米,深3.6米。在这些灰坑的填土中都间夹有大量的陶片,也发现有石器和人骨。
郏县太朴遗址
(源于网络)
太朴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郏县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太朴寨村及周围,面积约7平方公里。
1954年春,在该村南寨门外出土大批青铜器。有鼎、鬲、龙纹鉴盘、日夭甄和八垒、方甄、爵、车马饰、马爵、铜铃等多达150余件。经专家鉴定,这批文物属东周早期,为郑器,现存河南省博物馆。1957-1975年多次在该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铜器。在这里采到的油黑光亮的陶瓷残片质地坚硬,还有极薄的灰色蛋壳陶片,也有绳纹、蓝纹、几何纹等不光亮的大型器物残片和陶纺轮等轮制品。具有龙山文化特征。
汝州李楼遗址
(来源:汝州市文物局)
李楼遗址两次发掘出土遗物依质地不同大致可分为石、陶、骨、蚌等4类。数量最多者是陶器残片,绝大多数是灰陶,红陶极少;陶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纹饰以蓝纹为主,也有少量绳纹、附加堆纹。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小件器物共115件,计有石斧、石锛、石镰、石刀、砺石、石纺轮、陶纺轮、骨锥、蚌锥、蚌镰等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石球、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陶鼎、罐、斝、豆、壶、杯、瓮、盆、器盖等生活用品;骨笄、蚌饰等装饰品;田螺、兽骨、鹿角等食用动物遗骸。
从文化性质看,李楼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王湾三期煤山类型的一个聚落,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食物品种表明,龙山文化时代的人们过着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与采集等多种经济模式相辅助的定居生活;其宫殿式建筑形式开辟了二里头文化宫殿建筑的先河。这次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考古发掘,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李楼遗址的发掘资料,为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时期汝河流域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与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1d7a7f984ea9dbc2470193109885e0a9c8617f47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