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太岳 ——寒露古阳敬霍山随笔

回 望 太 岳

——寒露古阳敬霍山随笔

蔺长旺

霍山老爷顶山顶建有真武庙,清《岳阳县志》称其 “云外天现”,为古岳阳八景之一。

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说起五岳来,可谓是人人皆知:“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但你是否知晓在自汉代以来而名冠天下的“五岳”之前,在华夏大地还曾有一座被中华先民称之为“太岳”的圣山吗?

暂且不究其位于何地,仅仅从一个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普通的“太”字,就足以品味出其历史地位之高和文化底蕴之厚重了。

中国影像方志》第245集《古县篇ㆍ地名记》里 “祭山民俗”所说的“霍山”,就正是那座曾被中华先民尊为“太岳”的圣山。

“岳”在春秋前是指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帝尧时分掌四方事务的部落首领就称之为“四岳”。之后,人们便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其辖地的大山名称联系在一起。

《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尔雅正义》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 ;《求古录札记》亦称:“岱、衡、华、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可见,今之中原的“嵩山”并不包括在上古时期的“五岳”之中。但上古的“五岳”不仅包括位于斗维之野、三河之域的“冀州霍山”,而且又因其恰处上古时期的“五岳”之中,自然便具有了“中”和“太”的至高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子所云昔日黄帝一统天下后“西泰山”封禅正是在冀州之霍山。

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並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滕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轩辕氏黄帝击败神农、蚩尤两大劲敌,以武力统一中国之后,又先后合玉符于釜山,封功臣于具茨山。黄帝首开中华文明史上天下大同之先河,入驻中原,定历法,封姓氏、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令仓颉造文字。黄帝时期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权威的政权,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黄帝率领群臣及幕僚们去封禅(西)泰山,当在此时期。在韩非的笔下,他不但描绘出了黄帝当时(距今5000年前后)作为胜利者封禅西泰山的威风凌厉,还说他十分逍遥自得地谱写出了名叫《清角》的乐曲。

地理变迁的历史可知,随着黄河冲积平原自西向东的缓慢发展和形成,文明的中心从尧舜禹(陶寺遗址)到夏商周(今之中原)的逐步东移,河南嵩山便自然取得了“中岳”的历史地位。事实上,也正是从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始,今之“五岳”方得以名符其实,并传承至今。“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当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就“中原”的地理概念而言,上古时期是指古冀州之地域,亦即晋陕豫交汇地域,而非今之河南为中心的中原。例如,抗战时期的“中条山会战”,在日本的军事档案文献里就称为“中原会战”,可见日本继承了很多的中华文化元素,现在还有“天皇”。

冀州之霍山,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部临汾盆地东北部太行山吕梁山之间,亦称“霍泰山”、“西泰山”、“太岳山”,其位于今之霍州洪洞和古县三县交汇处的老爷顶海拔2348米, 其高程远远高于今之五岳。霍泰山山势挺拔,森林茂密,为山西省内主要林区之一,设有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霍泰山是《禹贡》冀州的镇山,为当时中国五镇之山的中镇,唐代还封其为“霍山神”,总领海内名山

今之霍山老爷顶尚有元帝颛顼之宫阙遗存,元帝亦即居五帝之首黄帝之后的第二帝——颛顼。据学者周文洁先生考证,在古 “(中)岳”一带称雄的夷人领袖,最早者当数帝颛顼。颛顼帝在五色帝中被称为黑帝,《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以天有五帝为由,“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祠”祭奉的就是颛顼。

《道藏-洞神部.传记类.玄天上帝启示录》卷一记载:净乐太子当初修行之始,玉清圣祖紫元君曾点化他:“有山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太岳,子可往居之。”显然,故太岳山者乃玄武大帝得道之圣地。明朱棣永乐年间,以武当山为元帝修真得道之所,敕封其为“太岳泰和山”。《赵城县志》第27项《坛庙》栏内99页上载:“霍山绝顶有元帝殿…….。”

数年前朋友周文洁先生曾亲临老爷顶实地考察,认为当初老爷顶确有颇具规模的庙观,但昔日宫阙早已不存,微波站建于其旧址之上,好在还幸存有残碑一小枚镶嵌于微波站楼房的台阶中。碑文尚有七竖清晰可辨,其第五竖是“尧舜之邦再”五字,第三竖则是那胜过万两黄金的“玄帝老爷金殿”六个宝字。侧下方石窑式的旧建筑之小平台上置铁质神像一尊,一旧陈的木质牌位立于其前,上写“供奉天神颛顼黑帝之神位”11个妙字。这说明此处确系当年颛顼帝、玄武、元帝之行在。印证了《道藏》中关于“太岳”之说,也印证了明朱棣册封“太岳”有据,更印证了唐、宋、元等历代册封爵谓的实体不虚。

也许是巧合, 陶寺遗址宫城中轴线(45o—225o)之东北方向正好指向太岳山的老爷顶,或许这隐喻着一种对文化基因的传承……….

当您登上霍泰山主峰老爷顶,举目远眺,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觉便会悠然而至;一幅幅波浪壮阔的历史画面将会穿越时空展现在您的思绪空间。

奕奕太岳兮,居五镇之中,位五岳之先①。

潺潺三河兮,形似乾坤太极,状如冀方之边②。

上通斗维七星之端;下贯昆仑两翼之巅③。

华龙脉,华夏起源;圣迹④之墟, 众神所安。

皇皇哉, 奕奕哉, 五岳之首(母),于有兹焉。

伏羲画卦,女娲补天;神农初国,精卫海填⑤。

炎黄合符,清角乐篇,乘龙驾鹤,霍岳封禅⑥。

仓颉造字,雨粟鬼哭;天下大同,万民心欢。

尧天舜日 声和击壤;民谣康衢,协和万邦。

大禹治水,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春秋五霸,晋国辉煌;新田盟誓,岳公鉴赏⑦。

蔺公相如,东出太行;将相和好,国柱栋梁。

穆王西巡,御使造父;千里平叛,赵姓有光。

李渊起兵,南征霍邑;直驱长安,立国大唐

日寇入侵,陷我平阳;太岳亮剑,中华脊梁。

建国全新,屹立东方;四梁八柱⑧,改革开放。

千年牡丹,第一桂冠;仙子知时,国运盛昌;

两个百年,指待梦圆;命运共同⑨,人类理想。

同心戮力,全面小康;实鉴临之,后土天皇。

风入蒹葭秋色动,寒露古阳敬霍山。在寒露节气到来之际,每年一度的“绿水青山24节气、时节如流美丽古县之寒露古阳敬霍山”系列活动,又一次在太岳山下的古县古阳镇拉开了太岳山盛典的帷幕。

古县,因地处太岳山之南麓古称岳阳。如今,在这方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故土上,古县人民正在新时代的征程里,和着远古清角的乐律,擂起了进发的战鼓,书写着新的篇章!

注释

1 今之霍山,亦称霍太山、西泰山,因上古时为中岳,相比于汉后的五岳而尊其为太岳。 2 三河,指黄河流经今之晋陕豫冀的三段古河道的西河、南河与东河。其状恰如太极“S”。冀方,如顾炎武先生梭说:“古之天子长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正中冀州,曰“中土”;冀州“中土”也。冀州是华夏九州之一,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 ,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在唐尧时,居冀方、斗维之野,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地上黄河(三河)之域,与天空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故称“斗维”;河水流经:西起今之昆仑山,中经古昆仑(秦岭、中条山),东与东昆仑(今之山东泰山)相连,气势磅礴。 3 《山海经》所言之古昆仑为东起山东泰山、中跨中条华岳、西至秦岭的山系;太岳之南的晋南地区即为“帝之下都”、“昆仑墟”、“昆仑丘”。 4 圣迹之墟,意指山海经所云之“昆仑墟”,乃三皇五帝众神所居之地。 5 古籍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巨灵族居住地(河汾交汇处的汾脽)、古运城盐湖(雷泽)、吉县人祖山伏羲女娲岩画、太岳山下洪洞卦底村、女娲陵遗迹都是与女娲炼石补天、伏羲画卦的文化遗存,反映了上古时期居住在中条、华岳、太岳山、人祖山之中华先民在恶劣自然灾害环境下繁衍发展的史实,是体现中华民族血缘之根的神话故事。炎帝初国伊继国耆和精卫填海(炎帝女儿族东迁)的历史事实就发生在古岳阳及其东部地区。 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並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滕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炎黄大战后,黄帝率参战双方在霍太山封禅时,曾作《清角》之乐,开启“大同天下”的纪元,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击壤歌,帝尧为天下共主时,协和万邦,第二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击壤歌、康衢谣反映了帝尧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6 侯马盟书中有以霍太山(太岳山)为鉴,祭山盟誓的线索:称太岳山为“岳公”、“岳神”,参与盟誓的主要有:韩、赵、魏、智、范、中行等 7 “四梁八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 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四梁八柱”是形象的比喻,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的框架。 8 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已列入了国家宪法的人类社会发展新理念, 是对来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大同”之高尚情怀的传承和发展,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Hash:85f50333dea75d95df571c77698b9eb82ba23e25

声明:此文由 山西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