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门的前世今生:探访古都洛阳城
应天门,是隋唐东都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若元正、冬至、陈乐、宴会、赦宥罪、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等重要庆典,皇帝均登临听政。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应天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宽130米以上,大于北京紫禁城午门。其中两侧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弘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比北京的天安门还要高。
洛阳紫微宫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天子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出阙,是城阙中最复杂的一类。一般形制是在母阙外或后侧附两出子阙,子阙也是依次缩小,规模都较母阙小。三出阙中有一类型,是双向三出,即在母阙的后侧和外侧都附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母阙平面一般呈方形,两子阙平面呈长方形,形制结构更复杂。目前考古发现的三出城阙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隋唐洛阳城宫城应天门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不同的是其城阙为双向三出,结构更复杂,阙楼与城门间以飞廊和垛楼连接。
这种阙形,强调了宫门上的城楼是构图的主体。城楼特别高大巍峨,左右双阙与它形成犄角之势,处于陪衬的地位。凹形平面拉开了整组建筑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个空间扩大了。平面进退有致,更加强了立面上高低错落的效果,大大丰富了建筑的造型。隋唐以后宋元时期的宫城正门城阙无一不是此种形制。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阙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阙已经退化成方亭。
城门楼在中间,高35米。城门楼的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均有12层楼房那么高。两阙之间相距83米(比中州路还宽23米),阙上建有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展翅欲飞。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体量宏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让人膜拜。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应天门始建,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应天门城楼。唐高宗显庆初年,命农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应天门楼。后又命司农少卿韦弘机更加营造。大周天授元年(690年)十月,武则天即在洛阳应天门登基,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之后又复名应天门。
1960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通过试掘找到了应天门遗址。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一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西阙和西飞廊。1990年,应天门东阙遗址被考古发现,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199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东阙、东角楼和东飞廊。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早期门址东飞廊外侧的散水和铺砖。
2016年10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18年8月,孟津青城古建制品有限公司开始为应天门项目供应仿唐城砖,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供货任务。2019年1月,应天门内部开始装修装饰和南北广场开工建设。2019年4月牡丹文化节期间,应天门遗址开启一场绚丽的灯光初秀。2019年9月13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宾。
历经千年,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重现恢弘气势,整个工程凝聚了设计师、施工员以及材料供应商的心血和汗水。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古今辉映,诗与远方。
随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的开放,让大家一起去领略古都洛阳厚重的历史,感受古城千年来的建筑文化史,叩开应天门,读懂隋唐城。
Hash:24eea6fd25768b45d0fc5038dd93346d3e02701a
声明:此文由 历史百家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