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杨令公庙:辽太后命令建的这座庙宇,该让奸佞和某些专家羞愧

文丨曹昱

古北口中国古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今北京密云城东北约44千米。山势雄险,层峦叠嶂,为围场承德方向进入北京的主要通道历史上对保卫京都有重要作用,有“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之称,是历代兵家重地。二十多年前,曾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金山岭长城,即西起古北口,东至望京楼,全长二十多公里。

距离秋日不远,顶着七月夏日,一行数人,驾车自京城出来,沿北京至承德公路,到横亘在河北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的金山长城。我却关注此行必将路过的古北口,希望实地领略一下它的风貌。据说,那里“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甚为壮观。

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过密云水库国道两边的山由低到高、由平淡无奇到崎岖险峻逐渐地发生着变化。道路沿山势起伏,不知不觉已经钻进了深山之中。透过车窗向外看,波光粼粼的密云水库早已成为脚下的风景

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并不算久,却已亲身感到北京的人文景观实在是不少,真可以说每走一步都可以找出一两条历史的逸闻。用“移步换史”来形容北京人文叠加、遗迹丰富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就拿这个古北口来说,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在古北口筑墩设防,到了唐代,这里设置有“东军”和“古北”两个营寨。宋辽时代,这里是两国使者必经的路。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进攻北京,明军在这里奋力抵御。善于用兵的俺答派一部分部分从小道迂回到明军的背后,前后夹击,把明军打得落花流水。明军丢失了古北口,北京的门户也就自然敞开了。如果仔细地梳理一下,这种中华民族内部历史融合性质的战争在这里几乎是没有间断过。我觉得,无论这些战争的状况如何,大不了是弟弟执政无能、哥哥取而代之,都是些兄弟之间门内的事。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事主要在近代,抗战之初,入侵中国的倭寇第8师第16旅与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第17军第25师等部队曾经进行过一场恶战。

虽然,在北京众多的人文景观之中,古北口算不上著名,但是作为一段历史的缩影,却很值得作为思考的载体,细细品味一番。所以,一路上我也顾不得与车内的朋友闲聊,两眼瞪得大大的,看着路边远近的景观。双塔、古树,哪怕是一个小土包,我也会赋予它一种想象,判断一下它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遗存。车路过一个山隘的涵洞前,我注意到公路右侧的一个小山丘上,依稀露出个古建筑的房角,这兴许是个庙宇?不得而知。

在一个公路交叉口,车向更远的深山里拐了进去。我一直纳闷,怎么没有看到古北口?这次出行,原以为可以实地探个究竟。但是,直到到了目的地,在金山岭长城脚下停车住宿,我才知道,我们刚刚路过的那个有涵洞的山隘就是古北口。虽然住的地方距离那里并不远,但也有些许的惋惜。

晚饭后,由着性子四处走动。夜幕下的长城连着山峦,黑漆漆一片。一位当地的老者告诉我,这段长城明朝戚继光曾经重修过,现在政府又进行了局部整修,景点有望京楼、登天梯、将军楼、猫眼楼、通天洞、仙女楼等等,都值得一看。我的心里却挂念着那个古北口。无奈,走是走不过去的。好在,旅馆一位服务员送我一本小册子,上面介绍了许多关于金山岭的民间传说,再有他在那里东拉西扯的补白,古北口可去的地方还真不少。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那里还保存着一些名胜古迹,有杨令公庙、药王庙、吕祖庙、琉璃影壁、杨七郎坟以及耸立在坟前的白塔。当时的杨令公庙还有前后两个大殿,前殿内,立有杨老令公和他的八个儿子的坐像。后殿内,立有佘太君的坐像和八姐九妹的立像,雕塑均为彩色,做工精细,个个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庙内的墙壁上,还绘有杨家将的主要战绩。造型考究,设计精美,令人流连忘返。庙门两侧的墙壁上,写有“威震边关,气壮山河”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来,这些都被砸了个稀巴烂,现在,庙宇又经过了重新整修,一些景观还是可以看到的。来的路上,我在那座小山丘依希看到的古建筑,应该就是杨令公庙。这让我感到很兴奋。

在民间,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虽然说,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包括《杨家将》这样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描写,可能与历史上有很多的出入,但是,杨令公,包括那个受后人万世唾骂的潘仁美,都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潘仁美真名叫潘美,字仲询。老百姓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评价方式很独到。就说这个潘美,为什么要给他的名字中间加上一个仁义道德的“仁”,我想绝不会是因为他仅仅少了“仁”。

史书记载,宋与契丹岐沟关之战,潘美任西路军统帅,与副帅杨业,率军连克寰、朔及云、应等州。契丹军主力反击时,本就嫉杨业之能的潘美与监军王侁,拒不采纳杨业建议,还强令他率兵出战,作战时又违约拒不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但是后来恢复了官职。

历史上的杨令公名叫杨业,又名杨继业。出生将门,智勇兼备,号称“杨无敌”,领兵作战,屡立战功,声名赫赫。辽军很怕杨业,见到他的军旗就绕道躲开。镇守边关七年,辽军不敢进犯,边境得到安宁,百姓到处传颂他的事迹。

历史上的杨令公到底怎么死的?据我所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杨令公在李陵碑大呼:“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撞碑而亡。另一说则是,杨业被俘,拒不投降,在辽营绝食三天三夜而亡。我自小就知道评书《杨家将》里有一段故事,讲的是杨令公死后,那孟良装作樵人到红羊洞寻觅杨令公骸骨,却上了聪慧的萧太后的当。十数年后,杨令公夜晚托梦给杨六郎,才知道令公的真骸骨还在望乡台。那孟良再次去幽州寻觅令公骸骨,却失手将不期而遇的好友焦赞误杀,伤心之余,将寻到的骸骨托人带回,自绝而亡,追随好友去了。听着这些故事,时年虽幼,却已感觉出杨家上下真是一门忠烈,感叹、佩服之极。

在杨令公死的地方或者与之历史密切联系的地方建个寺庙,实属正常,但是,这里距杨令公丧身之地比较远,能与之发生联系,一则是如民间传说的,杨七郎奉父命回朝搬兵,在这里被潘仁美挡住了去路并乱箭射杀,尸体被大卸八块扔进河内,一条大腿却逆水而上到了古北口河边,当地老百姓偷偷捞上来,埋在了山上。后又在坟前建起一座白塔。而另一个理由,传说是与萧太后割下老令公头颅后,就是经这里送往辽上京。但是,为了这两个理由而修建一座庙宇,似乎有些牵强。杨令公的庙宇并不像关圣人那么多,也没有岳王庙那样出名。以前,我只知道,在开封城西北角处有个孝严寺,实际上就是杨六郎将杨家旧宅改为祭祀其父的家庙。而在这里修建杨令公庙宇,必然有着特殊的来由。

诸种说法中,我觉得纪晓岚在《阅微草堂》所说“辽人重业之忠勇,为之立庙”比较接近历史的真相。铁腕主政辽朝的萧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以她的聪明才智,以她治理国家的兴致,绝对是一个惜英雄、重人才的人物。杨令公这样的人物在那些奸佞之臣眼里,肯定不那么招人喜欢。但是,在英雄面前,即便是自己最强硬的对手,英雄还是英雄,杀了他还要向他致以高规格的敬意。古北口是北宋与辽朝的交通要道,各色人等都要从这里进进出出,在这里给杨令公修建庙宇,实质上就是把杨令公的忠勇之德立了起来,提醒每一个路过这里的将官,这就是为将者的楷模。于是,古北口这个本来就与军人和战争密切相连的兵家重地,被赋予一位军人的灵魂,代代相传。我相信,自宋以来,不知有多少军队从这里经过,也不知有多少一度出现困境的人们,他们哪怕只是认真地看上一眼,也会从杨令公庙那里获得了矢志报国的决心,演绎出一段段励人斗志的故事。冯玉祥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他专程来到古北口,面对杨令公的塑像,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古北口感受到这种氛围。连岳飞都被赶出了教科书、取消了“民族英雄”的称号,这座杨令公庙定然不会进入那些专家的法眼!最终走向背叛国家和民族之路的汉奸们,更不会在意这里的热血和历史誓言!

1933年3月,倭寇调集两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的兵力,在空军配合下,向古北口以东长城各隘口轮番进攻。蒋介石迫于各界的压力,急调13个军30多个师的兵力沿长城线布防。古北口方向的战斗最为激烈,在这里担任阻击任务的第17军3个师交替上阵,浴血奋战,坚守两个月,终因伤亡过重,撤出战斗。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倭寇遂全部突破长城各口和滦河防线,向北平逼近。何应钦根据国民政府的指示,派代表与倭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从此,倭寇侵犯华北的大门被迫敞开。

这一仗,包含了许多中国军人的顽强和耻辱,也就是这一仗,把一些人吓得连老祖宗是谁都记不起来了。陈公博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位早年曾投身革命、曾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被开除出党的大汉奸。据陈公博讲,他是在1932年就对抗日产生了疑虑。在此之前,他是支持抗日的,但就是长城古北口这一战让他感到十分失望。从幸存的中国将领那里,他得知士兵们根本无法抵挡日本人,因为他们的武器与敌人的相比大落后了,为此,他追随汪精卫向倭寇举起了小白旗。

民族危亡之际,有的人深感民族大义,极尽所能拯救危难,甚至为此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真可谓生为人杰,死亦鬼雄。有的人虽然也看到了危机,但是却丧失斗志,置人格、国格于不顾,尽显软弱之能事,最终投敌叛变。

我敢断定,陈公博关注古北口这一仗,绝没有考虑到就在这战场之一隅,还坐着杨老令公,否则,中国也许就会少一个汉奸。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耻辱的终归已经成为耻辱,让人怀念和景仰的现在仍然惹人怀念和景仰。

坐在返回京城的车上,一路看去,公路两边山势险峻,那条曾经漂浮杨七郎尸首的河流仍然在静静地流淌着。山还是那些山,或峻峭耸翠,或势如虎口。蜿蜒的长城在头顶起伏。许多地方已经明显进行了重新修葺。但是,正如重修古北口长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绝然不会想到500年后“倭寇”又会回来。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灾难和曲折始终伴随着并考验着这个民族。我们靠什么在未来保持住我们民族的尊严?

走过古北口,我没有下车,只深深地向杨令公庙看去。

☆作者简介:曹昱,河南许昌人,出版著作两部。

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Hash:0bbe17cfe0ce2e3f56de473ee1d053a22768e34a

声明:此文由 京都闻道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