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圣王石谷,师出名门才绝于世,身后遗迹却被黄石公喧宾夺主

今天的话题,从一座桥梁说起。这座桥梁位于江苏常熟市董浜镇徐市归家市,也就是清初画圣王石谷的祖籍地。提起画圣,大家有时候想到的可能是吴道子。确实如此,吴道子是唐代画圣,而王石谷则是清朝的画圣。两位画圣所处的年代不同,各有各的影响力。

以上老照片显示的,正是王石谷祖籍地归家市的这座桥梁,原名“王石谷桥”,如今改名为“黄石公桥”。此桥乃是清朝中期,当地人为纪念画圣王石谷而建。

根据《王石谷年谱》的记载,王石谷祖父移居城北大义小山。王石谷20岁,弱冠之年移居北门桃源涧下洗马池。他出生于一个丹青世家,祖上世代擅长绘事。年轻时的画圣,没有走上科举取士的道路,而是选择了绘画作为终身的爱好和事业。个人兴趣和终身事业方向一致,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我们的画圣就是如此优秀,如此幸运。

中秋遇贵人

王石谷自己写的《清晖赠言·自序》记载了他和老师王鉴相识的过程。顺治八年的秋天,也就是王石谷20岁这一年,太仓画家王鉴来到虞山。此公看到一把王石谷所作的扇面,非常欣赏,于是收藏了起来。中秋晚宴上,王鉴手握此扇,久久凝视,未曾放手。喝了几杯酒,王鉴语出惊人:“三百年所仅见,不久当享大名”。随后当场令人邀请王石谷来此相见,并且以接待自己徒弟的礼节相迎。王鉴拿出董其昌的长卷,加以指点,随后和王石谷郑重道别。

和王鉴的相识相知,对于王石谷来说,影响深远。当时已经成名的王鉴,作为画坛前辈,他的高度肯定,很大程度提升了王石谷的名气。各位试想一下,当时两人初次见面,王鉴仅凭王石谷的一件作品,就能如此判断,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出于同为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如果王鉴一不小心看走了眼,对于王石谷来说没啥坏处,却会坏了王鉴自身的名声,引人耻笑。

中国古代,年轻人成名如果想走一点捷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邀请当时的名士对自己公开点评。根据《三国志·武帝本纪》裴松之注记载,三国时的曹操见了当时的名士许邵,邀请许邵对其点评一番。许邵破口而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曹操真的干出了一番大事,可能与这件事情关系不小。名士的点评,一来增加了知名度,二来也有利于树立自信。

人家曹操是自己找到许邵的门上,去邀请人家点评。我们这位画圣王石谷真是不简单,他的贵人可是自己找上门来,专程在中秋宴上点名相见,并且主动收徒授课。谁说福不双至?可能那是你福缘未到。

端阳过师宅

王石谷的另一位老师王时敏,是当时的画坛领袖。前述王鉴的故事发生在中秋,此处王时敏的故事则是开启于端阳。康熙五年,此时的王石谷已经35岁,和王时敏亦师亦友已经多年。这一年端午时节,王石谷来到太仓。王时敏挽留他在当地过完夏天再走,师友相邀,自然非常荣幸。

王时敏的长子王挺,在《赠石谷先生序》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丙午端阳,石谷过娄,家大人留之度夏。坐卧斗室不惮炎暑,每构一稿辄澄心定虑,闭目沉吟,当食尚且废箸,何暇杂谈。及其挥毫落纸则真境现前,萧然有远古风味,殆欲与之俱化而不见其踪。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石谷有焉。”

王石谷在王时敏家中做客,并非真是奔着享受留下的,而是想要多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一点,可能师徒两人想到了一块儿。根据王挺的记载,王石谷学画,刻苦认真,废寝忘食。名师出高徒,这是事实,然而如果徒弟自身不争气,老师再怎么有名,也是徒劳。王石谷的好学上进,在此事当中,可见一斑。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王石谷的成名之路,既有天赋,也靠努力。

遗民情怀

王石谷生于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明朝亡于1644年。这一年,明亡清兴,天崩地裂。此时的王石谷,年仅12岁,当时的他,有何感想,我们无从知晓。然而从他后续成年后所结交的朋友,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遗民情怀。

恽寿平是王石谷的至交好友,而此人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明朝遗民,终其一生,写下了大量怀念明朝的诗句。

康熙元年的秋夜,恽寿平与王石谷共饮于友宅。次日,恽寿平去南京。后来作诗六首,其中有一句:我去白门还恸哭,回车应不为途穷。好友相聚,有啥好哭?后来的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认为寿平诗中多有“故国之思”。寿平作诗的上一年,吴三桂杀害了南明永历帝,后来郑成功悲愤成疾,去世于台湾岛。眼看复国无望,恽寿平与王石谷秋夜相聚,追思故国。

康熙十九年三月,此时南明已经灭亡将近二十年。王石谷邀约恽寿平来虞山一聚,寿平应邀而来,两人在虞山桃源涧相见。寿平作诗十二首,诗中有“自怜白发同枯柳,纵有春风不再春”句。此句的故国之思,溢于言表。明朝已经亡国多年,遗民的复国努力,都已付诸东流。诗人自身已近老年,纵然沐浴在三月的春风之中,故国无法恢复,人生也不能重新来过。

后世从恽寿平不同时期的诗作当中,不难从侧面看到王石谷不忘故国的遗民情怀。

纳兰性德和王石谷的生死之交

《王石谷年谱》记载了纳兰性德和王石谷生死知音的动人故事。纳兰性德是清初的著名词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纳兰词,想必人人皆知。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在自己老师徐乾学的书斋,看到了王石谷的画作,非常痴迷,随即恳请老师给王石谷写信,并且委托江南王制府邀请王石谷进京相见。

当时的王石谷已经54岁,名动天下。刚开始王石谷推脱,不愿意进京,后来经过王制府的多次劝说,终于成行北上。然而当他抵达北京时,纳兰性德已经在半个月之前英年早逝。王石谷叹息说:“友朋聚散离合,升沉生死,各有前定。”两人虽然素未谋面,王石谷仍然恸哭于寝门之外,感人泪下。随后虽然京城的众多高官挽留,王石谷未曾久留,很快南下返乡。

如果纳兰未曾早逝,成功与王石谷相见并且深交,纳兰词题写在石谷画之上,肯定是艺术史上的绝唱。然而一切只是美好的假设,历史终究是以遗憾告终。我们未曾欣赏到艺术绝唱,却已看到了两位艺术家的相知相惜。君子之交淡如水,知音又何须曾相识?中医有悬丝诊脉,今天话题中的两位艺术家,则是千里之外,仅凭对方的作品,隔空神交。

两位知音,最终未能见上一面。究竟生者更惆怅,还是亡人更遗憾。如今的你我,只能各凭想象。

画圣之名

王石谷年轻时,师从王时敏、王鉴,获得了老师的一致好评,并且最终青出于蓝。时人的诗文,如能题写在王石谷的画作之上,则是诗人无上的光荣,也是对诗文的高度认可。因此,王石谷名噪一时,甚至惊动了朝廷。康熙年间,皇太子召见王石谷,有“山水清晖”四大字之赐。得到朝廷官方的最高认可,画圣之名,当之无愧。

王时敏说:“石谷,今之画圣也,自赵宋以后三百余年,无此手笔。”王时敏作为王石谷的恩师,也是当时的画坛领袖,他的定性是非常权威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王时敏这句话,首先肯定了王石谷的成绩,称其为“画圣”,并且隐约蕴含着自愧不如的意思。画坛领袖都已经如此宣称了,世人还有何话说?自此,王石谷的画圣之名,流传至今。

黄石公喧宾夺主

在王石谷祖籍地归家市喧宾夺主的黄石公,何许人也?这位高人乃是秦汉时期一位隐士,为避秦世之乱,隐居在今天的江苏下邳。张良在下邳桥上遇见黄石公,帮老人捡了鞋子,获赠兵书数卷,后来张良得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老师。

黄石公是张良的老师,张良是刘邦的老师,说起来黄石公还是刘邦的师公。不管黄石公如何高深莫测,人家生活在下邳附近,和常熟的归家市有何来往?

桥梁所在之地,本名王厅,乃是王石谷祖籍地,曾修王石谷祠。实打实的画圣故里,居然被一位秦汉时期的异地高人喧宾夺主。

当然,笔者并非挑刺,只是实事求是,阐明缘由,希望获得相关纠正。常熟本地方言之中“黄”和“王”发音相同,“公”和“谷”又是发音相似。可能正是这个原因,“王石谷桥”错改为了“黄石公桥”。

滔滔历史洪流,卷走了太多的人和事。对于这些遗憾,也许我们无法逐一挽回,至少可以竭尽所能。王石谷为家乡的荣誉,奋斗一生,家乡人不能忘记他。

参考资料:

《王石谷年谱》

《清晖赠言》

《赠石谷先生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Hash:cb0b7966f5593645df3f5071f560a7bc768c8d7f

声明:此文由 虞山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