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洼,一个书香飘溢的村庄
鉴洼,一个书香飘溢的村庄
文:孙贤
“书香四溢满堂静,文房四宝沐春风”,用来形容鉴洼村和他的 “乡村书屋”再贴切不过了。鉴洼村就是耐人品味的一本书,是一个书香飘溢的村庄———题记
一、鉴洼村与鉴姓
鉴洼村位于鱼台县清河镇驻地西4.5公里处,离县城20多公里,南靠老万福河,北依新万福河,4个村民小组,750口人。有鉴、解、魏、李、公冶等姓氏,鉴姓居多。原名叫鑑洼,由于“鑑”字常被人写成“鉴”字,鉴也是鑑的简化字,现鑑与鉴通常互用。
鉴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甘昭公王子带之后的封地,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鉴氏发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东南一带,时为春秋战国时期制作铜盆、铜镜的作坊,其人被称作鉴匠。鉴氏有人流迁到晋国杨邑(今山西洪洞)定居,衍成一族,为洪洞郡望。鉴洼村鉴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五年,鉴氏始祖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古楼沟迁居鱼台,兄弟因占地窄狭故分居定村,以姓氏取村名,兄曰鉴家,弟曰鉴洼。鉴洼,就是凹面镜,其地形如凹镜,因而称为“鉴洼”,河北省大名县前桑圈村是鉴氏后人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也是从鉴洼村迁出的,传说第一个到该村的鉴氏始祖是鑑洼人,叫鉴清,还有一支,迁于台湾。鉴氏世族历代名人辈出,系书香门第,鉴之,著名战国时期郑国大将;鉴晟,著名汉朝大臣;鉴定颜,唐中期诗人,有诗收录于《全唐诗》;鉴文献,著名明朝官吏,鑑雅言,鑑家村人,是清末秀才,游乡行学,1937年偕书箱携家谱去随海教书,不幸被日寇杀害;鉴长春,鉴洼村人,画家,国家一级画师,书画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家津贴。
据鉴洼村村民回忆,听老一辈讲,鑑洼村地势涝洼,解放前,十年九不收,常年闹水灾,加上人为因素,一些古老的家祠、庙宇、石碑都毁于天灾人祸,古庙宇遗址现在村坑塘东北角,人称庙台子。迫于生计,村里人有的逃荒要饭,有的学说书唱戏养家糊口,还有的学吹喇叭维持生计,因此也出现了不少民间艺人。解放后,这些艺人曾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弘扬历史文化做出过贡献。如以鉴学瑞为导演的自排自演的梆子戏《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江姐》等剧目在周边村庄轮流上演,曾经受到很好的评价。喇叭班至今有十余人,还活跃在乡里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稻改一举取得成功,鉴洼村才焕发新姿。现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大蒜、棉花、小麦、玉米。以劳务输出为主,经济状况占全县平均水平,近几年内,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基本达到亮化、硬化、绿化、美化,正朝着美丽乡村迈进。
二、鉴兆飞和他的乡村书屋
鉴兆飞,鉴洼村人,退休前是鱼台县环保局局长,共产党员,他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系乡亲,创办“乡村书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为乡村振兴默默奉献,洒下一片夕阳余晖。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多次获得荣誉奖项,受到县、市、省级表彰。
2010年,鉴兆飞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看到老家乡亲们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后,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匮乏,闲时在家看看电视、聊聊天,甚至有人迷上牌桌,信主信佛。鉴兆飞便产生了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在农村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那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深感责任重大。鉴兆飞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画画、练书法、听音乐,他想如果他这个爱好能与乡亲们共同分享,该有多好啊。一番思考后,征得家人同意,他就决定自筹资金,利用老家的六间院落创办乡村书屋。他说“一来呢,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了,想着力所能及为社会做些事,精神上也有个寄托。二来呢,村民农闲时也有个读书看报的地方,村里的孩子放学后有个学习交流的地方,能够方便大伙儿。”
刚创办时遇到的困难不少,一切从零开始,自己仅有收藏的一百五十多本书和积累报刊杂志,且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书,老房子由于长年不在家住失修,到处漏雨,但在困难面前,鉴兆飞没有退缩。说了算,定了就干,紧接着改建装修房子,收集资料,购买书橱、图书,整理图书目录,把图书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装入书橱,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筹办乡村书屋的事情当中。然而,筹办过程中,种种繁琐的事情还是把鉴兆飞累倒了。到北京武警总医院一检查,股骨头坏死,手术二十多天后,鉴兆飞就着急出院了,拖着还未痊愈的双腿,继续为他的“乡村书屋”忙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个 “乡村书屋”的牌匾挂在房门口,六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二十七个书橱,里面又分门别类的摆放着农业科技、社会科学、少儿读物、文学艺术等一万余册图书。书屋全天免费向村民开放,不但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许多村民还在书屋学到了一技之长。乡村书屋办起来了,可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多半不识字,鉴兆飞又专门为书屋准备了画册和科技光盘;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他购买了大量的少儿读物、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有了他这个书屋后,民风村貌有了改善,孩子们也经常来借书看书,鉴兆飞对前来借书的农民、学生,不收押金,书借走后,还不还全靠自觉。
到了2013年,自己买来的、亲朋送来的、社会捐赠的图书更多了,随着图书量的增加,老屋放不下了。鉴兆飞便用自家的承包耕地,换来村头一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他把这片宅基地垫高整平,2014年春天,新书屋建成。
现在的书屋已建成二层小楼,一楼是图书室、阅览室,二楼是书画室,活动室,文房四宝齐全。“乡村书屋”藏书量有近五万本,涵盖了中外小说、政策、法律、种养技术、健康保健等门类。鉴兆飞在图书管理上更是精益求精,科学规范,对图书的数量,排列存放了如指掌,随时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群阅读、借还。在鉴兆飞的带领下,鉴洼村还建起了乡村文化广场,广场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硬化场地六百六十平方米,有六套健身体育器材;广场南边铺设了二百米的排水管,有 八百多棵绿化苗木……如今的文化广场像模像样,设施齐全。前来借书的人已扩展到鱼台县清河镇的四十一个村、罗屯镇的十几个村,以及金乡县卜集镇、高河街道办事处的十多个村。七年多来,共有八万多人次借书。鉴兆飞的乡村书屋,书香飘溢,越传越远。
乡村书屋、文化广场,成为了鉴洼村人学习、娱乐的场所,成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村民阅读学习的气氛也越来越浓,文化文艺娱乐活动蓬勃开展,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一些牌迷变成了书迷,正了村风民风。
去年春节,鉴洼村民在书屋里过了个文化年,在外务工返乡村民和放假回家的大中小学生,吃完水饺,竞相来到这里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惠民利民政策,学习农业科技、法律方面的知识;还有的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热热闹闹过了个文化大年。鉴兆飞还计划以乡村书屋为根据地,组建唢呐、秧歌等文艺小分队,经常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等到书屋来授课,把乡村书屋打造成服务农民的综合性文化大院。
鉴兆飞退休后继续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推乡村振兴、反哺家乡,乡村书屋成了他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在延续乡村文脉、引领道德风尚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正如2014 年第四届“感动济宁”十佳人物颁奖典礼爱德榜上给鉴兆飞的颁奖辞说的那样:“从繁华的城市,走进阔别已久的家乡。抛却了昨日公务繁忙,沉醉于今天阵阵书香。你用一个读书人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担当。一间小书屋,一群读书郎,这是你一生追逐的梦想,也是授予你最美的勋章。”
编者按:
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展示魅力、启迪后人,是清河镇邀请老年大学编著《柳韵清河》一书的初衷。老年大学文学社师生深入乡村社区,采访、挖掘整理,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村落历史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精彩瞬间。
每一个热爱家乡的清河人,都应该了解家乡历史,宣传家乡特色,积极分享转发微信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河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教研】我校组织葫芦丝专业教师开展听课交流活动!
【柳韵清河】清河柳韵——杞柳文化与清河镇柳编产业
编辑:李静
摄影:段成勋 潘广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我们。
Hash:960b4712577b183fe3c6249c9a95cc10eb9cc450
声明:此文由 鱼台县老年大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