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你

醉人诗意,在旖旎花叶,在灵秀山脉,在潋滟水波,在斑驳古韵,令人心驰而神往之。

---题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小城。它朦胧而又清亮,安适而又美好—“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芸娘所诉出的理想生活即如此地常态,这种美好不在于隐居农耕的形式,而在于那一份盎然诗意。十五年朝夕相对,深感何幸而生于襄城,栖居于此,自有满心诗情画意。

襄城古称“汜邑”,因周襄王曾避难于此而更名为“襄”。襄者,助也,容万物,成万物,美万物。千年古县,自有独具一格的风貌人文、诗意古韵。

南北大街,老襄城人常称之为“五里长街”,这里曾有过“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繁华。路两侧梧桐成荫、商铺连缀,依稀可见当年盛况。日光从叶片的缝隙中滑落,温暖流泻一地。秋日漫步,落叶与冷风共舞,脚踩上去,吱吱呀呀,是黄叶骤然心碎还是寂然重生?抑或是明清木门轻启时发出的声响。青砖黛瓦、硬山挑脊、扣板房门,明清古韵犹在;商仍从商,民仍安居安宁的生活给人岁月的诗意——古旧的院墙上有青苔蔓生,似已荒芜之处却可闻嬉笑怒骂,可见炊烟袅袅。信步于此,总能看到孩童笑闹、老人静坐于遮天梧桐之下下棋喝茶,商户以木板为货架售卖日常衣食,古与今的界限在此已然模糊。比起陶潜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有烟火气的襄城老街则更显亲切可人。现代化的脚步匆匆,而老街却甘愿落了伍——守着一方故土,守着一方岁月,守着一方安宁,守着一方诗意,无论你来或不来,老街一直都在这里,永远存留着千年沉淀的古韵。

盛夏,丽日绰约。此时闲游老街切莫抬头张望,莫抬头,一旦让那片云团似的合欢入了眼,便再也移不开步子—初时,软糯的粉红轻拢一片绿意,鲜亮柔和的色彩让人想起青葱岁月的丝缕悸动,盛夏似也因此而染清凉。数日后,它便红成心头的一抹艳影,比玫瑰俏,比桃花媚,然俏而不娇,媚而不妖,有种“非凡俗之物”的意味。蒲公英似的花朵随偶至的微风轻舞,欲说还休,欲动还静,欲离却止,别有一般韵致。这一番红恰可映于清水之中,成了云,成了霞,成了无法忘却的梦。合欢本非名贵之物,只是难遇如此这般,美得恰到好处。我曾细看那棵树,光阴的故事在树干上清晰可见,它静静地站在城墙的转角,立于汝水之上,身上是岁月不留情面的拙劣刻印,而那无数精巧的花朵却似温柔少女,就那样呵呵软软的绽放着,青春永驻,不染浮华。

树下有水,名曰北汝河,汝水出于洛,为淮河支流。《水经注》载:“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据说,元代时,汝水泛滥,有司于舞阳截汝水,自此汝水东注,改道于颍。如今,当你驻足水之侧,看它沉默舒缓的流入天际,你怎么也想不到它曾有过这般狂烈的过往。水淡如菊,清雅秀丽,浅浅天青,云影入水,一束光洒下,可见小小银鱼在漫无边际的游荡。汝水随秋叶而落之时,隐藏于水底的红石桥便重现于世人眼前——绿水红桥,相映成趣,赤佩连接,玉带天成。从明初到现在,红石桥已然是八百多岁的老者了,八百年间,朝代更迭,人事皆非,而它却依然如故。桥下泥沙中亦埋藏着明时铜钱——被掩埋的不只是铜钱,更是悠久的岁月。我站在红石桥上,听见千年前的歌咏:“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火辣热情的周时少女与沉默不语的红石桥,跨越时光界限交融于汝水之上,动静相生,声色相映,皆成永恒。漫步河堤,总觉灵魂在水面飘荡,这水似我来处,亦似我归宿,不知是哪一世种下的因,而此时又是哪一世的果?汝河的安静似黑白琴键间倾泻而出的音符,并非万籁俱寂,而是自然安宁,不是寂寞,而是一番诗意。然静水之下亦有澎湃,水中忽隐忽现的漩涡,便为些许外显——那是不可磨灭的炙热,是祖先血液里的傲气,是气势如虹睥睨天下的霸气——天地之美本就是如此阴阳相合,刚柔并济。我的汝河曾是年少轻狂的烈酒,而今又似经年沉淀醇香怡人的红茶,细品方知,好茶亦可醉人。

环城的,除了汝河,还有厚重的城墙。顺着城墙一路走,总有些情绪说不清道不明——耳边的风,是否吹过战士染血的剑锋,是否抚过先祖的眉头,是否曾陪诗人饮酒、陪浪子落泪?耳边的风也静默,静默地吹皱縠面,静默地刺入青砖红石,有微茫的窸窣声响,近于呢喃,不知是时光流逝的叹息还是存了千年的城墙和越过千年的风在追忆往昔。黄昏时分的古城墙为现世失意的心存留一份慰藉——夕阳缓缓踱入山头,金光洒在历史的砖石上。太阳古城墙,这万古依然的两者仿佛都在注视着你,便也可如苏子一般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奇异也,自觉渺小反而能释怀孤独忧伤。从浮光跃金到彤云弥散,这是一种浩瀚、一种庄严、一种永恒。即使是夕阳余晖,依然有直逼人心的魄力。而夕阳,比之击破阴翳的初日更多了一份包容——一切灰暗都无所遁形,一切过错亦都被原谅。曾于城墙之上见一老翁做诗,虽两鬓斑白却丝毫不见老态,下笔亦是字字铿锵。诗的内容如今已然忘却,只记得写的极为震撼,只记得当时残阳如血,树影阑珊,有妇人捣衣于河畔,老人在古城墙上写下一生感悟,风吹过树叶带来几声叹息。而我是赏画者,赏这一张遗落民间的千年古画。静坐于城墙之上,我透过这水、这风、这夕阳看到了些什么——那是护佑襄王的羽翼,是“襄半朝”的无上荣光!

远眺,那埋葬夕阳的,是施然西来的伏牛山脉。于古城墙上观山之葱茏可爱时竟恍惚,当年的户部尚书李敏,是否也曾凝视我今日所见之景,在夕阳隐没的那一刻决定设书院于眼前九山十八峰之中,教化育人,泽被故乡。“酌古、崇德、兴业”,一时间,四海学子云集襄城,求学者“室不能容”,紫云书院这诏赐的名号已然名扬天下——教出“江南第一才子”唐寅的大儒沈周在此讲学,缔造了“弘治中兴”的一代英主朱佑樘,也曾在这山林读书、玩耍。红石瓦垄的书院中,曾坐着无数俊才贤士,李敏亦于此静心修学,为民养生息。皇帝来过,名臣来过,这小小的书院见证着一个王朝的复兴,也见证着李敏不畏权贵、正气凛然、为公为民的伟大——弘治中兴是他的勋章,今日之襄城亦以他为榜样!

云山以“奇秀幽古”著称:奇有三绝——紫气、槲林、残雪;秀有三妙——竹林、甘泉、碧海;幽有三胜——天然氧吧、红林觅珍、幽谷鸟鸣;古自不必多言,紫云书院已足以。竹涛阵阵,鸟语声声,层林红遍,残雪入梦,“九山映丽日,四面溅水响,一河千年流,五湖碧波漾”,此为清净地,君至自忘忧。

然我诗意襄城远不止于此——乾明晓钟敲落痴嗔贪,令武秋风吹散悲恨愁;风车孑然独立于人迹罕至的山头,为小城带来苍茫旷远的韵致;十里桃花灼灼其华,绽开的是美好,绽开的是幸福......昼有飞鸟驻足,夜有星月盘桓,诗意不言而喻。一代代襄城人守护着灵山秀水,一代代建设者守护着人文古韵,襄城才有了今日之美。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而当今襄城恰处于古今重叠之处——有平坦大道也有九曲小巷,有高楼大厦也有青砖黛瓦;没有大城市的物欲喧闹,亦非凄神寒骨而不可久居。它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若你来到襄城,我定以古韵为酒、诗意作肴设一场宴酣,在此,愿汝河清水洗尽颠沛红尘,紫云书香抚平纷繁嘈杂;愿你长安喜乐,带一份古城的醇香上路,携着满怀诗意归家。只是朋友啊,你切莫贪杯,醉于古城墙之上,不知东方之既白,错过了晨光微漾远山乍破。

春林初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不如你。

——谨以此文,赞我诗意襄城

作者简介:

沈彤,年十五,生于襄城长于襄城,现就读于河南省襄城高中二年级。酷爱文学,喜欢字与字之间的心心相印,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皆愿以笔畅达;喜散步闲游,观自然之景,品日升日落。爱音乐,爱一切细碎而美好的小事物,喜欢让生活充满小确幸,享受小小的愉悦。

Hash:5d69bf9bdc96dc1542526950f4e9c16f86fc61b0

声明:此文由 今日襄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