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济南系列之(一)——历史悠久的古城
济南市,简称“济”,是山东省省会城市,自古以来的天下名城。济南又因为境内泉水众多,曾经拥有“七十二名泉”,被尊为“泉城”,所以又别称“泉城”。济南不止位置得天独厚、城市环境优美,其历史更是悠久。接下来我就从我所了解的济南悠久历史、名称由来、地理优势来做一个介绍,以飨读者。
济南夜景
一、悠久历史
这一篇章我来梳理一下济南的历史传承脉络。
济南的建城历史可以追述到夏朝时期,目前在济南章丘区发现了大量城市遗址,但是苦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难以追述那段筑城历史。目前可以考证的是商代遗迹,当时的奴隶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所以在章丘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治下。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描写有关济南风土的文献记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这首诗讽刺的是周朝大贵族不顾及南地区人民疾苦骄奢淫逸的生活,其中大致描写了济南地区的地理和风土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发生巨大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属齐国,属于齐国重要的一座城邑。
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再实行分封之策,建立郡县制。在济南地区设置济北郡,而今济南市区就属于济北郡辖区的历下邑。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设济南郡。此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济南”一名第一次出现,而这个名字一经出现就延续使用了2000余年。
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区平陵城),在东平陵兴建郡守衙署。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再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大约囊括了今天济南市的全部辖区甚至包括滨州市和邹平县等市县的一大片区域,远大于今天济南市的辖区。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因谋反被诛,王爵被削、家产籍没,同时封国被除,再次改为济南郡。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之后,再次恢复为济南国,作为宗室封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济南在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由于东平陵城被毁,济南郡治由东平陵整体移至历城。自此,历城地区便成一直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济南府老城(可见城墙因地制宜属于不规则形状,大明湖水系占据府城面积1/3)
进入隋唐,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再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设在历城。隋唐时期政局稳定、社会安定,齐州水路、陆路交通发达便利,所以一直是北方重镇。
北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北宋社会初中期发展稳定,经济富足,当时的济南发展迅猛,已经具备大城市的规模,一派太平盛世景象。一直属于北宋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由于济南的战略位置日趋重要,于是皇帝下旨升州为府,齐州遂再次更名为济南府。
金代,济南仍为府,隶属山东东路。此时金政府为了盐运方便,设北路盐运使驻扎济南,于是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当时的重要盐运集散地,当时济南盐商云集,这对济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升济南府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管理,规格更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府开始作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后改为山东省,但是省会未变。从此,济南成为整个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清代,继续沿袭了明代的管理模式,济南府继续作为山东首府,巡抚、藩台、臬台等一众官僚和官署都设置于济南。从明代以来,济南作为山东首府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二、名称由来
济南之名源于济水,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为古水名,又原本是一条古老水系,但后来被黄河改道所夺取河道,成为黄河下游的一段河道,结果时至今日古济水反而鲜为人知了。而济水也一直很神奇,水文学家称其:源水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济水它有很长的河道是“伏流”,即地下水。它在济南趵突泉涌出地面之后北流,即成为泺水。这条水再流入小清河和大清河,而大清河走的正是济水原来的河道,但以后河道又为黄河所夺,因此现在济水、大清河已经和黄河成为一条河了。
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古济水:“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原本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一路奔流向东,穿过山东平原后在渤海处汇入大海。而济南城筑城就曾经在济水南岸。所以名为济南名副其实。遥想古代,济水奔流,济南地方众泉竞涌,湖泊密布,南依群山,北临济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时至今日济南仍遍地泉涌、环境宜人,这一切应该都要归功于济水。
三、地理优势
图中红圈所示为济南,可见它刚好处在南北东西交通的交汇点上
济南处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偏西的位置,济南交通四通八达,从济南到山东半岛的哪一个城市都十分方便。这就使得济南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济南在山东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济南南有泰山,北临黄河,自古济南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以来,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海上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拱卫渤海,是拱卫京师的屏障。在陆上,济南基本四面环山,属于半丘陵半盆地,易守难攻。
再有,济南扼守南北交通要道,北上可达京师,南下一马平川可直抵江南(清代后期清政府防范太平天国北进,济南就是清军的主要战略据点)。济南的位置这在《孙子兵法》中称为:通衢之地。是用兵作战第一时间要占领的地方。
先举一个明代靖难之役的例证。
当时燕王朱棣和侄子建文帝争夺大位,战争之初朱棣率领的北军一直势如破竹。但是在建文二年四月底到五月初,北军在击败李景隆部之后,也出现了半年的低潮期。这个转折点就是济南战役。
古代打仗,最头疼的就是直接进攻有所防备的城池。《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去攻城。
朱棣携白沟河大捷的士气,带领部队一直杀到济南城下,又在这里歼灭了李景隆所率残部十万人马,于是乘胜包围了济南城。想一鼓作气攻下济南城作为南下的大本营。可是在济南城下气势正盛的北军却在城下铩羽而归。正应了《孙子兵法》所说的:“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济南是有名的易守难攻之城,时间过去三个月,济南依旧巍然屹立,而北军却伤亡惨重、士气低迷,燕王朱棣终日发怒也无可奈何。这时,李景隆帐下的先锋大将平安,已经聚拢了约二十万人马,向南军失守的德州进军,目的是要截断北军的粮道和退路。此时,北军在济南城下已经连续作战三个月,在兵困师劳、伤亡惨重、后方不稳的情况下朱棣决定迅速撤围班师北返让部队休整。
史书载:燕王悻悻然解围而归。朱棣这次围攻济南,时间长达三个月。为什么燕王这样想拿下济南?《明史·铁铉传》认为,这是因为济南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居于南北要道中间,府库充足,经济富庶,济南城又是个坚固的防御堡垒。如果占领济南,以济南为基地补充军饷、粮草、兵员之后再南下徐州、扬州,则南京指日可下。因此想趁着李景隆大败之际,军心浮动,想一鼓作气攻占济南这个战略要地。但是朱棣的希望却在济南城下破灭了,以至于后来燕王朱棣没有办法只能绕过济南直取南京,占领济南后济南也没有被攻破,一直是钉在朱棣背后的“一颗钉子”。由此可见济南的位置之重要和城防之坚固。
再举一个济南战役的例证。
1948年9月24日,华东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下发动了济南战役。他们统一指挥14万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经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全歼守敌10.4万余人,俘虏敌最高指挥官王耀武,至此山东境内最大、防守最为坚固的内陆城市济南宣告解放。国民党名将王耀武经营的济南防守可谓“固若金汤”的济南8天即被攻克,实属奇迹。
因此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连美国军事顾问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攻坚战役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已经完全实现从运动战向城市攻坚战的转变。济南的攻克,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从此国共之间在山东境内再无大战。以至于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在回忆录中写道:“‘戡乱’时期的剿共军事,以三十七年九月下旬济南的失陷(即济南战役),作为一个转捩点。
在此以前,可以说胜败之机,犹未大定,国军努力的机会,还有争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后,显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济南为山东心脏,济南一失,整个山东就全成了一盘死棋,而打通津浦,连贯南北,遂全然绝望矣。” 由此可见无论认识历史时期济南在山东、在华东的关键地位始终无可动摇。
济南夜景满目高楼鳞次栉比
各位读者,我今天先简要的给您介绍了一下济南的悠久历史,名称由来和重要战略位置。大家先对名城济南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接下来我将分门别类的对济南作详细介绍。
Hash:37d30ac20fba8539abef8a1f7096dea551c52425
声明:此文由 据德游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